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研究

2016-03-16戚瑞珍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者感情

戚瑞珍



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研究

戚瑞珍

本文对广西南宁市214名男同性恋进行定量研究,探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交往现状。在社交对象上,价值观和精神的契合度对其是最重要的,理性特别体现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社交内容则表现在“出柜”情况和母子感情的相关性以及对感情趋于“专一”的现象;社会交往方式表现在网络社交工具的区别和现实社交场所的变化上。总体而言,国内的生存环境仍然让他们承受更多的舆论和世俗压力,虽然对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追求平等的步伐。

男同性恋;社会交往;交往特征

当前我国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是一个相对较为庞大的亚文化群体。我国同性恋人数约2720万人,其中男同性恋约2285万人。①过去30年,同性恋现象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病毒并明确男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②后,对男同性恋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性取向的隐秘性导致社会交往中,同性恋群体只能违背自身性别亚文化行为方式,以适应大众社会性别行为交往规范。公开社会场合的社会交往中,同性恋群体完全基于社会公众的压力而进行表演。在同性恋群体中,男同性恋群体占主导。笔者首先对男同性恋群体社会交往进行了初步描述性研究,包括社会交往对象、社会交往内容、社会交往方式,试图对该群体的社会交往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男同性恋群体社会人口特征与家庭环境特点

1.调查对象的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

(1)男同性恋群体学历偏高。本次调查在设置调查对象学历指标时,将选项定为五个阶段: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专科、研究生、博士及以上。其中学历为“本科/专科”的调查对象共153人(71.5%)。

(2)已婚男同性恋者普遍对妻子有歉意。父母压力和认识偏差是男同性恋者异性结婚和谈恋爱的主要原因。在已婚的16名男同性恋者中,14人表示有愧于配偶,比例为87.5%(N=16)。而已婚的男同性恋者与女性步入婚姻的原因主要是向父母妥协以及对“同性恋”的认识偏差。笔者认为,加强男同性恋者对自身性取向的认识,转变社会大众对同性恋认识偏差,可改善男同性恋群体的生存处境,还可防止更多女性成为“同妻”。

2.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特征

男同性恋群体中,更多人与母亲感情最亲密,几乎没有男同性恋者和母亲感情不好;而他们与父亲的感情多集中在“一般”这个选项上,表示与父亲感情“不好”的男同性恋者比例占7%。男同性恋者家庭中,缺失父亲角色的家庭数几乎是缺失母亲角色家庭数的两倍。这或许能为研究男同性恋的成因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二、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特征

1.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对象

从214名接受调查的男同性恋者对恋爱对象条件的选择看,选择次数排在前五的依次是:性格、生活习惯、外貌形象、共同话题和性取向。选择“性格”条件的人次为204(95.33%),选择“性取向”条件的人次为132(61.68%)。从男同性恋者对朋友的条件选择看,选择次数特别多的依然是性格(199人,92.99%)。

在恋人的选择上,男同性恋群体和异性恋群体一样,都是在价值观或社会属性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恋爱对象,最注重的是对方的“性格”,接下来依次是生活习惯、外貌形象、共同话题和性取向。注重“性取向”说明男同性恋群体在选择恋爱对象甚至择偶时,会注重现实的性因素,体现出男同性恋群体选择恋爱对象的理智。而曾经作为重要因素的“地域”“地缘”等近邻结构逐渐减少了对选择恋爱对象的影响力。在朋友选择上,依次是性格、共同话题、品位、生活习惯和外貌形象,注重的是精神和价值的契合度。

2.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特征

(1)调查对象的出柜特征。现代社会,男同性恋者的出柜对象大多是朋友,他们之间的价值观共同性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共同性也最为突出。男同性恋群体在向朋友出柜时所遇到的阻力是最小的,成功率也是最高的。

男同性恋者与母亲的感情越好,他向家长出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214名男同性恋者中,与母亲感情亲密的男同性恋者82人(38.32%),与母亲感情良好的男同性恋者90人(42.01%),与母亲感情一般的男同性恋者有36人(16.82%),没有人表示自己和母亲的感情不好,这一数据与接受调查的214名男同性恋者向家长出柜并成功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的线性分析所得的sig值为0.006,小于0.05,所以两者成显著相关关系。

(2)调查对象的恋爱经历。男同性恋群体具有多伴侣倾向,但表现出感情“专一”的趋势。男同性恋者的性伴侣并不只局限于正在谈恋爱的对象上,表示有性伴侣的96名男同性恋者中,37人表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对象不一定是正在交往的恋人,占比为38.54%(N=96),这一个并不小的数据与潘绥铭以往对男同性恋者的多伴侣倾向的调查研究结果相比,具有一致性。所以,仍然可以认为男同性恋群体的多性伴侣倾向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男同性恋者加强了对感情专一的关注度。1993年,潘绥铭和吴宗建关于“男同性恋群体社交中的性关系”的研究显示:145人中有77.9%的人表示在最近一年内曾与他人性交过;在最近一个月里,有“劈腿”行为的人占72.1%。而本次研究中,只有15人(7%)表示自己曾有过“劈腿”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干预男同性恋群体的多伴侣倾向,促使他们加强感情的专一程度,对预防艾滋病传播有重要作用。

