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6-03-16尚文杰林兴发
尚文杰 林兴发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尚文杰 林兴发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需要构建基于网络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深刻影响。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对教育环境的挑战
网络舆情内容繁复多样,鱼龙混杂,使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信息环境中。首先是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渗透。美国在网络上宣扬美国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政治模式、生活方式,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来控制世界上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改变世界人民心中的意念,使他们对美国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形成对西方资产阶级生存方式的迷信和无保留的敬仰,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控制世界的目的。这就是电子殖民主义,就是西方文化霸权。其次是网络中的文化垃圾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泛滥,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大量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造成青少年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这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优化育人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的问题。
2.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网络舆情往往会涉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等,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产生各种困惑。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既定的知识传授,更要有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的分析。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解答网络舆情涉及的重大问题。
3.对教育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采用面对面谈心,或发布纸质文件要求学生进行学习等“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平台纷繁亮相,曾经被动接受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此时却站在了舆论风暴的中心,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主体。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跟上网络时代更新的速度。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课堂内、大会上的灌输式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合理利用大学生在各媒体平台上日趋主动交流的行为特性,加强师生交往,开展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
4.对教育能力的挑战
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了解、应对网络舆情,不仅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和能力,还要了解计算机理论,懂得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并且具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综合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各种网络工具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师生间利用网络工具充分交流、发表意见的意识也亟待培养。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对网络工具的利用往往还停留在“通知事项”的层面,很少涉及具体的舆情工作。因此,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合理掌握驾驭各种网络工具的技术与本领,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育主体(教师)来看,要做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环境,运用网络工具”。掌握网络技术就是要掌握:一是网络交流技术。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掌握了这些网络基本技术,才有能力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二是网络参与技术。如网站、网页制作和维护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技术等。三是浏览和查询技术。如运用搜索引擎等技术在网络上获取的思想政治信息,加以提取、吸收、存贮并传递给受教育者。熟悉网络环境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经常访问和浏览的网站、网页有哪些,都是一些什么内容等,还要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上做什么(如发帖、跟帖的情况)。运用网络工具就是要充分运用网站、BBS论坛、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辅助性的教学。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课中的举例、提问、确定讨论题目等,都应该结合网络舆情中的热点或难点来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从教学方法来看,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互动式教学。如通过“在线答疑”“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加强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第四,从师生交往来看,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着情感的教育,特别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传统的交往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广度(交往的学生人数)、频度(与同一学生的交往次数)、深度(交往涉及的思想内容)都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网络交往由于具有便捷、异时性(指交往双方不需要同时在线,可以通过网络留言与对方交往)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交往的广度、频度与深度。特别是网络交往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向老师反映,从而得到老师的开导和帮助。这是传统的交往方式难以做到的。
第五,从实践教学来看,要探索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教育部特别重视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都安排了课外学时来开展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由于受经费、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难大规模地有效开展。利用网络来开展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正好可以克服经费、场地、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有效开展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三、构建基于网络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人际交往或沟通,达到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使交往双方或多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的主体性交往实践活动。传统的交往方式主要以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为主,这种交往方式由于受时间、地域、传媒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受到了极大阻碍。随着互联网的建立与普及,通过数字化、符号化方式为人类所搭建的交往平台,既可以根据现实中已有的经验与素材为人类勾画出现实交往中的真实情景,又能够超越现实,创造出一个与现实相异或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交往环境和交往方式,即通过虚拟,为人类创造出现实社会无法提供的网络交往,产生出传统的交往方式无法产生的积极效用。网络交往方式的快捷性、跨时空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它必然引起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基于网络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
1.利用QQ群开展师生之间的网络对话
教师在每个课堂第一次上课时,都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同时记下学生的QQ号,并将学生的QQ号加入好友,或者直接加入学生的QQ群。这样,就可以利用QQ聊天和学生进行网络对话。网络上的QQ对话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教育方式的民主。课堂上师生双方的关系往往容易造成刻板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耳提面命的“教诲”,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教育气氛。而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匿名的方式与老师对话,克服了课堂上的“心理限制”,为他们创造了尽可能多的“心理自由”,增强了受教育的主动性。
2.利用校园网的BBS论坛开展网络讨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利用校园网的BBS论坛开展网络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扮演好交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交互中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设计好讨论主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校园网的BBS论坛不定期地发些“主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鼓励、表扬和创设竞争氛围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3)发挥核心参与者的作用。核心参与者在讨论中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反馈作用、代理作用和组织作用。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核心参与者,并激发核心参与者的积极性,带动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3.利用课程网站的“在线答疑”答疑解惑
湖北工业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网站中都有“在线答疑”栏目,鼓励学生利用“在线答疑”提出问题,组织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回复。近几年,每门课每学期平均有300多人次提问,教师都认真回复,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利用“集体博客”加强思想交流
湖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了集体博客“精神家园”,在集体博客中设有“教师心语”(主要登载教师的教学体会、教学经验等)、“学生感悟”(主要登载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的心得体会)、“教学建议”(主要是学生给老师提的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建议)、“精华推荐”(主要是老师以写导读的方式,向学生推荐经典著作)、“热点评议”(主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讨论,讨论中老师通过议程设置来主导讨论的方向)等栏目。近几年来,将集体博客“精神家园”建设成了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形成。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
[2]刘春波,倪素香.舆论引导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3:107-113.
[3]石新宇,周浩波.当代大学生网络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56-64.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53
湖北省教育厅专项任务项目“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编号:2009Z02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