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十大关系》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

2016-03-16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苏联发展

付 颖

《论十大关系》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

付 颖

《论十大关系》作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重要理论著作,其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精准分析与研判。可以说,《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端,是中国改革之路的源头,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今天的学习仍有重要价值。

论十大关系;历史贡献;现实思考

《论十大关系》的写作,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拉开序幕,“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逐渐显露,苏共二十大又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否定,这促使我们反思苏联模式的正确性。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下来,时代主题逐步从“战争和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在这些国内国际环境背景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了积极思考,探索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理论价值与历史贡献

1.倡导借鉴苏联,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贯穿通篇的指导思想就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激发毛泽东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上觉得照抄苏联模式做法不妥,试图做出改变。他曾说过,“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二是客观上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已频频显露,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又为我们敲响警钟。主客观原因促使毛泽东下决心突破苏联模式,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有两层内涵:一是决不能教条地迷信书本,一切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是不照搬外国模式。在当时就是要打破对苏联道路的全盘照搬。

这是《论十大关系》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它既开启了思想认知的大门,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在此基础上又积极寻找与探索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思想

鉴于苏联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思想,其核心思路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

其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发展农业放在基础地位,教条地照搬外国经验不可取,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其二,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提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髙度加以论述,把它概括成“中国工业化道路”。

3.尝试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中央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和地方几乎没有自主权。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更好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针对企业没有自主权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主张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强调“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他认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青年及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其内涵丰富、逻辑鲜明的青年观,指明了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提出了高校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的遵循原则与行动指南。

针对地方没有自主权问题,提出中央和地方分权的思想①,强调不能把所有权力和利益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因为,他认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随后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一项改革议案,其核心就是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在经济规划、资源分配、财政和税收政策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

在当时的那种思想氛围下,这些举措都是开创性的,这种思想认识的前瞻性和实践中的政治勇气都值得我们敬佩,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4.构建了新型的政党制度

在“党与非党的关系”这一部分毛泽东指出:“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并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民主党派要长期存在。应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友好关系。 二是实行长期合作、协商办事。在国家大政方针问题上,党应与民主党派共同协商后作出决定,要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三是党的领导是根本,这是不可动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党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更加健全完善的政党制度,建立起“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事实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二、历史局限与不足

我们必须搞清楚《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局限和不足,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在建设过程中的波折与教训,且对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大有益处。

1.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模糊不定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了,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则上升为当时的主要任务。

《论十大关系》却没有明确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也没有明确说明工作重心应向经济建设转移。理论上缺少这样的明确性,源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论十大关系》主旨是“以苏为鉴”,但是在突破苏联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应该比苏联有更快的速度。

目前流行的这一文本,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委托胡乔木整理的,要求加快速度的思想倾向已不太明显。但最初的文本则明显表露这一思想的初衷和写作动机,原文写到:“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现实思考与实践启示

1.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的理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方式进行准确阐释和概括,就是“实事求是”。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第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这篇著作写作过程中,毛泽东为得到确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亲自调查以及广泛听取中央34个部委及部分地方的工作汇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准确数据和了解实际情况,并认真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结论,切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第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十大关系》通篇体现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避免教条式地照抄照搬苏联模式。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多变。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实、客观地分析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矛盾,深入调查研究,倾听民意,掌握全面情况,制定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及法规时一定要立足国情。

2.坚持和践行发展的理念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国家最可能发生动荡的时刻,不是经济长期停滞时期,而是发生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开始出现下滑的那个拐点。”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有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必然会引起人民不满,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使这些利益关系协调有序地发展,正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因此,必须坚持和践行发展的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质量。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规律,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的干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氛围,以内部改革促发展。第二,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以外部开放促发展,把对外开放和深化经济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国家的大发展。第三,着力进行民生建设。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一个基本方针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的深层次含义,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想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人民能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3.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矛盾和冲突无处不在,只有运用法治的力量,才能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坚持依法治国,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有序进行,社会才能稳定和谐。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全社会中逐渐树立起民主法治观念,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引文注释

[1]王心月.毛泽东与《论十大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海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D].保定:河北大学,2012.

[3]李建文《.论十大关系》的实践启示及其辩证法思想略考[J].学理论,2012(36).

(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1

猜你喜欢

苏联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