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空间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研究

2016-03-16刘雨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阳明学堂贵阳

刘雨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公共文化空间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研究

刘雨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贵阳孔学堂不仅是贵州的亮丽历史文化名片及人文精神风向标,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在贵州的具体实践。文章在简要阐明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内涵及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孔学堂的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性、空间文化性、文化空间拓展及空间公共性等方面,来阐述新时期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公共文化空间;传统文化;孔学堂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文化软实力显得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日益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地处西部欠发达的省份而言,历史文化相对贫瘠,缺乏大型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平台,十分必要建设一个极具贵州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优秀中华传统的文化载体。在此背景下,贵阳孔学堂的建成可谓是“顺势而生,前瞻而为”。贵阳孔学堂不仅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风向标,还是国学传承在贵州的具体实践。

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新认识及新视角,从其定义来看,“公共文化空间是具有意义阐释与价值生产功能的文化空间,在公共性内涵不断加强和体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空间内容与形式,它不仅强调空间的文化性,而且突出空间的公共性。”[1]52因而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对孔学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重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发展指导意义。

一、公共文化空间与孔学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

(一)孔学堂的空间性

“建筑作为文化空间不仅在于视觉、知觉的直观性心理体验的文化想象力诱发,还在于它往往有一种文化的叠加性或累积性并与人类心灵深性的历时性同构。”[2]孔学堂在物理空间形态上不仅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还在建筑风格上独具一格、自成一体。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集聚生态、旅游、人文资源

贵阳孔学堂坐落于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背倚大将山,俯瞰花溪河。花溪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距离贵阳市区只有17公里,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十足。随着高校人才资源在花溪的高速聚集,贵阳孔学堂未来的发展潜力无限。

2.建筑规模宏大,呈恢弘大气之态

孔学堂总占地总面积达1320余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分为“公众教化区”“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和“礼乐风景文化创业产业园”,其中“公众教化区”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大成殿、礼仪广场、六艺学宫、明伦堂、阳明祠、乡贤祠等;“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为二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15栋学术研修楼、1座学术报告大厅、数字图书馆、教授公寓、博士公寓、学术酒店等独具风格特色的建筑群;三期工程“礼乐风景文化创业产业园”已投入建设,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3.建筑风格大胆出新,打造空间唯一性的旅游景观格局

孔学堂以“汉唐气度,现代表达”的建筑设计理念,彰显人文精神文化。在传承孔庙精髓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改各地孔庙的明清风格,以汉唐风格为主融入现代元素,既像孔庙又不是孔庙。并以中国传统的井字型布局为基础,顺应山形地势,坐西南、朝东北,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呈一纵两横“三轴交联”之势。建筑恢弘大气,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二)孔学堂的文化性

公共文化空间理论要求在外观极具审美视觉冲击力的条件下,做到内部文化内涵或文化功能十分突出,形成新奇体验与认知诱惑力的完美结合。孔学堂在物理空间中植入标志性的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内涵,做到“秀外慧中”。并以阳明文化为主的贵州本土性文化资源为强力支撑,做到“接地气”,从而实现孔学堂教化功能、游览功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孔学堂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标志性文化品牌

“孔学堂是以‘学研’为主,旨在学习、传播、交流、分享传统文化。”[3]“在功能定位上是以‘传承与弘扬儒学的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为目标,具有教化、礼典、祭祀、典藏、研究、旅游等六大基本功能。”[4]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贵州实践。“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丰富自己的文化占有和提高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5]245站在新发展阶段上,孔学堂自建成之日起不仅举办“按年度策划、按季度规划、月月有主题”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发挥传统文化讲座普及教化作用;还开展传统文化礼仪“筑城四礼”品牌演习活动,倡导全社会弘扬儒家精神、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此外,还提供中小学生六艺培训及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功能;最具特色的是定期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并筹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提供传统文化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播阵地。

2.孔学堂以贵州本土性文化“阳明文化”作为其特色文化品牌

陈敏尔书记关于“依托贵州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知行合一的阳明精神”的重要讲话指出:贵州要围绕阳明文化精髓,做好地方特色文章打造。在打造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品牌上,以阳明文化为主的贵州本土性文化为特色文化品牌,做到“接地气”。王守仁,明代儒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曾在贵州龙场阳明洞参学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阳明文化对心学的独特认识,是国家、社会、民族的传统精神价值所在,还对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孔学堂在修建阳明大讲堂、阳明先生纪念馆、阳明祠、乡贤祠广场等建筑的基础上,不仅定期邀请阳明文化的著名学者,联手打造“阳明文化系列讲座”子品牌,充分发挥阳明精神促进社会教化功能,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筹拍三集王阳明题材史实文献片。这不仅有利于传播阳明文化的覆盖面和构建阳明文化核心区,还有利于点亮贵阳城市形象及点燃阳明文化的记忆。

(三)孔学堂的文化拓展性

1.打造传统文化研究交流合作平台

孔学堂提供研究资源,并资助研修经费,与国内的知名院校及学术机构密切合作,打造传统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孔学堂二期工程“中华国际研修园”就是以“打造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高地、传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将免费提供学术研究楼、数字图书资源等,供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和国学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使用,并资助研修经费”。[6]目前,就省内而言,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关怀领导下,由贵州师范大学牵头,依托贵阳孔学堂,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成立了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7]与贵州民族大学签约创办“贵州民族大学—孔学堂黔学研究院”。此外,已与省内外院校及学术组织洽谈签约入驻与合作研修。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书院学会等十五家院校及学术组织与孔学堂正式签约。以这样的互动、交流、研修模式,定将孔学堂打造成具有浓郁中华文化的研修合作平台。