(3)调查对象的交友经历。男同性恋群体的日常交友活动普遍趋于明朗化。绝大部分男同性恋者选择与朋友进行社交的地点是餐饮场所,占比为81.31%(N= 214)。男同性恋者选择最多的是普通餐饮场所与朋友的日常社交活动,折射出男同性恋群体对正常生活强烈的期待,也说明男同性恋群体在进行日常社交活动时,并没有“特殊性”,更不是“躲起来”。

男同性恋群体的朋友多数是男性和异性恋者。在大众普遍认识里,男同性恋者的朋友圈中,女性朋友和同性恋朋友更多。从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来看,有115名男同性恋者表示自己的男性朋友数量大于女性朋友数量,其中还有15名男同性恋者表示自己没有女性朋友;在朋友性取向这一问题上,更多的人(151人)表示他们的同性恋朋友数量少于异性恋朋友数量。

(4)调查对象的交往方式。男同性恋群体对社交方式的选择受年龄和学历两个因素的影响。社会交往方式分为现实生活社交和网络社会社交两大类。在接受调查的男同性恋者中,比较多的男同性恋者更愿意选择网络社交方式,网络社交的使用者多数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而学历高的男同性恋者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年龄越大的男同性恋者越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交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相比,网络社交方式无疑更显得现代化、信息化,而现实生活的社交场所也在不断多元化。

三、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

1.国内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道路漫长而艰难

通过调查问卷最后一部分的内容,笔者收集到214名男同性恋者对国内同性恋所处环境的看法。大部分男同性恋者(176人,82.24%)相信国内能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更多人(157人,73.36%)则对国内同志生存环境的态度并不乐观。

在近20年时间里,李银河每年两会期间都会上交维护同性恋群体权益的提案,然而每一次都石沉大海。如今不断壮大的“维同”队伍,仍让每一个期待平等的人看到希望,只是这条路漫长且布满荆棘。

2.男同性恋群体普遍愿意帮助同类群体,对性取向宽容度偏大

尽管男同性恋在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群体,但是他们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具有其他性取向的人群:对异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持“歧视眼光”态度的男同性恋者人数和比例分别是10人(4.67%)、7人(3.27%)、31人(14.49%)(N=214)。

有35%(N=214)的男同性恋者表示接受过关于同志群体组织的帮助,表示愿意参加此类公益组织,帮助更多的同志的有197人(92.06%)。从本次研究结果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同性恋者,表达了强烈的追求平等的意愿。

四、小结

本研究发现,男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交往对象选择上最注重价值观和精神契合度,但在恋爱对象选择上,所体现的理智思考更多一些,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性”方面。在社会交往内容上,男同性恋者对待感情逐渐趋于“专一”状态,表现出强烈希望得到平等对待的愿望。在社会交往方式上,男同性恋群体更愿意选择网络社交方式。对不同的网络社交工具,所使用的主体人群和使用功能也存在显著差异,现实生活社交方式的表现是社交场所的多元化和明朗化。越来越多的男同性恋者表达出了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想法,但现实生活的生存困境仍然制约着男同性恋群体的发展。

在进行男同性恋干预时,需要充分考虑男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交往。因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折射出这个群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其社会交往现状,可为中国未来同性恋群体出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引文注释

①我国同性恋人数约为2720万人中国1600万

女性嫁同性恋丈夫“出柜”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年龄越大,出柜者越多;地位越高,出柜者越少[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 chyxx.com/news/2015/0703/326463.html,2015-07-03.

②庾泳.长沙市区男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11).

[1]李银河.我的社会观察[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2]庾泳.长沙市区男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5).

[3]伍传仁.中国男男同性恋的研究现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985-986.

[4]童星.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魏伟.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J].社会,2007(01).

[6]潘绥铭,吴宗建.中国男同性恋社交中的性关系[J].青年研究,1993(12).

[7]唐哲,金中鸣.近十年中国男同性恋研究述评[J].赤子(上中旬),2015(09).

[8]杨雁骄.社会交往: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

[9]熊明洲.男同性恋者的心理社会特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5.

[10]白璐,徐震雷,汤海明.社会性别规范与男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J].中国性科学,2013(03).

[11]潘绥铭,吴宗建.中国男同性恋者社交中的艾滋病风险[J].浙江学刊(双月刊),1994(5).

[12]张根福,吴维.交往方式与择偶标准——一项基于J市男同性恋者的实证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3]王小波,李银河.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

[14]毛飞飞.城市隐形人——南京青年男同性恋群体样态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28

猜你喜欢

性取向同性恋者感情
混合性取向婚姻中的配偶权问题研究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带着感情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带着感情
时代性取向下的价值观培养:法治意识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中职生健康性取向教育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