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贵州省域形象的重构

2016-03-16樊颖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贵州建构

樊颖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论贵州省域形象的重构

樊颖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追述贵州形象史,用社会心理学及社会记忆理论,对其被描写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得出贵州形象亦非历史的复制,而是被建构和记忆。近五年贵州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开放的进程不断加速,展现了精彩华章,催生了贵州重塑形象的强烈诉求。重构贵州形象,迫在眉睫。

贵州;形象史;形象建构

一、被描写的贵州形象史

贵州形象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夜郎侯骄傲无知、肤浅自负的“夜郎自大”形象;1200多年前柳宗元《黔之驴》问世后,贵州被描写为才疏学浅、虚有其名的“黔驴技穷”形象;再后是宋朝敕书中“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的“蛮荒偏远”形象;明代贵州开省以后,则以“天下最苦之地,靠外省协济度日”示人。如《贵州通志·财赋》:“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贵州为最后,故贵州财赋所出,不能当中原一大部,诸所应用大半仰给于川湖。”郭子章《黔记·止榷》:“贵州崎岖……国家以滇南门户而郡县之,兵倚协川、湖征解,愆期动欲脱中;商苦贱盗,却往来稀少,天下最为苦之地,不宜惊扰。”“贫穷”“落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靠协济度日”等标签,不断强化着外界对贵州形象的具象性认识。其后几次大的历史事件如20世纪30年代的“抗战”、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三线建设”等,亦未能彻底改变贵州留给人们的偏远蛮荒、愚昧落后、山穷水恶、贫瘠无望的形象。

近年有学者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展开调查,其中“有21.16%的被访者认为贵阳是一座‘神秘落后的多民族城市’”。[1]还有学者于2012年就贵州地区形象的选取与确认作过省内外调查,省内调查结果:34.8%的人认为贵州在外省人心中的形象是“贫困山区”;省外调查结果:53.16%的人不认识贵州人,90.9%的人没到过贵州。[2]贵州某县一中学(A校)与省外某较发达地区一中学(B校)结成帮扶关系,每年B校招收A校的一批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高一新生,到B校代培两年。通过A校推荐B校考核,确定A校16名学生由B校代培。B校原本准备把他们与当地学生编成一个班,但遭到了B校部分本地学生家长的强烈抵制,认为A校学生会带坏自己的孩子。最终,B校向家长妥协,将A校学生单独编班。作为第一批代培生的A校带队老师姜永富说:他感受到了当地人对贵州人的偏见。[3]作者通过在媒体官方网站、期刊官方网站、专业数据库以及搜索引擎中的追踪,检索收集2012-2013年13个外省市媒体相关贵州的报道,经初略统计,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差、民众生活苦等方面。摘取其中某省2012-2013年相关贵州报道共计63条,其中自然灾害17条、煤矿事故8条、禽流感5条、交通事故2条、虐待儿童事件2条、杀人事件2条、老人被恶犬咬伤事件1条、中毒事件1条;另有经产类3条,主要反映的是贵州山多、石漠化问题与贫困如影随形,大大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可见,贵州仍未摆脱偏远、贫穷和落后的指代,对贵州的地域歧视和偏见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

二、贵州形象被描写的原因探析

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利用先入为主的心理特性,对某个或某一类人或事物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而笼统的看法,是认识世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刻板效应。刻板印象虽然能简化认知过程,但因其忽视了整体中的个体差异,故而易形成偏见。从个别偏见可逐步聚合而形成地域偏见。基于偏见所形成的晕轮效应,进而产生不合理不正当不平等的看法,则称为“歧视”。如果人们在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下,同时带着诸如畏惧、逃避、鄙视和恶意等情感,对不同地域进行区分对待,这就是地域歧视。地域歧视是因地域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差异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所引发,通常是由地域偏见转化而来。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从地域差异通常就会过渡到地域歧视。贵州不沿边不沿海,山高谷深,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落后地位,故而针对贵州的偏见、歧视相对较多。

