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视阈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五重维度

2016-03-16彭世杰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伦理价值观

彭世杰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浙江 嘉兴 314001)

整体性视阈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五重维度

彭世杰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浙江 嘉兴 314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只有实现大众化,被广大民众所知晓、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引领和导向作用。在整体性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个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过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层次、动力、渠道、方式、保障五个维度,分别实现从终极价值到底线伦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驱动、从媒体引导到文化渗透、从强势灌输到柔性熏陶、从环境润育到制度引领的嬗变,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种现实路径。

整体性视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嬗变

随着社会深入发展带来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震荡、利益格局的变化,人们在思想上的自主性、多元性、变动性日益明显,各种价值观念层出不穷、变化莫测、相互碰撞。因此,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统一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把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凝聚起来,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倡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被大众所接纳和践行,实现其大众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分析,应该从整体性视阈出发,从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考量,构建综合框架进行分析,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碎片化”的形而上学境地。因此,必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使之在普通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群体习惯、伦理道德中积淀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3]

一、层次:从终极价值到底线伦理的嬗变

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综合体,由不同角度和层次的价值追求共同构成。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一个社会需要具备维系自身正常秩序,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不偷不抢等等,这就是底线伦理或亦称道德底线。底线伦理是一个社会中最基本、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它给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基准线。与此相对应,一个社会往往还会追求和倡导一种基于现实但又具有超越现实的远景价值,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公平、正义的追求,这就是终极价值。终极价值体现的是社会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是人的价值追求中最深层次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底线伦理还是终极价值,在个人行为引导和品德塑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伦理层次,因而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构建历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公无私的道德理想的宣传,这种前瞻性、引领性的道德教育,对于引领群众朝着高层次道德目标努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也容易形成一种过分强调终极价值而忽视底线伦理的片面化倾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底线伦理被广泛认同但实践根基并不稳固,甚至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以后到底“扶还是不扶”都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道德选择困惑。这种一味强调终极价值而忽视底线伦理的思想误区,一方面导致终极价值高高在上难以企及而走向道德虚无,另一方面底线伦理由于缺乏有效支撑而出现道德基本层次的失范。对此,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崩溃。底线伦理崩溃表现为人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发生危机……在这种情形下,理论工作者撇开保卫最起码、最基本的底线伦理的任务,高谈构筑21世纪现代价值和文化理想,是不现实的。”[4]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要以终极价值作为目标引领,又要关注面向大众的、人人应为的底线伦理。只有“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方式理解道德建设,即只有先解决了基本和‘底线’层次的问题,才谈得上去构筑新世纪的价值和文化理想”[5]。如果社会大众能够真正注重底线伦理,从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动力:从顶层设计到基层驱动的嬗变

一种价值观从理念走向实践、从个体走向大众,其动力既有执政党自上而下的设计、动员、引导,也有普通群众自下而上的模仿、践行、带动。从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到形成社会共识,到影响大众生活方式,这是自上而下的动员和组织过程;通过各种社会群体的自觉实践、交流讨论、典型示范、主题实践等方式,形成践行价值观的带动和扩散效应,这是自下而上的反馈和推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价值观念层面的“顶层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集中、准确、凝练的表达,“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追求,进而可以成为每一个体、每个公民的追求。”[6]这个顶层设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勾勒了社会主义中国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国家层面,体现了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层面,体现了立足于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层面,体现了致力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的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价值、个体道德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的价值灵魂、文化精髓、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虽然来自于群众实践和群众经验,但是不会自发地回归群众,必须经过执政党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和价值示范。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一方面,要深化理论研究,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向各阶层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聚焦于执政党自身的垂范意义,发挥党员领导干部、政府公务员的带头示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普通群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和遵循的主导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灌输和示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反馈和践行的过程,这就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立足基层实际,注重实践养成引导民众从自己做起,落细、落小、落实,通过身边的平常事、一点一滴的小事来践行。实践养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外部世界的有价值观念在价值主体内部内化为个体的思维习惯、自觉意识、社会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的教育和启发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帮助和促使价值主体在实际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发出价值认同感,提高价值认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将其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之中,通过群众性的节庆活动、纪念活动、庆典活动、礼仪仪式等载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最广泛、最基础的群众思想道德土壤之中。这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真正内化为全社会每一个体都从内心滋生着的道德力量,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无穷无尽的动力。

三、渠道:从媒体引导到文化渗透的嬗变

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广泛深刻变化的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成为民众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播主流价值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各类媒体与民众日常生活日益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媒体特别是党的新闻舆论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努力形成深入传播、深入人心的舆论强势。具体来讲,就是把握好正确的舆论方向,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原则,用生动丰富的报道引导舆论,用民众熟悉的语言阐扬理论,用先进模范的事例感召民众,引领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合唱,使其真正为民众所接受、掌握、认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由于具有内容的即时性、形式的交互性、主体的参与性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既为主流价值的传播拓展了路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作为执政党,在继续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因势利导,加强网络话语阵地建设,占领和扩大代表主流价值的阵地,因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7]。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尽快熟悉掌握新媒体的运行传播规律,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新媒体传播主流价值,培养网民理解、甄别、选择、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8]

