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现状分析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2016-03-16薛兵旺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薛兵旺(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旅游经济
贫困山区现状分析与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薛兵旺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山区贫穷问题的本质,是搞好山区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山区贫困问题具有二重性:即“五穷”与“四富”。山区的旅游项目绝对不能大规模开发,要坚持多点小规模开发,发挥旅游扶贫带动力大的优势,实现从单一开发到多元开发的转变。围绕旅游业中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出绿色、有机、生态品牌,带动农家乐及农副产品销售,让旅游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贫困山区;现状分析;旅游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指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山区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而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就是实施精准扶贫。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笔者就贫困山区的现状分析与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考量谈点浅见。
一、贫困山区的现状分析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山区贫穷问题的本质,是搞好山区精准扶贫脱贫的关键。从本质上看,山区贫困问题是一种复杂的、多样的社会问题。山区贫穷具有二重性:即“五穷”与“四富”,贫困问题的解决并非如此简单。
(一)山区贫穷的第一重性:“五穷”
我国一些偏僻山区与外界的交通和联系十分困难。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农民,生活难以改善,当地农民的年收入水平很难超过2300元,按国家贫困标准,他们将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
1、山区穷在经济与发展上
山区贫困人口增收的渠道有限,收入总体水平低,穷在经济与发展上。目前还有一些山区农民全家全年收入不足两三千元,有的甚至更低。更不要谈一户多残、老龄化等特殊家庭,完全靠低保、养老等惠农政策维持,基本无收入来源。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个别农户的贫困程度正在加深。
2、山区穷在思想与观念上
山区贫困人口思想陈旧,小农意识保守落后,穷在思想观念上。由于千百年来传统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导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生产效益不高。“小富即安思想”、“得过且过意识”占居着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意识领域,不少农民仅仅满足于“种粮为饱肚,喂猪图过年,养点鸡鸭买油盐”的现状,没有更高的要求,思想保守,缺乏敢担风险的思维和意识。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和保守思想,成了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
3、山区穷在教育与技能上
山区贫困人口增收的技能不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穷在教育与技能上。主要体现在贫困山区群众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受益。从整体上来看,贫困山区的绝大多数村民仍停留在传统的粮食种植上,接受、适应新技术、新做法的能力不强。比如有些山区由于气候高寒,常年只种植玉米一种单一的粮食作物,土地基本半年闲置,利用率很差。而对于倡导种植的核桃、白皮松、药材、薯类等适生的经济类作物,却害怕不懂技术、投资市场风险大,规模发展缓慢。
4、山区穷在交通与基础设施上
自然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不便,穷在交通与基础设施上。山区地处偏僻,远离城镇,信息闭塞,交通条件不便。很多农户分散居住在山间沟壑,班车无法直达。通行道路大多自然形成,交通不畅,难以行车,村民与外界往来十分不便。由于基础条件相对太差,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难以形成,就难以吸引资本投入开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贫困山区实现持久性脱贫的难度比较大。
5、山区穷在特色产业与产品深加工上
致富产业不明显,产业化水平不高,穷在特色产业与产品深加工上。由于贫困山区产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特点,近年来,一些山区发展的茶叶、药材、干鲜果等特色产业还未形成真正的支柱性产业,农业加工企业比较少,对农产品的拉动作用不够,农业生产经营粗放,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形不成产业。很多村也成立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但是,这些组织是自发组合,处于刚起步阶段,结构松散,管理不规范,规模不大,经营单一,无品牌意识。由于群众认识不高、销售不畅等多种原因,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只能搞规模小而保险系数高的产业,这样难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生产经营格局。
(二)山区贫穷的第二重性:“四富”
山区的贫穷也和其他事物和现象一样具有二重性,因此,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分析与把握山区贫穷的本质。在山区的贫穷贫困的背后,至少有“四富”。
1、山区生态环境优美,富在植被与生态上
我国山区现有森林面积1.08亿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0%,同时尚有3000万公顷左右山地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和林果业。草场总面积达15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可利用草场的一半左右。这些森林和牧草资源覆盖着我国的群山峻岭,为维护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保持水土,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山区受污染少,空气质量和水质量都很好,同时,在山区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也很环保,这些能够使人寿命延长。
2、山区拥有名山大川,富在旅游人文自然景观上
我国山区拥有众多的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风景秀丽,景观奇特,奇峰古刹,异彩纷呈,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为世人瞩目。如已开发的黄山、五台山、峨眉山、庐山等和新开发的张家界、九寨沟、石林等等,在世界上都享有显赫的声誉。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山区河川径流量达24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90%以上,全国近7亿千瓦的水能蕴藏量几乎都在山区,山区既有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大中型水电资源,还有遍布山间河溪的小水电资源。
3、山区饮食文化独特,富在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上
我国有32800多种高等植物大多分布于山区,经济植物有6000多种,其中:木本干鲜果树有400多种,芳香植物有300多种,药用植物3000种。世界上食用油料为主的油料树150种,分布于我国山区的有100种左右。山区还分布着各种可开发食用的无污染的山野菜、菌类等。我国还是竹类资源最多的国家,有30多个属,300种以上。同时,山区拥有可用毛皮动物80余种,药用动物400余种,羽绒动物和肉用动物数百种,许多种类为我国山区所特有或稀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一直是我国山区人民长期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山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购”要素,将提供广阔而又充满活力的旅游商品。
4、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山区有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山区,能够体验到那种纯朴的民风,在这些地方生活就能使人的心灵得到一定的提升。山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历史积淀给山区原生态文化打上了优秀的古朴烙印,将会有效助推旅游业发展。
二、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战略考量
山区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山区现状表现为“五穷四富”,从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战略上讲,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遏制“五穷”和弘扬“四富”。
一是在扶贫战略上,要重视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及深加工。可结合所在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及深加工培训山区年轻人,教他们掌握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及深加工术,尽快致富并带动当地乡亲脱贫。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二是在扶贫策略上,要以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能力素质为目标,重力搞好智力扶贫工程。以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实施农村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力争让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都能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三是在扶贫手段上,要凸显旅游对山区精准扶贫的力量。旅游扶贫是平衡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城乡、工农差别的重要渠道,在以农村为反贫困主战场时,旅游业异军突起。因此,发展旅游要以国内外发达城市地区为主要客源地,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三、山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整合宣传力量,积极营造旅游精准扶贫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大力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决战贫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构建精准扶贫的精神支撑,着力营造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奋发作为的精准扶贫浓厚氛围,形成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气场。
