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蒜”“一屁股债”考源

2016-03-16

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俗语屁股出版社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民俗语言文化】

“装蒜”“一屁股债”考源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什么称为“装蒜”?债务多为什么说“一屁股债”?这是大家颇感兴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装蒜”最早写作“装酸”。“酸”有假装斯文、装模作样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义,故写成了同音字“蒜”。口语中表示欠债时,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词,“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债”的说法。

装蒜;一屁股债;俗语词

俗语词中称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装蒜”,其理据目前有三种解释。

A.百度百科:“古代中医服气疗法的一种,即把蒜装在兜里,可振奋体内阳气;现在演绎为装腔作势或假装不知道。”[1]兜里装蒜如何会演绎为假装不知?毫无道理。

B.王艾录(2006):“有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水仙有卵圆形地下鳞茎,极似蒜头。故以‘装蒜’喻指假装。”[2]歇后语恰恰是根据俗语“装蒜”而编的,此说本末倒置。

C.王艾录(2006):“蒜为‘五荤’之首,‘装蒜’暗指‘装荤’,又因‘荤、昏’同音,故装蒜意即‘装昏、装糊涂’。”五荤所指有多种说法。宋罗愿《尔雅翼》卷5《释草·茖》:“西方则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列为五荤。……今道家亦有五荤,乃谓韭、蒜、芸台、胡荽、薤也,无茖葱等,此自随中国所多者为说,故不同焉。”五荤中何以偏偏拿蒜说事?这是臆想牵附,没有实据。

至于网上流行的编造一个故事来解释“装蒜”的由来,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考查历史文献,“装蒜”最早写作“装酸”。例如:

(1)分香卖履老曹瞒,横槊装酸。征西两字汉家官,他每不管不管。(明常伦《写情集》卷2《庆宣和》)

(2)骂书生煞横,捻冷装酸,搅破春情。(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54《怨朱弦》)

(3)工愁善恨,装酸捻冷,何时方了?(清邹祗谟《倚声初集》卷17《初夏舟中感怀用苏子瞻韵》)

“酸”有酸腐的意思,引申指假装斯文、装模作样。山东《临朐续志》卷17《方言》(1935):“酸,俗谓人装腔作势也。”明佚名《东篱赏菊》第一折:“则是听不上他那酸文假醋,动不动便是‘诗云子曰’儿,那个奈烦那!”蒲松龄《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五回:“列位既有本领告官告吏,就有本事充军,每日家酸酸邦邦的!”邹宗良校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728):“酸酸邦邦的,山东方言,等于说文绉绉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素来就讲究个拿身分,好体面,爱闹个酸款儿。”《汉语大词典》:“酸款,犹言装模做样,摆架子。”清陈森《品花宝鉴》第三回:“聘才又笑道:‘断不敢要三爷破钞,还请收了。’又将钱交与富三的家人。富三接过来,望桌上一扔,道:‘你太酸了!几个钱什么要紧,推来推去的推不了。’聘才只得叫四儿收了。”“太酸了”谓太做作了。许少峰(2008)将此例中的“酸”释为“粘乎,不爽快”[3],未确。

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有写作“装酸”的。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装酸,拿乔。中原官话。安徽阜阳。”[4]阜阳话中还有“装作醋”的说法,这是“装酸”的生动化。

后人因不知“酸”有装模作样的意思,故因声找字,写成自以为是的本字。河北《井陉县志料》第十编《风土》(1934):“装算,邑俗称人之矫揉造作者曰‘装算’。按:算,谋画也。……装算,盖言其藏所短而露所长也。”“装蒜”的写法比较流行,这应该是“蒜”有形象色彩的缘故。

以“装蒜”为基础,衍生出许多同义词语,如“装洋蒜”“装大瓣蒜”“装大头蒜”等。“醋”也被用来拉郎配。碧野《三次遗嘱》(新新出版社1946:44):“不瞒你老弟说,我也是一个抗日份子,不过咱们现在落在人家的手里,就也不得不装蒜作醋。”葱蒜经常相提并论,故葱也用来为“装蒜”作陪衬,有“装蒜装葱”、“装葱装蒜”、“装葱卖蒜”、“装葱作蒜”等说法。白羽《十二金钱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885):“飞豹子未尝不笑她狂,也暗嫌她装蒜装葱;可是唯其她这么装蒜装葱,才格外衬出她的特殊风格来。”肖云主编《柏杨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483):“愿大家祛除虚骄,不再装葱装蒜。”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十七回:“姓刘的,你不要装葱卖蒜,你打死了人还赖谁?”“装葱”也可以单用。刘一达《故都子民》(台海出版社2001:139):“甭跟我这儿装葱。”陈建文、王聚元(2001):“装葱卖蒜,不识葱蒜,故而会把葱当蒜来卖。用以嘲谑人故作糊涂,装腔作势。”[5]此孤立求解,难得真谛。