2.加强交流联系,拓宽文化空间

与各地孔庙文庙、书院学院和各类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共同探索、相互合作,加强交流联系。2015年不仅举办了“孔学堂院校入驻暨‘三严三实’的中华文化根基研讨会”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孔学堂分论坛”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还开展了极具影响力的“孔学堂春、夏、秋、冬四季论辩大会”与“世界的孔子·国际漫画大赛”等及文化活动。此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交流合作,将实现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儒家文化与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及共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总结和深化,拓宽传统文化理论空间。

(四)孔学堂的公共性

空间的公共性是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启示下传统文化发展宗旨。从这个方面来看,孔学堂始终秉持着公益惠民的理念,努力做好公共传统文化服务。孔学堂以传统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园,提升民族雅趣和品位。自建成以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态,培育公民文化气息,内化民族文化气质。2015年全年共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接待考察团体430个近3万人,举办公益讲座120场,接待前来租用场馆的单位50多次,举办专场讲座40余场,累计参加人数约4000余人。

1.开展节庆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围绕春节、清明、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春节文化庙会”“清明文化周”“中秋文化周”等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其中尤以2015年“春节文化庙会”精彩纷呈,圆满有序,参与人次近10万人,成为贵州最具特色的“年”文化品牌。

2.开展礼仪活动,培育公民文化气息

定期开展开笔礼、中华婚礼、敬老礼、成人礼的“筑城四礼”品牌活动及中小学生六艺培训及传统文化师资培训,让传统文化贴近市民生活。2015年前来参观学习、体验教育的学校达175所,参观学生共计17500余人。

3.开展公益讲座,增益人文性格素养

每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以此实现文以载城,增益贵阳人文品格。目前为止,共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讲座370场,累计参加人数15万人左右。传统文化讲座是孔学堂一大特色,是持续时间最长,文化普及效果最好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去处。其次,每场讲座还发放听众意见反馈问卷30份,并根据反馈意见逐步完善孔学堂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此外,还成功打造专题系列公益讲座子品牌,新推出以“阳明文化”“红楼人物趣谈”“上古清音·弦歌不绝”等为主的传统文化系列公益讲座。

孔学堂以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静态吸引物与动态传统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互为衬托、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为特色发展模式,以公益、教化与研修、文化创意互动相结合为独有运作模式。按照以上的发展运作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公共性意义得到不断提升,并且已经产生强大的吸附效应,形成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综合价值,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1]53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理论分析孔学堂作为传统文化发展及传承圣地具有以下四大发展优势:首先,孔学堂在物理空间上打造国际化自成一体的旅游景观格局;其次,孔学堂做足文化内涵,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标志性文化品牌,以阳明文化为主的贵州本土性文化为其强力支撑,做到孔学堂在贵阳落成的“实至名归”;然后,孔学堂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学术机构入驻共研,加强合作交流,从而拓宽文化空间;最后,秉持公益惠民的理念,做好传统文化公共服务工作,让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真正服务于社会大众。

二、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选择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继道德滑坡、价值迷失之后,“文化迷失”现象也愈加明显,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及挑战,基于运用公共文化空间理念对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性作用,即唯有明确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特色及发展目标,才能免于陷入文化发展同质化、模糊化及游离化的尴尬境地。

(一)创意空间设计,充实视觉体验

以空间性为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打造物理空间上的唯一性。建筑作为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在视觉、知觉上诱发直观性心理体验的文化想象力,而且它往往由一种文化的叠加性能与人类心灵深处产生历时性同构。要求从物理空间形态上,打造空间唯一性的旅游景观格局,达到建筑设计、材质、形态等都具备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二)做足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

在物理空间中植入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内涵,再以本土化文化资源为强力支撑,做到“实至名归”而不“强牵附会”。在外观极具审美视觉冲击力的条件下,做到内部文化内涵或文化功能十分突出,是新奇体验与认知诱惑力的完美结合。以传统文化磁场效应,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在深度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结构变迁趋势,打造出一种全新的标志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空间符号。

(三)加强文化交流,拓宽文化空间

在文化发展定位清晰后,打造传统文化研究交流合作平台,需与各类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联系,共同探索、相互合作。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传统文化学术交流合作,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态势。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各学各派”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积极态势,从而拓宽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空间。

(四)完善公益路径,打造亲民平台

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是公共文化空间的体现。传统文化若想可持续发展,需完善自身公益服务体系,以公益惠民理念,整合文化资源,作好传统文化公益服务工作。以开展特色传统文化公益活动、习俗活动、礼仪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日渐深入人心,使公民得到传统文化的侵润,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1]王玲.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向云驹.“再论文化空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之二[J].民族文化论坛,2009(05).

[3]李楠.大将山下贵阳孔学堂落成[N].金黔在线-贵州商报,2012-09-29.

[4]刘菲.贵阳孔学堂建设完工9月28日举行落成庆典[N].贵阳晚报,2012-09-21.

[5]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45.

[6]周静.贵阳孔学堂打造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传播重要智库[N].贵州日报,2014-12-05.

[7]李坤.打造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高地——访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卉[J].当代贵州,2015(46).

Paths Selection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Public Cultural Space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traditional Cultural Mode of Confucius Academy

Liu Yu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25)

Guiyang Confucius Academy is not only the beautiful historical cultural card and humanistic immaterial compass of Guizhou,but also the sprea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Guizhou.On the base of briefly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public cultural spatial theory,paths se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described from its developmental spatial,culture of space,extensive of cultural space and public of space aspects b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al mode of Confucius Academy,which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realization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pace;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us Academy

G112

A

1008-780X(2016)05-0048-04

2016-06-28

刘雨(1991-),女,贵州大方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猜你喜欢

阳明学堂贵阳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