山区的旅游项目绝对不能大规模开发,要坚持多点小规模开发,讲好每一个小山沟、小村寨甚至一栋老屋一棵古树的故事,策划并宣传好,吸引游客特别是自驾游,带动农家乐及农副产品销售,由此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一)努力把握旅游扶贫的内涵
旅游扶贫中“扶”指的是旅游发展虽然依存于市场运作,却又要超越于一般的市场运作。旅游扶贫应重在“扶志”、“扶能”上,首先,旅游扶贫重在扶志。其次,旅游扶贫重在扶能力。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居民在被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优惠政策于近期受益,而且要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通过旅游与当地生产生活相结合而致富的能力。发展旅游业是手段,创新是技能,一定要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准确理解旅游精准扶贫的特点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旅游扶贫具有5个特点:一是通过旅游脱贫的人们,不仅返贫率较低,而且能够比较快地由脱贫走向致富道路。二是旅游扶贫经济效益很高。旅游扶贫投入则是一劳永逸,尤其是旅游业丰厚的经济回报,吸引了农村富裕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富裕人员发展旅游交通,兴办旅游餐饮,开发旅游景点,加工旅游产品,带动了一批失业、无业人员走向致富之路。三是旅游扶贫还具有非常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四是旅游扶贫带动力大,实现从单一开发到多元开发的转变。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围绕旅游业中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出绿色、有机、生态品牌。五是旅游扶贫外向性强。以旅游促开发,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切实探讨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
旅游扶贫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为不同的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需求差异。我国现行四种主要旅游扶贫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大力推行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形成“一个旅游景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景区繁荣一个乡村”的事例。二是资源带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劳务创收,直接就业,扶持经营。三是农旅结合模式。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是从事旅游业的过程,又称亦农亦旅模式。有种“色彩田”与“迷宫田”,设立“动物幼儿园”,增加庄园游憩功能,设立田间戏水场所。四是移民迁置模式,如移民建城(镇),保护生态。现行旅游扶贫模式,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以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主,缺少贫困地区的能动性开发。
(四)重视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一要做到政策到户,集中力量建设“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山羊、烟叶、茶叶、大鲵、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确保项目覆盖区贫困对象普遍受益。二要开展多种形式引领,建立“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活动,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每一个产业龙头企业要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帮助发展一个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引导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确保贫困农民收入增长,稳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五)加大旅游人才支持力度
对在贫困地区基层服务的人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以推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为重点,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鼓励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定期到贫困地区工作、服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贫困地区培养旅游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六)推进旅游生态扶贫搬迁工程
一要科学制定计划,分年度制定生态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推进搬迁计划。二要整合搬迁资源。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危房改造、避灾救灾安置等各类搬迁资金,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改善,消除各类危房,逐步消除农村土坯房,实现贫困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快致富、能融入”。
(七)认真总结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健全机制引导扶贫;二是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致富脱贫;三是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促推旅游扶贫;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旅游扶贫。
[1]吴忠,曹洪明,林万龙.扶贫互助资金仪陇模式与新时期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明,张辉,魏伟新.基于旅游扶贫战略的效应分析及创新对策研究——以星子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0(5):138-141.
[3]何欣.市商委扶贫集团启动对涪陵的扶贫工作[N].重庆日报,2014-05-10.
[4]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0,(2)
[5]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2002,(2)
[6]丁丽英,平潭.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7]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李金早在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责任编校:饶敏
Study of State Quo of Mountainous Area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XUE Bing-w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the nature ofthe currentpoverty issue ofthe mountainous area ofChina is the key to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overty issue of the area has dual characteristics:shortage in five aspects but abundance in four ways.We should notdevelop travelprojects in large scale,butfollow the principle ofmore travel projects and smaller sca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ourism into full play in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transfer from single developmentto multiple development.Traveldevelopmentshould center around the six elements:food,accommodation,transport,sightseeing,shopping,entertainment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In this way more green,organic and ecological brands can be developed to promote farmhouse resorts and agricultural sideline products sales so that tourism helps local resident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achieve prosperity.
poormountainous area;state quo study;tourism developmentfor poverty alleviation.
F592.7
A
2095-7955(2016)03-0005-04
2016-03-26
薛兵旺(1965-),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区域经济与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