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几年国内学界关于中菲南海争端研究述评

2016-03-16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争端菲律宾南海

廖 青(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近几年国内学界关于中菲南海争端研究述评

廖青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南海争端不断升温,在南海争端的众参与国之中矛盾相对突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界对于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论著屡见不鲜,本文试归纳梳理近几年来学者们基于多种角度的研究,从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发展轨迹入手,探寻争端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中国面临南海困局的应对策略。

南海争端;菲律宾;中国;应对策略

对于南海争端的定义学术界普遍较为认同的是指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主权权益的归属,特别是中国所标注的南海“九段线”内部分的主权归属所产生的争端。[1]作为南海争端的声索国之一,菲律宾举动频繁,中菲南海争端已日趋白热化,成为南海问题中主要的一对矛盾对立国家。矛盾涉及菲律宾侵占中国岛礁、突破“九段线”制约,扩大管辖海域范围,觊觎占有南海岛礁丰富油气资源等。本文试归纳梳理近几年国内学界学者们卓有成效的研究,立足于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发展轨迹、影响南海争端的各类因素以及中国面临南海困局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更深入分析南海争端问题并进一步探寻中国更好解决南海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一、近五年中菲南海争端问题发展轨迹概述

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不久,就对南沙群岛颇有兴趣,显现出将其占为己有的野心。在1971年得知该地区蕴藏大量的石油资源后,菲律宾正式提出声索。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教授李金明指出:“1968年,菲律宾就已分别在南沙群岛的南钥岛、中业岛和北子岛设立哨所,并先后占据了马欢岛、费信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司令礁、仁爱礁等9个岛礁。”[2]菲方表示,这些岛屿无归属且地理位置临近菲律宾,因而有权予以占领。

引起中菲南海争端的关键当属菲律宾两次挑起“黄岩岛”事件。1997年,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该年5月初,中国派两艘船搭载着一批中外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登陆黄岩岛进行广播活动,菲律宾出动炮艇在黄岩岛附近逼退他们离岛,并于5月中旬登上黄岩岛竖起菲律宾国旗。时隔16年,菲律宾于2012 年4月8日再度挑起黄岩岛事件,12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海域作业时,被菲律宾军舰非法堵在黄岩岛潟湖内,企图抓捕中国渔民,中方海洋局迅速作出应对,派出海监船与菲律宾军舰展开对峙并持续了两个多月。其间,菲方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诉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要求裁决,并且进行美菲“肩并肩”年度例行联合军演。

2013年初,菲律宾依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第287条和附件七向中国提起强制仲裁程序,对中国视南海领域为所有权表示质疑,并向国际海洋法仲裁庭提出确认菲律宾在该领域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诉求。对此,王建文教授认为菲方单方面提起强制仲裁,此举将中国推至风口,若国际海洋法仲裁庭受理该案件,将引起南海争端其他诸国的效仿。[3]

直到2016年,随着美国的介入,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紧张度持续,美国正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巡航强度,并向友好国提供武器装备、进行联合军演,以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建设。中菲南海仲裁案的进程以及美国等相关国家针对南海问题的政策调整,增加了中国南海权益和主张“被清晰化”的压力。

二、影响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因素

影响中菲南海争端产生和发展态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下该问题呈现出极端复杂性,是由于中菲两国各自的内政和立场变化对抗以及美国介入和干预、东盟的立场态度等国际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一)菲律宾方面因素

