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发微
2016-03-16李玉用张伟
李玉用 张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发微
李玉用张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政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开设的。本文结合2015年修订版及多年授教心得,对教材的题名、逻辑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及理论作了深入的反思和辨析,希望更好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教与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题名和逻辑;重要概念;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而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观点,特别是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5年修订版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谋篇布局和文风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进。本文结合最新修订版及笔者多年来授教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在若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能推进该门课程的教与学,并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关于书名及全书逻辑的理解
众所周知,本书书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直观感觉书名挺长,细心琢磨,似有问题提出。其一,这门课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系列丛书之一,那么这门课在通常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块里究竟属于哪一部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无法准确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三大块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毋庸置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体系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但并不等于说与其他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关系。我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原理”,而毛中特属于原理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运用,始终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样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所以,毛中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毛中特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讲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伟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毛泽东思想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少1956—1976这二十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属于),那么缘何书名不直接冠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呢,即将毛泽东思想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来说。我们应该明确认知到,毛泽东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毛泽东主席身前在他的谈话和文献中从没有明确提出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这个词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明确提出的,是个专有名词,意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因为这样,2007年党的十七大才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并不包含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虽然并不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属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两个理论体系的主线,也是全书的最重要关键词。应该说,毛中特这门课程主要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基于这个理解,全书的纲目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全书十二章,第一章为总论,余下十一章为分论。第一章总论部分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关键词展开,首先要真正搞懂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其次是概述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第三还要抓住贯穿这两大成果活的灵魂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书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具体阐述毛泽东思想中最精华也最能体现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从而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和理论创造,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改造论和社会主义探索论都应作如是观。而余下八章主要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是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以这个问题为着力点的邓小平理论无疑是后两个理论包括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三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则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精华。而第八章则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维度展开,全面体现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第九章和第十章则是从内政、外交这两个层面来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和外交都服从于国家利益。内政最大的是主权问题,目前台湾尚未回到祖国怀抱,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论述对台政策的变迁中还必须紧紧把握台海情势的发展来考量。外交问题,虽然时代主题未变,但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我们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兼顾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情势考量。但不管怎么说,内政和外交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则分别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概言之,全书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二、关于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辨析
在这本毛中特教材中,有许多重要概念需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否则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误解。比如第二章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需要向学生辨明新民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从时间段上讲,一般认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1840-1919年,而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么为什么前者为“旧”,后者为“新”,一般的回答是后者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为新。这样的回答固然不错,但难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所以,要达到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辨明两者的异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异同。先说相同点即社会性质相同,其一,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然社会性质是由社会结构的异变导致的,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结构演化而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元来解释。其二,社会主要矛盾相同,都存在两对矛盾,即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前一对民族矛盾又是主要矛盾,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有矛盾,那么要反帝,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有矛盾,那么要反封建,很显然,反帝反封建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革命任务,所以尽管有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区别,但是革命任务是一样的。其三,即革命性质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学生会产生疑问,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革命性质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讲清楚革命性质是由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既然前两者相同,那么革命性质相同就是毫无疑问的,具体而言是无产阶级完成了本该由资产阶级领导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至于不同点,最关键的是领导权的不同,这也是区分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此外,依靠力量不同、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前途也不同。
再如第三章,我们始终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性社会,是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非独立社会形态。这里关键要讲清楚“过渡性”,这仍然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二元维度来理解。在经济基础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产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属于公有成分;但也有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从上层建筑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存在。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以上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后面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谓改造就是把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当然,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还存在深层次上的误读,这也是后来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中犯了很多错误、付出沉重代价的主要根源。
又如,对第八章经济上要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之所以能结合,是因为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手段、方式,本身不具有经济形态的绝对区分。从形态上看,二者都属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二者尚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属于经济形态层面,后者则属于经济手段层面。所以,只有辨析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而且这种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体制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能得到最好的体现和发挥。
三、关于书中一些重要思想的思考
教材中有许多重要思想和新提法值得深思,例如“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究竟如何贯通理解。笔者以为要准确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就必须回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上来,众所周知,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毫无疑问,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成功实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步达到的小康水平,还只是总体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要求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
现在发展战略还剩第三步,第三步时间跨度至少5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所以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又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第一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后两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说,就是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后两个阶段性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内容上是高度重合的,只不过视角不一,提法不一,在学习探讨时,必须理顺其中的逻辑,准确认识到这一点。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