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2016-03-16赵春波
赵春波
大庆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
赵春波
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一个综合体现。大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国内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大庆地区属于石油经济一枝独秀的高速发展地区,能否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研究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给出相应的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大庆是一座美丽的新型石油工业城市,从开发到现在共生产原油21.5亿吨,占国家陆地同期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和石化生产基地。2012年,大庆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到46:54,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大关,是中国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
一、大庆文化产业资源基本情况
大庆是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鲜红旗帜,享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美誉,既是大庆的城市品牌优势,又是特有的文化符号;大庆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石油文化、创业文化、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特色鲜明。近年来,大庆又投入80多亿元,建设大型文化设施46项,拥有文化产业单位4500家,从业人员3.3万人,文化团体、协会507个,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大庆拥有8所大学,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80多个,科技文化人才15万多人,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人才支撑;大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宽松,每年投入5000万专项资金,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资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大庆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组建了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和大庆文化集团,辟建了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黑鱼湖国际艺术村三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和壮大了文化市场的合格主体。
二、大庆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27.1%。2011年初,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全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实现增加值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文化艺术创作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多部作品10余次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荷花奖等国家级大奖;坚持以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做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推动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大庆文化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运营机制,全面扩大市场份额,全力提升经济效益。
三、大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大庆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中轴,是黑龙江西部的交通枢纽。境内滨洲、通让铁路交汇,连接哈大齐三市的G015国道等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带。通过滨洲铁路,从大庆可以到达蒙古和俄罗斯,经松花江黄金水道也可直达俄罗斯,地缘和区位优势明显。
2.经济基础优势
过去的5年,大庆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达到3700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21位,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大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超过小康水平。
3.自然资源优势
第一,油气资源优势。大庆油田探明含油面积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探明含气面积472.3平方公里,天然气储量574.43亿立方米。第二,地热资源优势。大庆林甸县区域储藏丰富的地热资源。通过探井资料分析,林甸地区储水层分布范围广、地层压力高、温度高、产量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地热文化根基深厚。第三,湿地资源优势。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湿地面积120万公顷,占全国已知湿地总面积的1/20,湿地面积大,湿地资源丰富多彩,湿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第四,草原资源优势。大庆市现有草原面积84.0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四成左右,草原上天然资源种类多、品种全,常见动物数十种、鸟类140多种,重要植物10几种,为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资源分散
由于体制原因,大庆存在市政、管局、石化三大块,文化产业各自为战,文化资源布局难以统合,造成了文化资源不能共同利用和开发,难以合力出击,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2.体制机制不灵活
一些文化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和持续发展潜质挖掘不深,机制落后,发展无序。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瓶颈”效应。
3.文化人才短缺
由于体制不灵活,依然存在大锅饭问题,造成文化创作、艺术、经营等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文化骨干纷纷“南飞”。文化产业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普遍,产业人才库后备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创新。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结构不健全,缺乏创新的文化产业群,目前,仍然是垄断的传媒业、旅游业、教育业几家独大。其他小型的文化产业发展雷同、内容单一,争资金、争市场、争消费群体现象普遍,发展无前途。
5.文化产业含金量低
大庆文化产业传统类型显著,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较慢,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文化产品和品位缺乏市场竞争力,降低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五、大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把握发展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首先把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发展文化产业给予的优惠政策,制定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备战文化产业发展;其次利用雄厚的经济基础作动力,认真研究石油文化、湿地文化、草原文化、地热文化、科技文化等发展的空间,确定发展目标;三是整合文化产业,让政府、石油、石化这三匹黑马共拉一台车,形成合力,创造出大庆特有的文化产业发展风格;最后是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较好的文化产业基础,积极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研究,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去。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继续改善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在涉及文化产业用地、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引导、奖惩、调节、监督机制。加强经营管理、项目策划、文化创作、网络数字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3.加强宏观调控,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要结合我市实际,针对文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研究制定好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政策,合理布局产业项目。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实现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协调、有序发展。要积极拓展发展领域和经营范围,大胆实践,只要不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
4.强化合作意识,提高文化产业含金量
打破行业界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好出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事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往往是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与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产业交融贯通,并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的结果。产业间的融合互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有效开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文化产业,铸造出我们自己的强势文化品牌,把我市真正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文化强市。
5.改革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文化产业的发展好坏直接体现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上。改革用人机制,制定优惠人才政策,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重中之重。如何引进和培养具备较高文化产业创新思维、懂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精干队伍,是我们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
[1]黄阳,吕庆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研究评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
[2]谢晓青.大袋文学期刊的编辑特色[J].编辑之友,2010(11).
[3]罗永泰,王连成.基于泛资源观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
[4]赵强.文化产业视域下我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0(1).
[5]张涵.关于马克思著作中涉及“文化产业”的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3).
(作者单位: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