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劳动观

2016-03-16王宜胜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会工作劳动者劳动

王宜胜

(济南铁路局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论习近平的劳动观

王宜胜

(济南铁路局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劳动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观点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资源需要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期,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多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劳动为支撑等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的劳动观主要包括:在劳动价值观上,提出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在劳动精神观上,号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劳动关系观上,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在工会工作观上,强调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习近平;劳动观;劳动者;人民群众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关系、工会工作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观点内涵深邃、渐成体系,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关怀,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执政理念。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的劳动观,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背景

(一)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资源需要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动力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生产力的两个构成因素——劳动和劳动者。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亟需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者的勤奋等因素,即显著的“人口红利”效应。新常态下,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长期依赖的“人口红利”优势不复存在。因此,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依靠劳动力数量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劳动者技能的“人才红利”,是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质变的关键。另一方面,劳动者自主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新常态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缩小,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难题。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过去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适应这种态势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陆续提出了“创新发展”“鼓励创造性劳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决策、重大战略,深刻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创业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如何从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推动创业向更高水平、更开放平台发展,是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二)社会转型发展期,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多发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也进入转型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多发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集体利益问题与个人利益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利益问题、老问题与新问题相互交织,我们党执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在劳动关系领域,矛盾也逐渐凸显:有的地方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拖欠工资、违法用工、违背合同等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劳动者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劳动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法律难点问题,亟需进行梳理、完善;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和改进,等等,这些矛盾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带来了极大挑战。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系列问题高度重视,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保障和现实举措两个方面着手,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权益,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劳动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方向既明、目标已定,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如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和努力。崇尚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破解难题、实现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习近平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可见,实现中国梦这样一种崇高的事业,必须以全国各族人民付出辛勤的劳动为依托。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财富不够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距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尚有显著差距。实现伟大目标,时不我待,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能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不断向目标迈进;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能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化解矛盾和问题。因此,只有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广大劳动者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好的实践。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价值观: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幸福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由此可见,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各种财富,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2012年11月,在当选为总书记之后的第一次讲话中,习近平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3]这句话不仅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群众福祉的郑重承诺,而且是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用劳动去创造幸福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伟大动员令。2013年4月,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又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句话深刻诠释了一个朴素而又永恒的真理,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不仅离不开劳动,更离不开劳动的主体,即广大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2015年4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劳动者创造。”必须要“让一切劳动与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4]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汇聚劳动能量,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5]伟大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生活也不会凭空而来,中国梦的实现,应当凝聚着全体劳动者的奋斗结晶。总之,在习近平看来,劳动的价值就在于:从个体层面来看,辛勤劳动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径;从宏观层面来看,辛勤劳动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二)劳动精神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劳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的思想凝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是一个用辛勤劳动创造文明的民族,在世界上以刻苦耐劳闻名。正是因为这种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伟大劳动精神代代相传、与时俱进,才促使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将源远流长的传统劳动精神与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亦即如何实现劳动精神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对接,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高屋建瓴,用平实的语言,系统阐释了劳动精神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起广大劳动者的强大共鸣。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讲到:“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6]这一讲话铿锵有力地回击了当前社会上形成的“拥抱资本,疏远劳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等歪风邪气,对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培育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2015年4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4]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劳动精神也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归宿。通过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获得人的存在感、快乐感和尊严感,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又结合时代特点,总结提炼出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对劳动者岗位和业绩的要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对劳动者作风和能力的要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对劳动者道德和品质的要求,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24字的劳模精神言简意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相通,扩充了传统民族精神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外延与内涵,成为中国精神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动力和依托。

(三)劳动关系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社会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围绕劳动力的使用形成的一系列关系,其核心是双方的权利和利益界定及划分问题”[7]。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化解劳动关系争议和矛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也决定了,我们党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习近平审时度势,针对劳动关系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观点,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指明了方向。早在2011年8月,习近平就要求:“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8]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到一项政治任务的高度来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劳动关系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劳动关系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必须妥善解决劳动纠纷问题,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他要求:“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4]对于如何具体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习近平从三个方面做出了要求:第一,在政治上,要始终保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和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民主权利;第二,在经济上,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第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要始终高度重视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了从根本上理顺劳动关系,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系统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等,为我们做好这些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工会工作观: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劳动者权益的代表。工会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动员组织广大劳动者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重要渠道。做好工会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发展期,世情国情民情的深刻变化,使工会组织履行服务职能,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工作都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非常关注工会组织和群众工作,在多次讲话中谈及工会工作,深入论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改进措施等。对于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正是因为工会工作如此重要,所以“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4]。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工会工作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是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9]工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职工群众中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路线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要求:“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1]2015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要求包括工会在内的各级党的群团组织,要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开创工作新局面。这一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努力方向揭示了工会工作发展前进的基本规律,对于今后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3]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2).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30(2).

[6]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 2014-5-1(1).

[7]彭五堂.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0):9.

[8]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8-17(1).

[9]习近平.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业绩再建新功勋[N].人民日报,2013-10-24(1).

Xi Jinping’s Concept of Labor

Wang Yishe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ommittee of Jinan Railway Bureau,Jinan Shandong,250014)

The concept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inking 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state.Such concept takes shap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ma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abor resources in the Economic New Normal,the significant and frequent conflict concerning labor rel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upply of labor 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a.It is put forward in his concept that work creates wealth and happiness regarding the value of labor,that working is honorable and significant regarding the spirit of labor,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relation of labor an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 of workers and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working un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Xi Jinping;concept of labor;workers;the masses

D610

A

1008-780X(2016)06-0001-04

2016-11-26

王宜胜(1990-),男,汉族,山东滕州人,中共济南铁路局党校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建。

猜你喜欢

工会工作劳动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工会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