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视角下的分配公平

2016-03-16张伟英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公有制公平分配

张伟英 游 岸

共产党人视角下的分配公平

张伟英 游 岸

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主要体现为“按劳分配”的公平性。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具有阶段性,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配方式的调整。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应当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壮大物质基础以及科学理性地对分配方式进行变革。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①这是党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公平,只有做到了社会公平,才能赢得民心,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才能稳固。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摆脱低收入水平的国民经济尚不发达,收入差距拉大已成明显事实,共同富裕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分配公平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是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奠定了基础

为弄清楚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就必然要解决分配由什么决定,什么是分配公平的问题。对于前者,马克思有过论述,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②对于后者,马克思在同一篇文献中说:“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此外,恩格斯也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分配公平是源于现实生产关系的观念反映,是当分配方式符合评判者的利益时获得的肯定性评判。

在社会主义社会,整个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体现为集体劳动,集体劳动之后的劳动所得被称为社会总产品。马克思认为,在进行劳动者的分配之前,首先要从社会再生产和公共消费的需要两方面对社会总产品进行扣除。

对于个人的分配,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按劳分配”,他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认为,这种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在于:“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主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认识无疑显得既科学又深刻。他们不仅仅是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科学设想,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认识分配公平的宝贵视角,形成了科学的分配公平观。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公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分配公平,这是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难题。因为在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应当建立起“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分配公平采取的是平均主义倾向。之所以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不得已采取平均的分配方式,其实质还在于深谙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只有相对平均才能保障每个个体生存的基本权利;二是如马克思所讲新社会是在经历了长久阵痛之后才得以建立的,这种相对平均也能对社会稳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从而巩固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这样的分配方式,通过保障基本消费水平,避免了贫富差距带来的对资源的浪费,使得国家能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质投入到基础工业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发展上去,实现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不但如此,我们也注意到,在平均分配为主的环境下,也有按劳分配的存在,例如在工资结构上的级别工资制等。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已有的国民经济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要提高劳动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以波浪式的形式不断向前。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认识出发点在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注意到调整分配方式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理念,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重大发展。事实证明,分配制度的改革对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业激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积极发展意义重大。

新中国各时期领导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又立足于新的现实情况,从而创造出既具有延续性又有开创性的理论体系。在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在“三个代表”中已经蕴含了运用政党力量实现并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公平”在合理的利益协调中才能得到发展。关于分配公平问题,江泽民同志针对各种乱象时就指出,“分配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如不加紧研究解决,不仅会成为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会成为一个突出的政治、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利益格局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是发展中的必然,发现问题之后关键需要解决问题。2006年胡锦涛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抓紧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胡锦涛同志对发展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体现,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在对分配领域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后提出的新调整新举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公平理念提到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他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还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的公平,需要通过创造公平的环境,要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分配公平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两点:首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公平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追求过高的、远远超过现实生产方式水平的分配公平。同时,也注意不让分配方式的变革过于滞后,乃至过于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要保障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的发展,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核心。就分配而言,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在分配方式上具有变革的主动权。在我国,由于我们实行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改革,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生产力被激活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十分明显,为富不仁、仇富的现象不断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之所以还能够有信心维持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有能力去调整过大的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导致的改革失败,是因为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通过政策、法律等方式对利益关系调整的支撑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的优越性,使之真正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决定力量。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5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公平分配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笨柴兄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公平比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