用社会记忆理论进一步探究:对贵州的地域歧视,并非用刻板印象、偏见等词句就能悉数诠释。因为人们现在对贵州的偏见与歧视,大多源于对过去的贵州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在这些对过去贵州印象的记忆中,美丽的贵州形象被隐匿、冻结,而种种贵州偏远、蛮荒的记忆却被激活甚至内化,成为形成地域歧视的根由。要探其缘由,就得引出“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们对经验过的信息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和再认的心理活动。记忆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不是一个复制而重放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建构者可将其经验过的信息内容或删除,或保留,或规避,或强化,全凭建构者的心理好恶和需求,加以主观臆断。对于贵州刻板印象的形成,大都源至于此。贵州“地无三尺平”,但山里风光无限,峡谷川流,气魄雄伟;贵州“天无三日晴”,但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乃避寒防暑的好地方;“谁说贵州荒凉?她有的是美似江南的风光。谁说贵州贫瘠?有的是矿山牧地果园谷仓。谁说贵州落后?有的是善良朴质的人民。”[4]为什么一提贵州多只与“贫穷”“蛮荒”相联系,而忽略了贵州的丰富资源和生态美景。早于贵州建省500年前的文学作品《黔之驴》之“黔”,也被后人刻板地注释为“贵州”,以至弱者“载来之驴”,被用来作为贬损贵州和贵州人的素材,名曰“黔驴技穷”;而勇者“黔之虎”,却因贵州的贫穷落后而遭到忽略、屏蔽,被忘却。记忆什么,忘却什么,全凭于人们的记忆建构。可见,贵州和贵州人的形象并非历史的复制,而是人们主观的建构和记忆。结果是,美丽的贵州形象被忘却,留下的就只是贫穷、落后与蛮荒,进而就构成了对贵州和贵州人的地域歧视。

中国知名学者易中天把地域歧视看作经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朱学勤把地域歧视的主因归结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贵州被地域歧视的原因大抵也是如此。

三、重构贵州形象的诉求

形象的建构其实是实力的象征,为早日改变被描写、被误读、被偏见的格局,携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贵州,正抓住机遇,乘势腾飞。近五年贵州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开放的进程不断加速,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华章,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崭新形象令世人惊叹,那个封闭、落后、贫穷、蛮荒的贵州渐渐远去,迎面走来的是开放、文明、和谐、活力四射的新贵州。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贵州GDP2005年突破2千亿元;2010年突破4千亿元;2013年突破8千亿元;2015年破万亿元;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前三位,且繁荣态势良好,发展后劲十足。2015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000公里;贵广高铁投入运行,“从此,贵州通江达海,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条件变为现实优势。”[5]“温哥华《健康时报》社长何瑞娜激动道,贵州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都在让世界重新打量贵州。”[6]

贵州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提升,贵州速度、贵州精神、贵州大数据、贵州大健康……在各种媒体中,不绝于耳,传颂贵州的声音越来越多。美国夏威夷《中国日报》社长张爱明在参访贵州后感慨道:“没来贵州之前,对贵州非常不了解,以为贵州是个边远、贫穷的地方;来到贵州后,每天都感到特别震撼,特别惊讶,贵州原来发展得这么好。”[6]可以看出,近两年省外主流媒体建构中的贵州,是一个新兴崛起、贵气十足、欣欣向荣的贵州;是一个文化斑斓、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贵州;是一个山川秀美、生态良好,引导全球未来发展方向的贵州;是一个铿锵前行、砥砺跨越、绚丽多彩的贵州……

贵州,晨曦含羞,璀璨夺目;贵州,晚霞如锦,绚丽多彩。然而,历史上的贵州形象,一个如此美丽神奇的地方,却因其蕴藏深闺而被长期误读演绎、扭曲涂写。如今,到了打破贵州仍为历史的刻板印象垄断,重新塑造崛起的新的贵州形象的时候。“六百年沉淀的贵州精神、贵州形象、贵州文化到了进行‘贵州表达’的最佳时机。”[7]

一个地方的形象是内外部公众对其进行具体感知、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地方内在的综合实力、外显的表象活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总体看法。良好的形象对内能够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向心力、凝聚力,对外能够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影响力,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鉴于目前人们对贵州形象的认识还存在巨大偏差的现实,对于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贵州而言,构建一个良好的贵州形象,助推贵州经济腾飞,可谓迫在眉睫。

