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将芜归不归
——读李禄胜《告别土地——西海固农民工生存纪实》

2016-03-16胡光波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关键词:农民工

胡光波(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黄石435002)



田园将芜归不归
——读李禄胜《告别土地——西海固农民工生存纪实》

胡光波(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湖北黄石435002)

由于地域、制度和文化等影响,中国古代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家财政主要以农业税为主,经营工商业有不确定性,且易使劳动力流失,因此从李悝、商鞅变法始,国家就重农抑商。粮盈则政本固,物阜乃国基稳。试看历代祸乱,除政治衰败外,因赤旱洪涝蝗灾,流民揭竿暴乱者多有。明清帝王深谙此理,建地坛以乞社稷之安,设天坛而求五谷之丰。绵延至今,虽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对农业人口为主的我国来说,农民问题解决切当与否,依然为命脉之系。

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配套的经济政策往往跟不上,南北农业发展极不平衡。东北土地广袤,东南水系发达,得天独厚之民,有余力事工商致富,而西南丘陵石山及西北一些光山秃岭之地,种粮所得不足以维持一家生计,青壮劳力只好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土地荒芜,治安混乱。近十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减政放权,惠农措施亦多般,农村的交通、医疗大为改善,社保亦全面覆盖,但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农民脱贫路途遥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产业体系变动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前的乡村管理模式和农业经营方式,愈显滞后,大批农民工进城以求增加收入,不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务工人员的不平待遇、情感缺失也遂之加剧。对此,有识之士不断著书立说,向上级职能部门献计献策。前几年,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陈桂棣和春桃《中国农民调查》、梁鸿《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等书一经问世,即获得各方人士的赞颂。他们深入农民工之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统计原理,展示了农民问题的种种。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行政区划上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九县,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缘,境内沟壑纵横,塬峁梁壕遍布,虽各县均有水库调剂,但无以改变干旱地区的面貌。因流水切割和盲目垦殖,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口猛涨,经济一直落后,生态不断恶化,区域贫困化加速。为了求生,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但是,受知识、技能限制,绝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只能从事最简单和最粗糙的劳动,高强度的劳作与低微的收入使农民工的生活陷入困境,应有的劳动报酬常常难以保障。虽然长时超强的体力劳动,使他们的身体过早透支,但改变贫穷的渴望,又使他们只得默然承受生存的艰辛。

李禄胜先生是西海固人,大学毕业回乡任教十年,对当地农民的困苦感同身受。后来,凭卓越的地理研究,跻身宁夏社会科学院,从事生态经济、经济地理、农村经济、人口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近几年,他独自或与人为伴,遍走西海固的村落城镇,与务工农民交谈,获得了鲜活的材料,发表了相关文章近四十篇,并出版《告别土地——西海固农民工生存记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该书是个人访谈录汇集,通过农民工的自述,将其外出务工的起因、经历和感受,徐徐道来。为让读者对其生活有直观感受,书中备有相应的写实照片十九幅。

据自序,作者十多年走访西海固九县(区)农民工,发现农民工群体有如下特点:性别以男性为主,近年女性也渐趋增加;民族以汉为主体,回民囿于习俗较少外出;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也有老人和未成年者;文化以初中及以上为主,文盲与大专亦有;范围已由本乡镇、本县并逐渐跨区域流动,足迹已遍布全国;打工时间跨越四十年,年均达五十万人次;行业以建筑为主,其次厂矿与服务业。最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发现有一半多农民以打工为契机,通过个人财富积累,后来落户城市,彻底改变原来生活的模式,也许这是本书名为“告别土地”的缘故吧。

本书从录存的三百多个案中,选取六十典型事例,依内容划为艰苦经历(10篇)、冷暖人间(11篇)、情感世界(12篇)、女性之路(14篇)和成功之歌(10篇)五部分,将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打工的艰辛与苦酸、遭遇的温情与冷漠、情感的涌动与迷惘和事业的成败与企望,真实地揭示出来。可以说,本书虽然是西海固农民工的部分生活剪影,但也是广大西北农民为求得生存的真景再现,读者从中可以感受他们呼吸的急缓,揣摸他们脉动的强弱,体悟他们内心的悸动。透过一个个农民工平缓的叙说,人们的感情一定会起伏跌宕,为我们的贫困兄弟的际遇一掬同情之泪。

农民为生计外出务工,一般靠熟人引荐,他们没有多少技能,只能从事粗重的体力活,工酬低微且获取困难不说,还受到各种潜在的威胁——工伤得不到救治、受欺而不敢反抗、被骗则求告无门,而那些弱岁女孩,时不时还受到潜在的凌辱,他们为了补贴家用,将一切默默忍耐,可谓出门饱经风霜寒,工作尝尽天下苦,爹娘若知儿女情,心惊意动难平复。该书第一部分,作者选取十位农民工,历数麦客、建筑工、厂工、包工头、旅店服务员等人员遇到的各种遭遇:为丈人家割麦尴尬收取工钱,在外受人之欺而祈求神仙,受骗卖屋租地误入传销,本意上进却受领导污辱,为砸媒通过讨好验收工,走途无路投奔姐夫受排挤,当服务员差点被逼卖淫,就连民工中的小包工头,也两头受气——大包工时常训斥,且有意拖欠薪资,而手下的民工兄弟则不理解,以为他与上勾结得利。由于是当事者亲身口述,行文颇能情景再现,让人一边读,一边叹息、哀惋、愤怒,为世道的不公而切齿,为正义的压抑而挥臂。且举两例,以见实情。