在影响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因素上,菲律宾方面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普遍认为菲律宾屡次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朱陆民、刘燕表示,挑起中菲南海争端是阿基诺三世政府为了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矛盾的视线,以及维护其政权稳定的手段,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动机:政治上,阿基诺三世执政能力薄弱,个人能力不足,因此政权根基不稳,为改善政府形象和维稳统治地位挑起南海争端,企图将民众视线由国内矛盾转移至国际南海争端上,提升政府威信。经济方面,菲方为牟取经济利益,觊觎南海丰富的渔业、油气资源,企图占有南海丰富的资源。就阿基诺三世个人能力来看,其执政能力薄弱,因此政权根基不稳,借挑起南海争端来转移国民注意力。菲律宾对南沙岛礁的油气资源垂涎已久,早在2011年就在南沙海域进行非法勘探石油,这也是近年来中菲南海争议升温的主要源头之一。[4]此外,在军事上,李洁宇谈到菲律宾不断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购买武器装备,加强美菲军事演习,强化美菲军事同盟关系来震慑国内反政府势力。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之所以有“蚍蜉撼大树”的决心,在于对美国的依赖以及幻想,利用区域外大国帮衬来维持其立场。[5]总之,菲律宾的经济政治利益需求始终是对南海问题政策变动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二)中国方面因素

中国方面因素也是众多学者着重关注的重要方面,虽然菲律宾本国的利益是南海争端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但作为争端的“当事人”,中国方面的原因可谓菲律宾挑起南海争端的外因。鞠海龙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军事方面实力,认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投入力度不够,并且中方一贯恪守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原则被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认为是软弱的标志,因此助长了其嚣张气焰。[6]陈庆鸿从中国国力增强的事实出发,阐述了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菲律宾等国造成威胁。中国日益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海上力量的不懈发展,给南海周边国家带来不小的压力。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威胁论”也在菲律宾流行传播,菲民众部分支持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态度。[7]有研究者从国际战略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渗透,加之近代以来通过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苦奋斗和探索,逐步形成中国战略思维,即坚持主权原则基础上的和平共处。也就是无论在南海问题抑或是其他争端上,但凡涉及到主权,中方必然摆正立场,没有余地;只要不涉及主权,南海利益可以协调。“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具有历史和法律上的充分证据,因此中国对于南海争端问题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8]邵建平则表示,每每菲律宾挑起南海争端举动发生,中方政府都会予以明确并强烈的谴责和抗议,此举对菲律宾等声索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9]

(三)美国的介入和干预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其立场影响着地区一些国家的政策导向。随着事态不断演进,南海问题已逐步由声索各国之间的海洋权益争夺扩大到中美两国间的博弈。鞠海龙教授认为,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不断深入,自2014年来美方开始拉开架势介入南海问题使得菲律宾南海政策走向激进化。美国向菲律宾提供经济、外交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此举不仅影响了菲律宾的国际环境,对菲方应对南海问题的强硬态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0]。李金明教授梳理了美国对南海问题政策的调整脉络,他表示,美国对南海政策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目的在于遏制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与互动,而南海问题恰恰成为美国挑起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矛盾导火索。[11]李教授还在“南海仲裁案”事件当中认为表面上是由菲方提出诉讼,但幕后推手实际上是美国,从其广泛制造舆论,营造紧张气氛的举动上能够看出美国才是该仲裁案的主角。[12]信强教授针对黄岩岛对峙事件认为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使菲方产生战略误判。美国反映出来的态度充分说明,菲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中起到的作用甚微,并不足以支持美国在亚太战略的利益诉求,而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是不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目的的。美国对菲律宾政策支持的模糊状态使得菲律宾的南海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13]楼春豪则认为,美国正陷入南海政策的两难局面,认为中美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是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并不涉及根本的利益冲突,美国尚且没有能力承受与中国彻底决裂的代价。[14]综上所述,美国南海政策对菲律宾南海政策仍具有强大的驱动作用,但美国政策的摇摆同样影响菲律宾的战略判断,而中美关系的复杂化和美国对华政策结构性的两面特征也使得南海问题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