四、贵州新形象的建构

对于已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贵州而言,正面临着如何重新建构和维护良好贵州新形象的问题。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建构诉求和表达意识。相当长一段时期,贵州经历了“蛮荒贫穷”的历史岁月,被强势中心任意“误读”与“描写”。落后,是历史丢给贵州的包袱,但不能永远成为贵州的标签。

2014年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贵州代表团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8]只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贵州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并创建了贵州的史前文化,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了光辉独特的民族文化,被誉以“文化千岛”的美称。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婉转,优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

贵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有之优势渐开发,自然条件之劣势正转优。“纵观世界演进格局,先进与后进,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永远的先进,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其中一个关键,恐怕就在于如何历史而辨证地看待自身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抓住机遇、善加变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9]目前,全国乃至全球新增需求助推贵州劣势变优势作用明显: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存质量,休闲度假养生的需求被唤醒,穷山恶水变成了天然的大氧吧;新医药大健康产业被激活,“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资源优势得以凸显,生态成为贵州核心竞争力之一。其二,随着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标签变成了最能满足大数据对能源、地质、气候等条件要求的招牌,从而引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资源禀赋是定位器,市场需求是导航灯,借此良时,贵州的很多新兴产业也独辟蹊径,为贵州经济创造着新的增长机遇。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说:贵州之贵,贵在丰富的能矿资源,贵在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贵州的特点就是丰富性、原生态。贵州将厚重、原生、多元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结合,在“公园省”“文化千岛”等定位基础上,铸就了“多彩贵州”的形象品牌,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贵州形象。围绕“多彩贵州”这一形象定位,“贵州正以秀美的山川、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资源、独特的文化,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和神奇,对外形象实现了漂亮转身,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10]”

形象建构的原则是遵循传播规律、契合形象定位、满足受众期待。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贵州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贵州媒体要责无旁贷、一如既往地肩负起塑造与传播贵州形象的重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形象传播策略。既主导主流媒体对宏观事件的报道,也注重对最“接地气”的微媒体、自媒体的关注。同时,要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重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积极开辟海外贵州新形象的宣传阵地,建设高效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格局,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贵州的国际影响力。

在传播过程中要高度注意信息的一致性,进一步作好品牌策略、口碑策略、个性化策略、隐形传播策略的运作;注重借鉴国内外城市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商业广告的制作原则和经验,跨越发展,准确定位,重塑贵州新形象。通过传播媒介策划和推广活动,按照自己的意图选择信息、设置议程、构筑框架、创建文本,使外界改变过去的偏见,形成新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贵州新形象的目的。以期更大程度地激发出贵州人民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豪情。

[1]史亮,陈盛.贵阳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及传播策略刍议[J].理论与当代,2015(2).

[2]何苗,胥宇虹.贵州地区形象的选取与确认:来自省内外调查与实验的报告[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何星辉.他们对贵州人有偏见[N].贵州都市报,2011-08-25.

[4]王存良.“江南”贵州:抗战期间文人笔下的贵州形象考察[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蒋叶俊.千里广州一日还[J].当代贵州,2014(36).

[6]刘鹏,杨光振.海外华文媒体:在贵州看到中国发展力量[J/OL].中国新闻网,2015-09-01.

[7]卢惠龙.六百年建省史的一种“贵州表达”[N].贵阳日报,2014-08-03.

[8]万群,赵国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

[9]罗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战略的省思[J].思想战线,2011,37(5).

[10]彭勇.多彩贵州在开放中生动起来[J].当代贵州,2011(10).

On Reconstruction of Guizhou Image

Fan Y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Guiyang Guizhou,550025)

Having traced back the history of Guizhou image and studied the cause of description using social psychology methods and social memory theory,the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age of Guizhou is nota copy of history but a constructed and memorized image.As Guizhou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has been obtain,which leads to the strong deman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uizhou image.

Guizhou;history of image;reconstruction of image

G127

A

1008-780X(2016)05-0052-04

2016-07-15

樊颖(1985-),女,贵州民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传播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贵州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