欠债多常说“一屁股债”,这种说法明代就已存在。明冯梦龙《笑府》卷3《定亲》:“一人如厕,隔厕先有女子在焉,偶失净纸,因言:‘若有知趣的给我,愿为之妇。’其人闻知,即以自用者从壁隙中递与。女净讫径去。其人叹曰,‘虽定得这头亲事,屁股头何日干净?’”“屁股头何日干净”表面上是说自己没有了手纸,不知怎么把屁股擦干净,实际是说结婚使男方背上一屁股债,不知何时才能还清。这则笑话显然是根据“一屁股债”的俗语而编的。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卷11《讥刺部·定亲》对这则笑话做了一些修改:“一人登厕,隔厕先有一女在焉,偶失净纸,因言:‘若有知趣的给我,愿为之妇。’其人闻之,即以自所用者从壁隙中递与。女净讫径去。其人叹曰:‘亲事虽定了一头,这一屁股债如何得干净?’”将“屁股头”挑明为“一屁股债”。

欠债多为什么要说成“一屁股债”?屁股和债务有何干系?齐如山(1991)解释说:“一屁股债:欠帐太多,曰‘一屁股债’。此语最初亦不高尚,意思是所有欠帐都须用后庭偿还也。日久,说者遂忘此义。”[6]语焉不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年间,有个财主到红楼嫖娼,刚付了银子,他的管家匆匆来报说:“老爷,不好了,夫人来抓你了。”于是财主慌忙离开。财主白白丢了银子,心有不甘,出门没几步,便又返回红楼对小姐说:“你要给我写张欠条,我下次再来。”小姐想:总不能直接写欠淫债吧?便在欠条上写了:“今欠王大财主一屁股债,择日清还。”从此“欠一屁股债”的说法便流传了下来。齐如山“用后庭偿”的说法大约是根据这类传说做的解释。然而这类民间故事是为了解释俗语而生编的,属于据果造因,查无实据,不足采信。

比“一屁股债”更早的说法是“一身债”。宋齐己编《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卷1《台州护国广恩禅寺语录》:“分别说三乘,惹得一身债。”宋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26《净因枯木成禅师二则》:“一身负债入黄泉。”明唐寅《唐伯虎先生集》外编卷1《醉时歌》:“一身欠债还它债,请君衔铁去拖车。”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例如:

(4)他自从来宾楼张家的妖精缠昏了头,那一处不脱空?背着一身的债,还希罕你这几两银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5)诸禅德勤精进莫懈怠,当下彻明了办去,免劳拖欠一身债。(清德儒编《空谷道澄禅师语录》卷9)

(6)他到处去求情,好歹借得一些钱治好了老伴的病,但因此负了一身债。(潘文伟《中国商帮》,改革出版社1996:156)

(7)可是连云大楼拖了一身债,坐五六个月牢。(杨青矗《连云梦》,鹭江出版社1989:158)

(8)年年辛苦当佃户,到头来拉了一身债。(赵淮青《通天河上》,新华出版社1980:18)

“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如清李宝喜《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怎么一署巡抚,他就跟着屁股赶来!”今天还常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跟在屁股后面转”。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成了“一屁股债”。例如:

(9)此举倘能成功当然能拯救企业,但万一失败就是倾家荡产,还得背一屁股债。(张岳透《新一代企业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112)

(10)大哥头年又得了毛病拉了一屁股债。(白烨、雷达《访问城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63)

(11)晏三合为她拖了一屁股债。(王正平《碧血双枪》,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397)

(12)穷人当老板真不容易,身后一屁股债,没钱摆谱雇人,只能事必躬亲,样样自己动手。(朱维毅《留学德意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445)

“背一屁股债”与“背一身债”的说法是完全对应的,可见前者是后者的变换形式。“身后一屁股债”的说法则是“屁股”指代身后的信息强调。重庆话中将欠债很多说成“一屁股两肋巴的债”,“两肋巴”是“一屁股”的陪衬,比只说“一屁股”更为形象生动。

俗语中还有“一屁股道理”的说法。朱春龙《黎明前的血战》(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48):“嗯,有一屁股道理。”高金国《唐朝那层窗户纸》(新世界出版社2011:3):“夫子们还是有一屁股道理的。”这里的“一屁股”是“一定”的生动化,其生成机制是“一定”与“一腚”谐音,“腚”即“屁股”,故用“屁股”替换“定”。

[1]http://baike.baidu.com/item

[2]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320.

[3]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1773.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6329.

[5]陈建文,王聚元.汉语戏谑语词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32.

[6]齐如山.北京土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287.

【责任编辑:董丽娟】

H136

A

1673-7725(2016)04-0041-03

2016-01-2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5FYY001)的阶段性成果。

杨琳(1961-),男,甘肃临夏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俗语屁股出版社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我等待……
俗语知多少
打针要扎在屁股上
客家俗语巧诵读
善待屁股
神奇屁股在哪里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于“报屁股”(外一章)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