那个带着十四岁孙子赶场的麦客,自宁夏坐车到陕西,从咸阳开始,经乾县、永寿、彬县一路割来。为了多挣钱,每天割两亩。这种高强度,若非亲历无法感受。笔者是关中人,小时记得一般青壮劳力,一天割一亩就算把式,而这个老人以每天两亩的速度,赚取渍满汗滴的钱。当他带着礼物看望年迈的岳母时,丈人家让他留下割麦。本来无意要钱,但对方念其可怜,还是婉转地付了钱,他又从中抽出一张百元给岳母,聊作尽孝。这一情景,令我不禁泫然泪流。当一路劳累回归故乡,麦子尚未黄熟,他又马不停蹄,到家乡以西的地方再割。孙子因年幼力薄、缺乏经验,割得稀松而被主家嫌弃,他边道歉边训斥孙子,余下之活则赶紧补上。本来想以自己割麦的“显赫史”警诫孙子,谁知对方几句辩白,又让他有口难言。作者通过一老一少对话,揭示了老一辈农民工与年轻一代之间,对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行文至此,作者又让人物回忆起三十年前大集体时,爷爷偷偷领着他到关中割麦,因割得又快又整齐,赢得当地队长的夸赞。到后来自己独当一面,为家增收,常涌起一股自豪感。但事过境迁,辉煌不再。随着收割机的普遍使用,“人麦客”将被“铁麦客”所挤,而当年的英雄心绪难平:朗朗乾坤,无我措手脚之处。在这里,用“我的心里泼烦的就是这个!”作者通过“人麦客”被“铁麦客”的取代,不但巧妙地刻画出了麦客孙林富老人内心的烦恼,也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现代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然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本应该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科技成果,但让这个质朴憨实的老农百思不得其解其中的奥秘,“铁麦客”怎能抢自己的饭碗呢?我们也不禁要问,当新一代农民工子弟,未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劳动技术,又不愿沿袭前代生活,那么他们在这个局势急变的时期,又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呢?因此,这部分结尾所录的“花儿”——“嗨呦呦,一年盼个麦儿黄,不想婆姨不想娘,八百里关中麦卷浪,秦州的麦客儿摆战场”,不啻为老麦客生活唱了一曲悲壮的挽歌,也包含着对农耕文明前途的忧虑。

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生存不易,他们受了大学教育的子弟,想找份体面工作、吃碗公家饭,也困难重重。书中记述了一个大学本科生,为求工作,请客送礼花了几千元,结果打了水漂。原来,按时下行情,要进机关事业单位,得三四万元。企业好的不花钱也进不去,差的好进但挣不来钱。上学贷款还未还,又欠下几千,无奈当了砌砖工。没有工具,靠好心工友借。工作生疏,砖缝没盯上,挂线不对,多亏工头心善,没有解雇。吃饭连碗都没有,也是人家借给。饮食质量差,胃酸不断涌。由于要赶进度,他一次砌墙,忘了开窗洞,误工被扣三十元。连日的劳顿,使他发烧发软,中暑加肠胃炎,从架上摔下来。病中,还是好心人腾出时间看护。后来,家有急事相催,一算工钱,不但一分未挣,反欠四百。那个有良心的工头勾销欠费,付了他一百块路费。在这部分,作者还穿插说明,民工生活单调,除了溜街胡逛,东瞧西瞅,就是站在饭馆看电视,遇到情感戏就大呼小叫。那些年轻力壮的民工难耐性饥渴,冒险到阴暗之处“吃羊羔肉”(嫖暗娼),常常一次就把好多天的工钱搭上,还易染上性病。虽然大学生的最终结局,我们不晓得,但是这次打工经历,也昭示手无权柄的农民工子弟,虽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得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要想真正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很难。个人的前途尚渺茫无着,他们更难以顾及为上学而一贫如洗的家庭。知识改变命运固然不错,但社会如果没有提供机遇,这知识就没有人赏识,没有人接纳他们,这些农民工子弟仍免不了如父辈一般的结局。我们的社会,用人制度尚不完善,选拔方式尚不够科学、公平、透明,就业的黑幕重重,这些无权无势的农民工子弟,即使学有所用,也难以一展才干,这一切政府部门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还有一对农民工,夫妻在外打零工,中午吃馍喝水,上学孩子回来后热汤泡馍。一个月收入两千,好不容易有两万元,买了个小院,决定迁到城里住。但孩子得了急性肾衰竭。没钱,娃他舅垫了两千药费,自己打工的钱都用于透析,多亏原来打工的工头及时送来工钱,病人和家属也伸手援助,后来电视台作节目,原来工作的煤厂老板也送了两千元,民政局又资助了一千。不久,孩子的病奇迹般好了。在这些部分,作者没有重点表现农民工的生活之累,而着眼于社会底层劳动者之间,在对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友善互助。在当今这个似乎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争,常常不可开交。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温情怜悯之心,并未消失。政府部门与公益组织,也时刻在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现状,虽然无力使每一个遇到困难的人,得到资助,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好转,社会的资助力度会越来越大。

