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发挥
——以《呼啸山庄》之杨苡与方平的译本为例
2016-03-16张亚婷
张亚婷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文学评论】
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发挥
——以《呼啸山庄》之杨苡与方平的译本为例
张亚婷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呼啸山庄》;方平;杨苡;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对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传递、交流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译入语文化研究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形成,译者的文化身份得到了认可,可有目地“改写”“操纵”原文,在译文中突显其主体地位。我们可将译者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时代社会背景等其他外在因素,如作品所呈现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客观因素看成是译者主体性的外在构建,即外因。而这些外因皆会对译作风格和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二、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分析比较《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被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要把这部构思独特、人物性格突出、极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完美传神地翻译成中文绝非易事。下面笔者选取杨苡2010年的版本与方平2009年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外因方面的制约因素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发挥。
(一)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
杨苡生于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从小就深受文学熏陶,她首先是个翻译家,但在诗歌、随笔、散文方面也异彩焕发。除了《呼啸山庄》,杨苡也翻译了Emily Bronte的许多诗歌,译者熟悉其诗歌创作风格,便于其准确再现小说的诗化意境、修辞、语言等。方平则是一名译者兼学者,多年致力于翻译与研究莎士比亚的诗歌戏剧。研究原作的整体结构、叙述手法等宏观艺术形式,把小说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叙述系统,较少关注语言层面的翻译。
诗化语言是该小说最大的特点之一,下面摘取小说第七章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对比。
原文:Do you mark those two lines between your eyes;and those thick brows,that instead of rising arched,sink in the middle;and that couple of black friends,so deeply buried,who never open their windows boldly,but lurk glinting under them,like devil's spies?
杨:你看到你两只眼睛中间那两条纹路没有,还有那浓眉毛,不在中间弓起来,却在中间低垂。还有那对黑黑的恶魔,埋得这么深,从来不大胆地打开它们的窗户,却在底下闪闪地埋伏着,像是魔鬼的奸细似的。
方:你看到了吗,那横在鼻梁上的两道皱纹?还有,那两条浓浓的眉毛?——人家是往上拱起的,你可是在中间往下陷;还有,那一对深深地嵌在里面的黑小鬼——从不曾看到它们痛痛快快地把“窗子”打开过,却总是悄悄地在里面一闪一闪地溜来溜去,像是魔鬼的探子。
该段语言诗化,希刺克厉夫的情绪和状态在该段抽象而凝练地表现出来。两位译者对该段的处理方法不同,效果迥异。杨苡的翻译在节奏、语言风格、断句形式上接近原文,表达浪漫;而方平的翻译则在节奏、语言风格、断句形式上接近译文,使得此段话逻辑明确,共用了6个逗号,2个问号,1个分号,2个破折号,1个句号,1个单引号;语言也更加口语化,诗化语言未彻底显现出来。该段杨只用了91个字符,方用了117个,可见方填了很多词语,实现了语意完整,但却破坏了原文诗化语言特色。相比而言,方违背了原文的艺术性,译文的艺术再创造痕迹明显,而杨再现了原文的诗化风格。
(二)社会历史背景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的三十年年间,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缺陷暴露严重。杨苡认为艾米莉虽然不懂却十分关心政治,对希刺克厉夫也是充满了同情。1986年,方平在翻译《呼啸山庄》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他又因为某些原因受到当局的迫害,所以对人性善与恶看的尤其清楚。他认为人性才是艾米莉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他对主题的理解又反映在了他对一些情感词语的选择上。如“调皮捣蛋”“撒娇”“任性”,被用来描述凯瑟琳调皮捣蛋的行为,而“蛮横”“咆哮”“咬牙切齿”则用来描述希刺克里夫人性的扭曲。
原文:Damnable witch!dare you pretend to rouse his against me?Off with her!Do you hear?Fling her into the kitchen!I'll kill her,Ellen Dean,if you let her come into my sight again!
杨:该死的妖精!你竟找借口挑动他来反对我?让她滚!你听见了吗?把她扔到厨房里去!丁艾伦,要是你让我看见她,我就要杀死她!
方:他妈的,你这妖精!你竟敢妄想挑拨他来反抗我?——跟她一刀两断!你听到了吗?把她扔到厨房去!——我要宰了她,爱伦·丁恩,要是你让她再出现在我的眼前!
虽然杨苡和方平几乎是出生在一个时代,但由于生活背景、遭遇完全不同,因此二位译者对原作主题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二者对希刺克厉夫这一角色的情感则很大程度地表现在词语的选择及对其语言的刻画上。在翻译的过程中,相对于方平翻译的“他妈的你这妖精”“反抗”“宰了她”以及全名“爱伦·丁恩”,杨苡翻译的“该死的妖精”“反对”“杀死她”以及“丁艾伦”则显得语气温和,也更接近于书面表达,更礼貌;更强调作品文学性、艺术性的方平则保留了原作口语化的特点,将希刺克厉夫完完全全刻画成了一个没有修养、人性扭曲的形象。
三、结语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在看待同一事物时往往有不同的观点,在翻译中亦是如此。本文便从译者生活环境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研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发挥,以期为进一步理解翻译作品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刘亚男】
I046
A
1673-7725(2016)04-0080-02
2016-01-15
张亚婷(1989-),女,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