同时,还要注重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文化所特有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区别于一般传播渠道可能存在的抽象化、形式化、口号化、教条化和说教意味浓等问题,文化产品具有生动形象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独特优势。“文化产品是价值观的承载,价值观则是文化灵魂。”[9]因此,注重从人们的良知良性深入挖潜、发展和繁荣文化产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高尚的视觉、听觉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文化心理、道德操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转化成为文化产品,还要融入到文化事业、渗透到文化产业当中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认同度。

四、方式:从强势灌输到柔性熏陶的嬗变

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实现知行合一、内外转化,即社会成员理解、认同、接受执政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并将其奉为自身为人、做事、处世的价值准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发成为民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1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灌输理论始终是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运用灌输理论。只有让民众充分了解、理解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使民众将其内化于行动之中,将其奉为行事的圭臬。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11]

当然,由于灌输是一个单向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直接提出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成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局限性亦日益显现。比如,过于突出政治性、集中式的同质化宣传、单一说教与填鸭式灌输,往往使得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现实严重脱节,容易导致受众反感甚至抵触。这就需要改变片面、集中、过度的灌输形式,更加注重柔性熏陶的方式。“显性教育往往给人一种简单式的说服教育的感觉,使人对教育的目的性产生抵触情绪,而一些内隐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和风细雨式的教育中起到教育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12]事实证明,一本思想深刻的好书、一部精心打造的电影、一档感人至深的电视访谈、一则匠心独运的公益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而那些蕴含恒久价值魅力的作品,则更是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甚至影响几代人。通过读书阅读、交流研讨、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来感召民众、打动人心,可以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导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一方面要靠理论灌输,强化正面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内隐式教育方式,运用隐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传播主流价值,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传媒等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构建多种方式、途径协调配合的传播模式。当然,无论是直接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教育传播方式,还是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传播方式,二者在帮助民众确立价值观念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实践中,应多采用柔性的、内隐的方式,尽量避免生硬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从而使两种方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五、保障:从环境润育到制度引领的嬗变

环境是价值观念产生、存续、传承的重要基础,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大众、植根基层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孟母三迁”的故事,恰恰说明了环境在个体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好的社会环境,往往给人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容易将人引导到偏离主流价值观念的轨道上去,“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发挥环境在不同主体之间相互暗示、相互教育、相互激励的作用,激发大众理解、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因此,通过专题实践活动、理论宣传、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等丰富灵活的形式,形成尊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必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13]这种环境的润育,实质上培植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使人们正确认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传播、传承。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浸润,同样也需要制度作为保障。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价值系统自身不会自动地‘实现’,而要通过有关的控制来维系。在这方面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一连串的全部机制。”[14]制度不仅引领、规范着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个体的价值判断,而且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个体自觉行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一个社会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价值,只有同相关制度相匹配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相反,那些非主流的价值,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其作用发挥就相对有限。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众所尊崇,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建设当中,使主流价值理念贯穿、渗透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政策条例和法律规定当中只有当体现和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认同和鼓励,偏离和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非议和抵制民众才能形成“制度化的头脑”。“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的公认的生活方式。”[1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当中,可以规范和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念,形成价值共识,逐渐内化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18.

[3]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EB/OL].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hxjz/gdjx/201405/ t20140519_1949607.shtml.

[4]孙美堂.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M]//现代化与价值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5-234.

[5]陈泽环.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J].学术月刊,2005(03):60.

[6]叶小文.核心价值贵在践行 [N].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10-6-28(1).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7-2(01).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6(02).

[9]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7.

[10]列宁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86:29.

[1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1.

[12]王岩.美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分析及其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3.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2.

[14][美]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1.

[15][美]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140.

Five Dimensions to Promote Popular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from an Integral View

Peng Shijie
(Party School fo Jiaxing Committee of the CPC,Jiaxing Zhejiang,314000)

Socialist Core Value,as an essential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value concept and orientation,can only be recognized,understood,accepted,approved and then practiced by the mass through popularity,so as to play its full role in regulating,guiding and directing.The popularity is a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lements from an integral perspective.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ssues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fiv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level,impetus,channel,method and guarantee.The route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ultimate value to bottom line ethic,top design to bottom impetus,media guidance to culture permeation,aggressive infusion to soft ed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to systematic leading should be taken.

an integral view;Socialist Core Value;popularity;transformation

G120

A

1008-780X(2016)06-0043-05

2016-11-09

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四批规划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ZX14124)部分研究成果。

彭世杰(1982-),男,汉族,湖南平江人,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基础理论(统战理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