(四)东盟的双向影响

国内诸多学者认为,东盟对于中菲南海争端的影响是双向的。东盟的立场和态度影响中菲南海争端的发展,反之,中菲南海争端不断升级和变化也牵动着东盟的分裂与整合。

一方面,东盟对于南海争端的立场和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态的发展。众所周知,东盟旨在维持国家间的联合体形式,奉行的是不利用任何手段干预成员国的内政问题的原则。李洁宇表示,菲律宾方面希望东盟出面干预中菲南海问题并采取一致对付中国的立场,但东盟并未同意菲律宾的诉求。究其原因,东盟十分看重与中国自由贸易往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已建成,经济上充满发展潜能的中国是东盟不能忽视的投资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地,东盟对南海问题的把控目前来看有利于中国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15]马伟阳认从菲外长呼吁东盟国家表明立场,但东盟其他国家选择不做出响应可以看出,东盟大部分成员国能够分清主流态势,他们清楚知道一旦因中菲南海对峙导致中国东盟关系破裂,东盟各国国家利益必将受到巨大打击。[16]而学者陈相秒、马超认为,学界对东盟南海政策的研究始终未能理清“分裂的东盟集团内部何以形成统一南海问题”这一问题,东盟各成员国实际对南海问题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厘清“个例”和“共利”能够间接的掌握东盟南海政策的发展脉络。[17]

另一方面,归纳学者们的观点,中菲南海争端对东盟组织产生的影响包括两方面。其一,中菲南海争端对东盟具有分裂作用。赵虎敬认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以来,在东南亚区域内一直对美菲这组双边关系投入最多,与菲方军事上的频繁往来,直接引发菲律宾与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关系面临紧张态势,打破了以往东盟国家间关系的平衡状态。由于东盟部分成员国本着自身利益,不参与中菲双边问题,这与一心想把南海问题东盟化的菲律宾等个别东南亚国家的利益相冲突,从而导致东盟内部因利益不协调而趋向分裂。[18]葛红亮针对东盟“安全共同体”构建与南海问题的关系指出,东盟参与南海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面临挑战,但给“安全共同体”构建带来的挑战要明显大于积极作用。菲律宾和越南等成员国利用东盟“集团”机制力量在南海争端上与中国抗衡,对东盟“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19]其二,中菲南海争端对东盟具有整合作用。朱陆明、刘燕认为菲律宾借中菲南海争端达到预期目的后,意识到只有重回东盟,依靠东盟力量,利用东盟平台,才能保住既得利益。[20]此外,有学者同样表示东盟以协商一致的形式作为“集团”参与南海问题,使中方意识到需要将东盟作为一个组织来对待,由此避免了在南海争端上中菲或中越一对一的弱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盟内部凝聚力。[21]赵国军认为区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盟“抱团”,中菲南海对峙导致南海局势持续升级引发国际高度关注,区域外大国例如美国介入更加剧了地区的紧张程度,日本、印度、俄罗斯的各自介入使得南海问题纷繁复杂,东盟意识唯有在东盟框架内协商一致解决地区争端才能发挥东盟的地区主导优势。[22]

三、中国应对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策略

针对影响争端的各种因素和菲律宾频频的挑衅动作,中国该如何应对周边局势这一问题,梳理总结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大多认为该强硬处强硬,该放宽处放宽是中国应对南海复杂局势的合理选择。主要涉及以下观点措施:

(一)依据史实,坚定维护主权完整

多位学者认为,中国首先必须坚持主权原则不动摇。他们列举出大量历史文献:“我国渔民在南海海域进行捕鱼作业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以前。”[23]“汉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在南海海域建设有出海口,进行开发利用。”[24]“明清时期,包括一些地图在内的,对南海海域进行记载和描述的史料则更加丰富。其中如罗洪先的《广舆图》、陈伦炯的《四海总图》、郑光祖的《中国外夷总图》、魏源的《海国图志》。”[25]这些史料都明确载明,南海岛屿归属中国版图之内。中国拥有足够的历史事实支撑,应该依据法理和事实严正立场,对于南海主权归属问题绝不妥协。

