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当前道德困境的路径浅析
2016-03-16郑喜月
郑喜月
改善当前道德困境的路径浅析
郑喜月
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在不同的道德行为选择中面临困境。因此,探讨解决道德困境的途径,使人们正视自己内心道德的异化和道德行为的偏颇,从而构建一种符合道德建设总体要求的道德选择方式成为当前道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社会转型;道德困境;产生原因;对策探讨
道德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规现象。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总体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差异,从而引发了道德上的困境。道德不是独立于经济政治存在的,因此要解决当前道德困境,就要从多方面着手。当前,我们应该把道德建设纳入和谐社会的建构体系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社会和谐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和统一。
一、道德相关概念释义
1.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在几种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之间进行选择,做出取舍的过程。这种价值取向只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意识活动后才能完成。一般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道德选择是一种属人的选择。[1]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动物有着根本区别,为了协调人类与各方面的关系,人类制定了道德规范,以便于在面临道德冲突时能够依此做出适当的道德选择。
第二,道德选择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自觉、主动、自愿的行为。人的本质和特性在这种行为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和功能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道德困境
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有学者认为:道德就是以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调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人伦秩序和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2]
社会的道德困境主要体现在整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上,指的是因为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和道德理想的缺失而引发的道德混乱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道德评价功能的缺失,道德受到人们漠视,不道德却被推崇。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正确的道德理念,整个社会也将陷入道德评判无序的境地。如李彬博士在《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一文中,也是从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个角度对道德困境做出了解释:“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道德困境在道德意识层面指的是道德认识的模糊、道德评价的混乱;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为行为规范的不统一和道德行为缺乏动力。”[3]
二、当前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道德困境是一个社会阶段性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原因既有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又有当下现实因素的作用。
1.传统道德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其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几千年来,我国传统道德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儒家道德为基础,佛家和道家道德为补充的道德体系。但是由于这个体系在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文化资源、精神资源没有被充分发掘利用,很多优秀道德成果被忽视,使得现阶段的道德困境问题凸显。这是当前道德困境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有效地承继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道德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解决当前的道德困境,从而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2.经济全球化伴随着道德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当前社会已经走进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多元价值并存的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使人们的道德发展与社会的物质进步之间逐渐产生不相适应的局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推动道德的发展,反而造成了道德的滑坡现象。我国现阶段之所以出现了道德困境的局面,除了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之外,还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很大关系,不能很好地把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道德的提升相统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就无法彻底实现。
3.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制度缺陷产生道德困境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的碰撞冲突下,面临着许多困境。道德教育理论的缺陷和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道德选择困境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主要是以教育者为主的理论灌输法,这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受教育者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同时我国道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长足的发展机制,道德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展开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内涵和制度制约的道德教育必定不会是真实和有意义的。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主要是以制度改革推行新的德育理念,制度建设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存在行政指令色彩浓厚、不稳定、内容不完善等问题。这都是导致当前我国道德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核心价值观是观念层面的东西,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被人们理性的接受和认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少数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缺乏远大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某些部门由于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存在很多不足。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三、解决当前背景下道德困境的对策探讨
1.扎根传统,推陈出新,传承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明对解决当前道德选择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优秀道德传统不同于现在的道德理想和要求,因此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持对比、鉴别的基础上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明。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下继承、完善传统的道德文明,才能适应现代的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明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坚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剔除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部分,古为今用,正确面对现阶段的道德困境。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4]
2.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完善道德体系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采取宣传教育等手段以外。政府的引导作用也尤为重要。解决道德选择困境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加强道德制度建设。
⑴完善道德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可以把社会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结合起来,从而共同维护道德的执行力,使不道德行为受到舆论制裁,不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要坚持道德批判的及时原则,使得人们有所畏惧,才不至于为所欲为。[5]只有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和道德监督机制,才能建立一个合理有序健康的道德评估标准,使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正确的道德理念的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⑵建立健全相关奖励、制裁机制。要在维护当前已有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上发扬更高尚的道德风尚,可以在对道德做出评价后,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不道德行为采取惩罚机制,即应当建立完整的奖罚机制,尤其要具备完善的舆论惩罚机制,让不道德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让不道德的人臭名远扬。[6]奖励与惩罚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这种机制,使人们在作出一定的道德行为前进行思考,不轻易伤害别人,不轻易违反社会道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困境的改善。
3.创建合理有效的道德实践体系
(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只有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才能对当今社会善恶美丑进行分辨,对当前社会多元价值的取向和利弊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也只有提高个人道德认知水平,才能增强个人道德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提高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要使个体在道德行为中作出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正确判断与选择,就要不断提高个体道德选择能力。只有道德选择能力得到提高后,个人的道德识别能力、免疫能力与承受能力才会随之增强,从而实现道德行为选择的真正自由,从而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4.坚持社会主义评价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谐精神与理念,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培养一种和谐心态。也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在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增进思想共识,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扩大社会认同,从而在社会转型期间引领人们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评价标准,不仅是加强当前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社会主义评价标准,必须对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进行区分,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道德进行建设;对我国传统道德困境与现代道德困境进行区分,在把握现代化方向的前提下寻求解决当前道德选择困境的有效途径。还必须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道德困境与我国面临的道德困境进行区分,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方向,消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支撑的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是高尚的,目前我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只是暂时的,没有绝对不可调和的因素。“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促进人们对我国现阶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认识到不足,又要充满信心,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道德环境向良性的方向发展。”[7]
[1]吕建国.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主体性原则[J].人民教育,1999(3):46.
[2]封德平.论个体道德观念的生成路径[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9):77-80.
[3]李彬.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孙亮.道德蜕化视域下道德创新[D].吉首:吉首大学,2012.
[5]钟兴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 (12):30-32.
[6]万远英.论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研究,2004(1):17-18.
[7]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 (7):10-14.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