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哲学的体验人本观审读

2016-03-1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弗雷格隐喻哲学

帖 伊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6)



分析哲学的体验人本观审读

帖 伊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6)

“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语言哲学则意在通过语言分析重铸这一哲学老问题。以弗雷格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分析哲学家通过分析典型语句解决了若干哲学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了哲学的语言论第三转向。本文从体验人本观的视角重新审读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主要思想,认为从弗雷格开始的主流分析哲学由于忽视了意义的体验性而走向了反心理主义的极端。体验人本观能够为中国后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评价的新平台。

分析哲学;体验人本观;后语言哲学;弗雷格

分析哲学是20世纪英美哲学的主导方向,由其标志性的语言定位而界定。分析哲学所谓的语言学转向,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通过语言分析,人们可以理解诸如“何为概念”“何为意义”“如何推理”等一切哲学问题。人们对分析哲学强行将哲学与语言分析捆绑在一起的方法论众说纷纭。体验哲学[1]440认为,语言不仅是心智加工最重要的窗口之一,而且是目前人类绝大多数认知证据的可靠来源。遗憾的是,这种语言分析的有益关注在分析哲学家弗雷格的著作中被限制于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我们将从体验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读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主要思想,为相关研究作引玉之砖。

一、分析哲学否认概念隐喻和体验意义

作为一名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过于为数学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辩护。在他看来,数学是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是人类大脑思维结构的产物,而非独立于大脑的客观现实,并以此展开对心理主义的攻击。对于涵义(sense)和思维,他也一并采取非体验的形式论断, 认为之所以存在普遍的共享意义(shared meaning)就是因为意义本身是一种非体验的、抽象的、客观存在的实在(entity)。总而言之,涵义与人们的体验、想象机制与感知觉没有任何关系。[2]56-78

理性思维(reason)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成为了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第二代认知科学在神经生物学的实证基础上总结出体验哲学的三大根本发现,即:(1)心智从内在上讲是体验的;(2)思维主要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这三个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两千多年关于理性思维的观点。

从体验人本观[3]471出发重新审视分析哲学,不难发现,在弗雷格的影响下,分析哲学走上了一条对普遍存在的、非体验的意义、命题及其功能进行有条理的逻辑分析的不归路。因为,分析哲学家认为字词的意义与外部现实存在客观对应。由此,意义就被视为连系字词与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纽带。这正是源于弗雷格的错误信念:共享意义是独立于身体或想象的,而这个信念,几乎侵染了分析哲学的所有研究方法。

体验哲学对此进行的反驳异常清楚分明:本质上,语言意义及其方方面面的普遍性源于人们的身体及身体和社会经验具有的共性。弗雷格的信念错在心理主义并不是纯粹主观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之所以在认识空间关系(或意象图示)上存在普遍的特征,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共性;之所以存在基本层面上的共同概念,是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完形感知能力和运动程序;之所以存在颜色概念的共性,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具有共同针对颜色的视锥细胞和视觉的神经结构。大脑中从负责感觉、运动区域向更高级别皮质区的神经投射为人们共同的隐喻思维能力提供了神经生物基础,而这些更高级别皮质区主要负责的就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无论生成怎样的共性隐喻,都是因为我们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有规律地激活了大脑中某些概念域的相互作用,允准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一言以蔽之,意义普遍性大部分依赖于人们身体、大脑、心智和经验的共性。

从体验人本观出发,弗雷格[2]将意义归入非体验的抽象范畴这一观点难以立足,也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独立于心智的“第三世界”为这种意义和客观物体建立神秘的联系。我们的大脑和心智也不会通过与这个所谓的“第三世界”建立相关性来使用能够生成意义的抽象形式符号运作。归根到底,意义就来自于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时大脑和身体的自生成。

当然,体验人本观强调的概念隐喻和隐喻性思维并非对分析哲学的世界观就嗤之以鼻。体验人本哲学观始终强调的是:隐喻是大脑、身体、思维和经验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哲学中,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进一步获得它的意义。而分析哲学,在本质上否定概念隐喻的存在的。

二、分析哲学对亚氏隐喻蕴涵的继承

有趣的是,分析哲学确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那里继承了不少比较重要的隐喻蕴涵(metaphorical entailments)。Lakoff & Johnson[1]373-390用概念隐喻思维重新编织了亚里士多德比较重要的若干学说,Ideas Are Essence(观点是本质)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划分与世界范畴类属的划分是同步的[3]36,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就是对其进行概念化,即判断它的本质和定义它的属性。对亚里士多德而言,观点是由事物的本质构成的,因此事物的本质应该存在于心智(mind)中,且是纯形式的。因此,逻辑也是纯粹的抽象形式,与任何实质内容无关。