(二)提升海事实力,加强南海防线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加以军事打击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葛红亮表示,在中菲南海争端上,中国曾采取的口头警告和严厉谴责是造成菲方不断滋扰、得寸进尺的原因。面对菲方的不断挑衅举动,中方发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谴责往往不了了之,这让菲律宾对于中国政府的抗议变得习以为常,有力的军力震慑也不失为一个彰显国威和解决争端的手段。例如黄岩岛对峙事件中,中国海监船发挥了威慑作用,让菲政府真正感觉到了中国政府的坚持态度而不敢进一步挑衅触及中方底线。[26]刘少华、唐洁琼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认为中国政府军事实力的增强,尤其是海军实力的提升威胁着如美国等区域外国家,使其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有了更多的顾忌与考虑。所以中国发展强大的海军以维护国家安全是势在必行,也是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有力保障。[27]

(三)把握机遇,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学术界大部分都关注到的事实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一直处于摇摆状态,美国亚太的利益着眼点在于掌控东南亚主导权,而并非表层呈现的一味偏帮菲律宾将矛头指向中国。正如姚莹所认为,美国的南海政策经过了“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的反复主要取决于美国当时的利益需要。[28]萨本望、喻舒曼曾在文章中谈到,美国曾经通过行为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及中沙群岛的主权,但是美国南海立场的调整恰恰反映出南海问题对美国的重要性,即只关乎它的重要利益,而非核心利益。并且,美国一直宣称的“关乎美国国家利益的南海自由航行”并未因南海争端受到影响。因此,中国可以把握这一机遇,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9]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是双方和平共处,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基于这条底线,中美两国在历次重要国际问题上均未发生正面碰撞。焦世新立足国际关系的理论模型论证了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诸多可能,但中美在南海主权争端上的冲突使得美国认识到,避免中美直接对冲更加符合其整体利益和核心利益,由此美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问题上将审慎与中国同向而行。[30]

(四)拓展经济合作,力争东盟南海立场

还有一些学者从中国东盟的关系出发,认为尽管南海问题和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没有直接联系,东盟不属于参与者,该事件理应由争端国直接解决,随着事态发展东盟已经无可避免地卷入争端中,并成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重要对话者。[31]王森、杨光海立足于东盟的松散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通过对各成员国的利益差异分析,东盟十国对南海争端大致分为三种立场,其中菲律宾、越南力争东盟在南海问题上保持强硬立场;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因涉及本国利益甚小,态度相对温和;柬埔寨、老挝等国则表示不愿介入。此差异使得东盟成员很难就南海问题形成合力,对此,中国应利用东盟各国的利益差异,分化东盟的立场选择。[32]而学者赵国军从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认为东盟作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核心利益始终放在深化成员国经济合作,以及维稳东盟机制的正常运行。所以,在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大幕下,东盟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立可能引发的经济损失。[33]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东盟始终视其为良好的贸易伙伴,因此中国可以通过拓展经济合作,尽可能争取东盟成员国形成有利于我国南海权益的立场。

四、小结

综观国内学界对于中菲南海争端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为我国解决双边、多边国际关系,建设海洋强国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措施。首先,这些研究逐渐摆脱了一对一的孤立的问题研究,转而关注从总体上把握南海问题的态势发展。虽然中菲南海争端的当事国为中国与菲律宾两国,但随着事态不断演进,美国、日本、东盟等世界强国以及国际合作组织逐渐被卷入,使南海领域甚至亚太格局趋于复杂化。日本作为本地区内的一个海洋强国,基于各种利益考量,对南海以及现阶段的仲裁案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关注,而目前学界对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关注度还不够,对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其次,国内学界学者具有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推动了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例如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南海领域历史沿革、中菲两国交往历史脉络,梳理南海争端的由来;从国际战略,分析中国惯有的战略思维的形成原因,从而明确中国在南海争端上的立场。但是,现阶段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应该把视野逐步转向海陆统筹的海洋发展之路上,南海海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海上重点区域,该战略将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继续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它将成为解决南海问题的转机和新的突破口。

