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危机根源及对策探析
——以《资本论》经济哲学为视角
2016-03-16冯文华
冯文华
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危机根源及对策探析
——以《资本论》经济哲学为视角
冯文华
在经济哲学理论视角下,探析民族地区生态危机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价值观上的价值通约主义、方法论意义上的经济个人主义及资本逻辑之上的欲望支配世界等等。那么,在致富欲望、价值通约主义及方法论意义上的经济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价值通约主义以及资本逻辑上的致富欲望过度膨胀的背后,其实质就是资本追求着增值的过程,这样促使资本过度扩张。因此,解决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合理引导和驾驭资本。每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地域特点,科学发展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
资本;货币;生态危机;民族地区;宁夏
在经济哲学视域下,分析民族地区生态危机根源应超越纯思辨哲学及传统纯实证主义经济学,深入到其背后资本统治现象当中探究其本质根源。从经济哲学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就是资本力量异化的产物。近年来,随着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运用经济哲学探寻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势在必行。
本文重点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源出发,积极探寻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思路及对策,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维护。因此,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与此同时,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例如公路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促进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民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状况
生态文明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我国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出现生物资源遭破坏等多种生态问题。宁夏经济快速发展之时,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
由于历史原因,宁夏地处偏远山区,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瘠薄,年降雨量少、寒冷、干燥,不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加之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生态失衡问题较为严重。首先,森林面积少。宁夏森林覆盖率为6.0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草原每年都在退化,并且速度加快。据统计,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退化率为97.37%,其中近四千万亩草原中的97%出现沙化和盐碱化。第三,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宁夏最为贫困的“西海固”地区,气候干旱,每年的降水量几乎为200毫升,特别存在滥用水资源问题,使得近年来这一地区多数水井已经干枯。第四,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及去除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工业排污处理来看,宁夏等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严峻挑战,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深入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背后——资本统治现象实情去分析其本质根源,并从这一本质根源出发,探寻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从经济哲学透析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根源
1.致富欲望支配世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包括三种: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关系及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关系三大社会形态。其中,经济欲望的天然形态就是追求物质消费以满足生存和享乐的需要。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生产规模受限,为此人类的生产欲望也是受到限制的,这个时期自然生态从大体看是趋于平衡的。然而,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出现以及货币的产生,人类的本能欲望转化为致富欲望。然而这种由人的本能欲望而转化来的致富欲望,会促使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
“尽快脱贫摆困欲望”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致富欲”。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由于受特定的地理条件、人口压力过大等因素制约,这些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常年处于贫困状态。尽快脱贫摆困的欲望时时刻刻支配着他们的行动,从而促使该民族地区全面生产和全面消费,以达到资本迅速扩张的目的。然而,全面生产要求全面开发自然、扩大商品的消费量。因此在生产的同时,这些民族地区必然通过各种方式,甚至以制造虚假消费为手段获取更多资本,摆脱贫困状态。正是这些不当的资本积累方式导致的消费异化加剧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这些都会给民族地区带来生态危机。
2.货币价值通约性过度夸大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过度追求货币增值,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生态效益,这就为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埋下了“隐患”。
宁夏、内蒙古、新疆等民族地区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地域条件限制和影响,多数把加快发展地区经济作为终极目标。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夸大了货币价值通约性,过度追求经济指标、资本、利润,因而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许多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忽视了地区生态建设和维护,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过度夸大货币价值通约性,就会使人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价值增值,而以前原有的“生态”“道德”等世界存在的界限在货币世界里就消弭了,进而留下的只是货币通约的存在。而这种存在使得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过度追求唯经济增长这一发展理念,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生态自然的维护,这就加剧了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因此,过度夸大货币价值通约性是促使民族地区产生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经济个人主义大大膨胀
所谓“经济个人主义”就是个人主义抽象形式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延伸和拓展,其主要特点就是:“经济性”“当下性”“私向性”。其本质就是尽可能获取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资本利润的最大化。
生产、市场和消费的不断扩大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宁夏等民族地区为了摆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过大人口压力的困境,就要加速这些地区的资本积累,他们迫切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地区在发展中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了终极目的,而忽略了整个地区生态、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中,人们过度强调了发展的当下性和经济性,导致经济个人主义无限泛化和极度膨胀,从而导致自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紧张。
三、在经济哲学视域下探寻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运用经济哲学探寻宁夏等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势在必行。
1.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践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就是实现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体制的创新。当前,宁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结构畸形,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宁夏为例,这个地区一二三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状况,其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为主,这些产品相对效益低且耗能大,使得生态资源很难得到有效利用,为民族地区生态危机埋下“隐患”。所以,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与此同时,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例如公路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促进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民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灌输”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劳动者素质
马克思经济哲学当代表达的科学发展观具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科学发展观认为,任何的发展都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其次,科学发展观认为,一个社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是解决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时代应答。因此,应该采取培训、教育等方式,积极“灌输”马克思经济哲学当代表达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此淡化人过度夸大货币价值通约性和对货币的顶礼膜拜。应该时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劳动者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各项生产技能,从而采用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加强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宣讲座谈等形式,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增强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种需要,以此提高民族地区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3.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立法监督
生态补偿,一般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支付代价,向受害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首先,以政府补偿为主,其他补偿方式为辅。国家及当地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其次,加大立法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补偿方式、补偿办法、补偿金额及具体的补偿相关内容等加以明确。在进行生态补偿的同时,还要时刻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由于人口与贫困压力过大,在实施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应该加大资金补偿力度,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应加大资金的直接补偿。再次,政府应该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三,规范执法、完善考评、建立奖罚机制。宁夏、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应该增强部门间的协调性,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并通过组建专业执法机构,以此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立法保障。有了生态补偿立法的监督和规范,有利于督促地方政府生态补偿按时到位,从而加快修复已被破坏了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的修护。
综上所述,解决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合理引导和驾驭资本。每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地域特点,科学发展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生态文明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我国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更是出现生物资源遭破坏等多种生态问题。宁夏经济快速发展之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我国民族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与此同时,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例如公路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促进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民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此根源出发,积极探寻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思路及对策,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维护。
[1]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唐志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