尽管分析哲学避开了亚里士多德的关键隐喻Ideas Are Essence,但是分析哲学家们却接受了亚氏世界观中该隐喻的诸多蕴涵。首先,分析哲学认为概念(concept)是事物的固有特性,受思维控制。根据亚里士多德[4]102对definition的定义——“一个定义是一个用以表示事物本质的短语”可知,定义是一组限定某事物归属某范畴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一个概念的定义就是一组关于事物范畴内在特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的集合。换句话说,由于所有的概念都是非隐喻的,直接通过事物范畴特性而被定义;因此,这些概念的意义也是非隐喻的,同样通过事物范畴的内在特性被定义。分析哲学家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的第二个隐喻蕴涵是Logic Is Formal。以“A is in B, and B is in C, so A is in C”来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把各种各样判断的谓项分为十个大类,即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范畴就是最普遍的谓项[5]310。换句话说,判断一个事物的属性就是将该事物分类的过程。在这里,范畴被隐喻性地理解为一个抽象容器,而三段论,作为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form),通过容器逻辑(logic)进行运作。Lakoff & Johnson[1]545基于Categories Are Containers的隐喻进一步推出体验式的假言推理:

体验式的假言推理:如果容器A在容器B内, 并且X在容器A内, 则X在容器B内。 (这里的X可以是一个容器也可以是任意实体)

最后,分析哲学家们也从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了关于隐喻的理论:隐喻仅仅是词语层面的问题,与概念无关;它是词语不当使用的结果,常应用于诗歌和修辞中,而非日常语言中;只有基于相似性(概念间的主要关系)的隐喻,才是可被理解的;由于概念是从特性出发而被定义的,因此这里的相似性必须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特征。

三、体验人本观为语言哲学之延续

可以见得,主流分析哲学的基本内容确实是体验的、隐喻的,但矛盾的是他们否认概念隐喻和体验意义的存在。任何一个分析哲学学习者在研读过程中,都可以清醒地领悟到分析哲学从这些隐喻蕴涵中继承的真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分析哲学的核心世界观。凑巧的是,它们也确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心智——语言观不合。这些隐喻蕴涵都忽视了人类概念和思维的体验性,忽视了支撑着概念隐喻、转喻和意象图示运作的那些无意识的人类认知。究其原因,在于弗雷格对心理主义所持观点过分狭隘,使他相信心理只是主观的异质,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出于狂热的反心理主义决心,弗雷格拒绝来自任何身体或想象对意义发挥的作用,错过了意义可能通过身体以一种主体间性的方式生成的思考,也没有领会到如隐喻一般的想象机制在推理和思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验人本观反拨了语言哲学中逻实论者“忽视人因素”的倾向[6]20,赓续了其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老问题[7]的思路,重构了现实、认知与人类语言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延续。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哲学通过语言分析重铸了“存在”与“思维”间关系这一哲学研究的主要命题。而主流语言分析哲学家(如弗雷格)则进一步分析典型语句解决了若干哲学核心问题,进而促成了哲学的第三次语言学转向。从体验人本观的角度出发,再次审读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主要思想,梳理体验哲学与分析哲学间“继承又反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描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哲学评价与批评的新平台。可以展望,在后语言哲学的研究时代,体验人本观势必将人们对心智的经验、实证的理解引入新、旧哲学的研究[1]548。

[1]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2] 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Geach P,Black M.Translations from the Writtings of Gottlob Frege[M].Oxford:Blackwell,1966:56-78.

[3] 王寅.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Aristotle.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M]. Edited by R. McKe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41.

[5]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0.

[6]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体验人本观与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 2012,35(6):17-26.

[7]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张连军)

A Stud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

TIE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ng” and “thinking” has always been the major problem of philosophy, while linguistic philosophy aims to reconsider this old philosophical problem by analyzing languages. The mainstream linguistic philosophers, represented by Frege, have solved several cor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by analyzing typical statements and promoted the third turning of the philosophy on languages. This article reconsiders Frege's main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sm,and argues that the mainstream analytic philosophy overlooked the experiential feature of meaning and then went to extremes on anti-phychologism. Experientialism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of evaluations and criticisms for post linguistic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in China.

analytic philosophy;Experientialism;post linguistic philosophy; Frege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08

2016-09-11

帖伊(1987-),女,回族,河南郑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H0-06

A

1009-2080(2016)05-0032-03

猜你喜欢

弗雷格隐喻哲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菱的哲学
《活的隐喻》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释“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从康德到弗雷格
探析概念马悖论——兼评弗雷格与塞尔的谓词理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句子图式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