最后,在整个南海仲裁案的进行是目前南海争端问题的关键和热点。学界对南海仲裁案的合法性、合理性等进行的探析,也厘析了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企图使之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合法化”的动机,以及许多学者认为根据历史上中国进行双边谈判解决的领土纠纷问题的经验,双边直接谈判磋商是解决南海争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菲律宾单方所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并不能最终解决南海争端,甚至可能导致问题更加复杂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南海仲裁案还将进行,美国、菲律宾对仲裁法庭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得事件走向显得扑朔迷离。对于南海仲裁案的研究还将持续,重点应放在南海仲裁庭未来会作出何种判决,并分析判决是否能促进南海主权归属问题的解决。总之,南海主权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会收场,还存在更多更广的研究空间,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1]宋杰.法律视角下的“南海争端”——含义与解决的技术性建议[J].当代法学,2012(04)10-16.

[2]李金明.中菲南海争议的由来与现状[J].2013(01)44-55.

[3]王建文,孙清白.论中菲南海争端强制仲裁管辖权及中国的应对方案[J].南京社会科学,2014(08)101-109.

[4][20]朱陆民,刘燕.中菲南海对峙的深层原因及对东盟的双重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27-36.

[5][15]李洁宇.论中菲黄岩岛争端的复杂性及中国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6)113-117.

[6]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利益驱动的政策选择[J].当代亚太,2013(03)80-81.

[7]陈庆鸿.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15-20.

[8]蔺蕊.从国际战略学视角看当前的中菲南海冲突[J].商品与质量,2012(S5)340.

[9]邵建平.菲律宾:在南中国海挑战频频[J].世界知识,2011(15)15-20.

[10]鞠海龙.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13(03)58-69.

[11]李金明.中菲南海争议不断升温的成因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06)26-41.

[12]李金明.南海仲裁案:美菲联手打舆论战[J].太平洋学报,2016(03)21-28.

[13]信强.“五不”政策:美国南海政策解读[J].美国研究,2014(06)51-68+6-7.

[14]楼春豪.美国南海政策新动向及其政策两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71-76+92.

[16]马伟阳.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看中菲南海争端解决[J].中州学刊,2015(03)64-67.

[17]陈相秒,马超.论东盟对南海问题的利益要求和政策选择[J].国际观察,2016(01)93-106.

[18]赵虎敬.中菲海权争端的对策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2 (05)12-16.

[19][21]葛红亮.南海问题与东盟“安全共同体”构建[J].国际关系研究,2015(06)107-120+150-151.

[22][33]赵国军.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J].国际展望,2013(02)98.

[23]付雨辰,王群.中菲关于南海主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08)148-149.

[24][25]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04)50-59+148.

[26]葛红亮.中国南海维权与国际形象重塑[J].太平洋学报,2013 (04)55-62.

[27]刘少华,唐洁琼.南海问题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04)99-104.

[28]姚莹.中国破解中菲“南海困局”的路径选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30-38.

[29]萨本望,喻舒曼.关于美国“重返亚太”的几点看法[J].和平与发展,2012(01)30.

[30]焦世新.东亚安全的未来[J].国际关系研究,2014(02)35.

[31]葛红亮.东盟与南海问题[J].国际研究参考,2013(11)1-7.

[32]王森,杨光海.东盟“大国平衡外交”在南海问题上的运用[J].当代亚太,2014(01)35-57.

责任编校:徐晓

Review of Current Domestic Studies on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IAO Qing
(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In recentyears,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continues to heatup,becoming a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among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In consequence,itturns outto be a focus ofthe internationalsociety.Academic publications are often seen on the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hina.This paper tries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of those scholars on this dispute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and then explores the causal factors by trac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ispute.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to the predicament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uth China Sea dispute;the Philippines;China;coping strategies.

D823

A

2095-7955(2016)01-0083-05

2016-05-04

廖青(1991—),女,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争端菲律宾南海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南海的虎斑贝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菲律宾・邦板牙省
南海随笔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