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浅析唯物史观的起点
——“现实的人”

2016-03-16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唯物史观

谢 浪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浅析唯物史观的起点
——“现实的人”

谢 浪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批判了以往“宗教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应该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活动的人,而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考察的起点,而且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对我国当代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现实的人

一、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对于“人”的认识

1.14-17世纪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而非神为中心

14-17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在社会中谋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及阶级利益,传统的宗教统治地位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挑战,由此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最主要内容是反对传统的神学及封建统治,以人为中心,推崇理性和解放人的思想。

2.17-18世纪启蒙运动:天赋人权,人性的进一步解放

17-18世纪,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因此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解释了许多以往困扰人们的自然科学问题。人们要求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废除传统的封建统治,因此,爆发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者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要求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人权对抗君权,这标志着人性的进一步解放。

3.黑格尔: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结果

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认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同时人是的真正历史主要是通过“精神实体”实现的。黑格尔的思想中主要侧重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发展实体是由其自身的创造力所体现的,人在发展中能创造自己,同时也可以否定自己,所以人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黑格尔的唯心论将人的精神看作创造一切的源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精神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精神以逻辑为原则,以对立统一为动力,循环往复。自然、人、社会、国家、法在循环中产生,世界万物的丰富性在循环中展现。”因此,人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4.费尔巴哈: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存在的,自然万物是人的自然万物,人又是自然万物的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相互统一的。他认为人不仅仅为自己着想,同时也会为别人着想,之所以人会为其他人着想,说明了人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费尔巴哈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出发,试图说明人类存在的本质,但他缺少人类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及人类的生活本质,因此,费尔巴哈的学说中所指的人只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否定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学说和唯物主义学说,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有关学说,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物,并指出人类的自然存在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现实的人”思想的基本观点

“我们所以谈论的事件不是无理由的提出,更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基础。这是人们在他们实际的生活中及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自然界所拥有以及通过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及生活环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条件。他们认为,观察历史总离不开观察者,也就是人本身,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人创造了宗教,创造了神。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现实的人”的论述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1.“现实的人”是感性活动中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生命个体是通过肉体的形式存在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物的一部分,人只有通过自然界中的基础物质才能具有人的形态以及维持人类生命所需的物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关系入手,表述物质生产活动,通过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类社会关系对“现实的人”进行阐述。

2.“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唯物史观从现实的前提,也就是“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从事实践性活动的人,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承担者。“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其中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这一论断启发我们,要从社会关系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历史中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与人类是互相依存的,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现实创造出来的,人类为历史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基础。”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拥有与这一阶段所相匹配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力及生产水平都反应映了不同的历史形态,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任何“现实的人”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的人。

“现实的人”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那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所以“现实的人”体现出来的历史性并不绝对一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别人以及主人公自己所想象中的人物,而是在现实中的人,换个角度讲,就是这些个体人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产生的物质活动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类在基本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因此就会产生需求,从而形成了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生产活动。

三、“现实的人”的思想价值

1.确立了新历史观——唯物史观考察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考察历史,将历史从彼岸世界拉回了此岸世界,从理想拉回现实。从此,历史不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活现状,而是人们的生活现状决定了意识,第一种方法将意识作为第一要素,将意识当成了有生命的个体,后面的方法是以有生命的个体为出发点,将意识当做是这个人生命个体的意识。”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存在物,要考察人的本质就不能离开人所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2.揭示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现实的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历史。意识、精神都是人的意识、精神,而非是绝对精神外化、亘古不变、自然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3.从现实的人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与自然界产生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及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本和生存前提。而生产关系则说的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人类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依存。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现实的人”有利于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满足人的劳动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1]张明明.不疯魔,不哲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梅清,薛金华.《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7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唯物史观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