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无所依》到《无人区》:浅析社会转型期的伦理缺失与道德重构

2016-03-16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无人区伦理道德转型期

丁 雯

从《老无所依》到《无人区》:浅析社会转型期的伦理缺失与道德重构

丁 雯

在伦理学的层面,《无人区》与《老无所依》中刻画的道德沦丧的情境并非虚假,而是东西方人类社会伦理缺失的一种投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伦理道德观出现冲突,社会个体道德意识淡化,行政伦理道德问题与个人诚信的缺失造成了公共信任危机,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伦理缺失的现状。中国社会急需完成伦理道德体制的重构,发掘传统伦理的价值,借鉴西方伦理优势,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向。

伦理道德;伦理缺失;社会转型;道德重构

一、伦理缺失带来的社会危机

电影《无人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道德缺失的荒漠,没有人类社会正常的规则与约束,只有强硬的暴力与赤裸裸的利益。在这个异化的世界里,律师为了逃避罪责,在撞人后给对方浇上汽油想要毁尸灭迹;黑店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逼迫儿媳妇卖淫来“捆绑销售”汽油;老板的傻儿子不通世事,只有本能,砸人头与砸车灯一样不带感情,莽撞而残忍;最邪恶的鹰贩子根本“不是人”,可以为了价值100万的鹰隼撞死警察,也可以为了老板娘讹诈的50块钱而动杀心,缺乏正常人的情感,是无人区最凶残的野兽。无人区的故事更像是动物的故事,只有本能没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约束。

《老无所依》中的美国西部暴力横行无忌,代表正义的警察却束手束脚,故事背景同样是一个伦理道德缺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只遵从强硬的力量,大多不再相信旧时代的传统与美德,法律也显得软弱无力。连环杀手无所顾忌,甚至不在乎金钱,杀人只凭自己制定的规则;牛仔人到中年,想给妻子优裕的生活,为此铤而走险,想藏下毒贩的两百万,他不相信法律,信奉自己的强力;老警察仍然想要抓住凶犯,维护父辈们在旧时代的公义,但在横行的暴力面前犹豫不前。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杀手、牛仔、老警探象征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他们信奉强力,终将老无所依。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无人区》把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的状态加以夸大,形成一个可怕的道德荒漠,伦理缺失带来的社会危机发人深省。由于拍摄条件的不同,《老无所依》并没有把残酷的故事限定在一个小小的“无人区”,叙事比《无人区》少了些荒诞不真,给人的感觉更现实更冷酷,因为整个世界都是“无人区”,也许还有少数好人如老警探,但好人已经不愿意挺身而出,希望近乎绝灭。如果说《老无所依》的世界是道德沦丧的西方世界,《无人区》里的荒漠则是正被侵蚀的中国社会。

二、伦理缺失的现状与影响

1.伦理道德意识的淡化

在《老无所依》的异化的世界中,恶人横行,法律不能惩治,道德审判最终也缺席,使得恶人逍遥法外。《无人区》中的人们,道德意识淡化,行为准则更像动物而非人类。电影中的道德荒漠是现实社会道德意识淡化的一种投射,这种危机感是现今社会普遍能感受到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遵守法律,单纯道德范畴的准则已经缺乏约束力,伦理道德不再是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而人类社会的复杂多面是法律无法完全覆盖的,伦理道德的缺失将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危机。

2.伦理道德观的冲突

在1978年以来的社会转型期,义利选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道德与经济利益之间,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多种选择与冲突。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同时转轨,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复杂多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新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冲击了原有的受身份限制的刚性的社会结构,向弹性社会结构转化。伴随着经济体制与分配方式的转变,一些人得到利益,一些人失去利益,产生了新的阶层,新的利益集团,原来的利益集团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造成了义利模式选择的改变,加上西方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义利选择模式。这种多元并存的现状引起了伦理道德观的冲突,使社会道德层面上出现一种无序的状态,人们在面临伦理道德的选择时显得无所适从。

3.伦理道德缺失引发的社会危机

伦理道德缺失引发的问题绝不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出现在社会的多个方面。

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依此而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必将对传统意识形态形成有力冲击。举例示之,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各大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国际竞争趋势以及世界市场形势的客观变化,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具有攻坚意义的体制改革,力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摆脱亏损困境,并以带头人的姿态引领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丰硕的改革成果令人振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希望,但其中出现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引人深思。西方的市场经济经过数百年锤炼已经日益成熟,其公司制的管理形态及理论在我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被引入并发挥巨大作用,而其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更对中国传统的精神理念形成了挑战之势。凡此种种,都揭示出,在中国社会物质形态转换的过程中,其与意识形态的变化存在着步调上的差异。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重构

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传统伦理开始它的现代转向,与此相伴的是受到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迎合改变,完成转型期伦理道德的重构,应寻找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契合点。

1.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

中国的传统伦理,专制是最鲜明的特色。一切关系处理皆以此为原则、为纲目、为依据,因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长幼之间上下有序、尊卑有别,同样的家庭成员却没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显示了传统道德的专制与残酷。但是,应当看到传统伦理观下的社会并不是人间地狱。纵观中国历史,尽管不断发生改朝换代、社会变革,但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却一直在传统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是新型中国伦理道德观的来源。

2.对西方伦理优秀因素的借鉴

现代伦理是与工业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从全球化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日益紧密,世界化趋势不可逆转。“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一靠自身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积累,二靠外来的不断的补充、刺激和冲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西方伦理文化不断输入,一方面促使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另一方面,西方伦理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同样也为我国现代伦理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补充。对于现代西方伦理关系中一些合理内容,如平等、民主和法制观念,与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是一致的,从西方工业化社会中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寻求借鉴,使中国的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与“全球”家庭伦理建设接轨,使西方伦理的精华部分成为中国转型期伦理道德的养料。

3.新型伦理的建构

建构现代伦理,首先应具备现代性态度。现代性态度是在西方启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基本特征至少有三点:一是对于理性及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二是对于自由价值的倡导;三是对于世俗生活的肯定。”这为伦理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原则与价值参照,即现代伦理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自由为核心、以幸福为目标的新型伦理。当然,仅仅把现代伦理确定为以人为本是不够的,还应该同时指出这个能够成为伦理生活之本的人,是自由的人,是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自由是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在伦理学的视角下,“无人区”与“老无所依”的世界是人类社会道德意识淡化的反映,伦理缺失引发的社会危机已经不容忽视。中国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体制亟待重构,在寻找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契合点的同时,借鉴西方伦理优秀因素,实现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历史性转变。

[1]郑杭生,龚长宇.转型期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3(4):4.

[2]史根洪.信任危机:一种社会转型视角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3]董玉芳,曹苏.企业伦理缺位分析[J].经济工作导刊,2003(20):15-16.

[4]赵德志.企业伦理问题及其根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6.

[5]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329.

[6]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9):9.

(作者单位:苏州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系)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34

猜你喜欢

无人区伦理道德转型期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徒步穿越无人区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