小学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提问题
2016-03-17李晓艳
李晓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也就是说,问题的产生是创新的基础,也为学生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中国与美国课堂之间存在差异性,美国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中国课堂更多地在于帮助学生寻找答案,由此很容易发现,美国学生极具创新力并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中国学生的思维却被禁锢了,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也就越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地保证数学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创造良好氛围
课堂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授课方式和传统思想的禁锢,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就需要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管学生问的好不好都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总是选择挖苦和臭骂。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展现出一副很凶的样子,学生会越来越不敢问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营造出相对和谐自由的民主气氛,对于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这样便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学生的恐惧心理。小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所以难免有些时候会蹦出来很多幼稚可笑的想法,即使这样,教师也不应当随便地露出失望和谴责的表情,而是要表扬他们的勇气。
比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先让他们在小组之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讨论之前,教师应当抛出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与组内同学积极讨论,鼓励他们有什么想法就给同伴说出来,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都带着很大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想: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不是都是长方形呢?正方体的12条棱是否都相等呢……学生在讨论期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随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验证,解决这些疑问。
训练提问技能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不敢提问问题,有很多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提问技能,不知道该问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提问的技能:
深入教材,提出问题 数学教材是教学的基础,里面有很多的主题图和练习题都有问题提出,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产生“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类似的问题,深入教材,为学生提供出一个又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这个情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还有众多的问题和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材信息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题切入,寻找问题 课题的切入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此同时,问题的提出将有利于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哪些,然后根据课题的指导让学生产生质疑:“对于百分数这一部分内容,还想了解什么?”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提问的勇气和能力。
联系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寻找问题,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而言意义重大,比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举出一个例题,让学生求一个图形的面积,有些学生会问:“能不能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去求面积呢?”学生在联系新旧知识的同时,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把问题带出课堂
问题并不能仅从课堂上产生,事实上,数学教学也应当走出课堂,剔除“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具备应有的开放性,允许学生将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去做开放式的探究和学习。
比如:在学习《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当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几个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当几个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的时候,教师就开始产生这样的疑惑:“有这样的分数吗?它的表示是怎样的?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主动探究。”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将问题带出课堂,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堂之外。
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3.
[2]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