在农民工的叙述说中,打工的危险艰辛、饮食的卫生恶劣还不是最大问题,最困绕他们的,是个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被以各种口实拖欠扣发,甚至工程结束,老板跑路,他们白干一场。农民工进城,只要能找到工作,没有什么维权意识,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有时老板也不断推诿,一旦工资不能及时兑现,他们不但讨要不得,还要受到人身威胁。有时工资勉强兑现,但与实际工时不符。打官司没门路,常常靠公益人士,许多时候官司虽赢,但仍拿不到钱。有时虽碰到正直的老板,但对方经营不善,钱款互相拖欠,他们最后还是很难拿回工资,只得忍声吞气。书中记载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和料时水泥加得少,就受质检员指责,而按规定加得足,则受老板打骂。他血气方刚,争辩了几句,就被老板用砖砸伤,又得不到赔偿。第一次打工,人家挣四千元,他才一千元,回家后不堪妻子打骂,又逃了出来,到另一家工地,四个月领了六千多元,还剩一个月工资,对方就是不给,同时克扣其工友。他们实在无奈,赖在老板家中不走。老板派人来威胁,想把他们赶出,他们十三个人齐心与之搏斗并报警,最后终算拿到工钱。在这个“团结的力量”一文中,我们分明看到一部农民工已经觉醒。他们工作可以任劳任怨,但对于加诸其身的不平,已无法忍受。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对方武力对抗,维权方式虽有不妥处,但在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的地方,也只能如此。这一事件表明,我们的相关部门未尽责任,他们长期以来,静坐观望,如果不是媒体曝光或农民工找上门,就很少主动下层调查,导致执法效率低下。常常当劳资双方矛盾激化,快要酿出事故时,他们才出面调解。本例之中,若非农民工报警,可能又要发生难以预料的悲剧。因此,规范建筑、服务业的用工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弥补法制的漏洞,则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权益。

如果说男性农民务工阻力多,那么女性则因习俗、性别,受到的人为歧视更大,生活更为艰难。书中记述一人,高考仅差二分,父亲执意不允补习,只好回家务农。因长期学校生活,她对农活不熟,父亲就怒吼。为了寻一条生路,她南下广东,在火车上就因营养不良,中暑休克,还是服务员同情她,得其帮助,又介绍她到深圳,在一个镇开关厂作工。因初来乍到,人家欺她善良,给予最低待遇,半月后转到一家鞋厂。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了缝纫机,工效提高了。虽然老板称道,但劳动强度大,场所空气污浊,光线昏暗,视力降低,到第二个月又辞了工。托熟人在杭州当酒店洗浴中心服务员,又被派做按摩工,在受到无良顾客的调戏后,不但得不到主管的爱护,反而被骂并罚工钱,怀着一肚子的委屈、悲愤与厌恶,她只好北上。

回到家乡,固然能享受田野生活的自由与舒坦,但对每天驴推磨的日子,感到无聊苦闷,又来到银川。银川虽号称“塞上名珠”,但经济无法比拟南方城市,那里的外来人就业岗位少,女农民工除了当保姆,就是到建筑工地当小工。转了一圈,她又只好回来。就在她不断徘徊时,一个机会来了:乡上组织中学毕业生去福建务工,她再次到了南方。

由于是政府出面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无序管理就不同。她们这批女生分到福清一家服装厂,三个月实习,每月三百元生活费,期满后考核合格,再评定工资档次,食宿除外,每人月资六百元,厂里还为她们买了保险。虽然活儿以前干过,但因自小念书,对裁剪缝纫之类手工活,难以培养兴趣,恰逢放假前,厂里有西装夹克衫积压,鼓励大家推销,她就拿出所有工资提了一百二十套各式服装,回到家乡。首先到固原、平凉一带几个大市场了解行情,然后把七十套批发给个体摊贩,其余自己零售。批发和零售,在不足十天,赚了一千二百元。过年回厂,得到厂长的赞赏,随即成了销售科的人员。凭着几年闯荡,对服装的原料市场、生产布局和成品销售了然于心,帮厂里做了几单大生意,得到不少的额外提成,终于事业有成。

从这个女农民工的经历,我们欣喜地看到,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务工人员,在商品大潮之中几经历练,虽喝了几口脏水,湿了衣服,险些危及到人身安全,但是她能总结教训,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适应市场对劳务人员的要求,到后来终于站稳足跟,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在这里,我们也真正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与前面那个大学生抛弃所学,而投身劳动力密集型工作相比,这个高中毕业生,敢于单枪匹马,南北跋涉,东荡西杀,在各方试探中,开辟自己的就业天地。这一事例,也启示政府部门,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培训,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帮扶要始于根本,而不仅仅是困难时援之以手,而是从其长远发展出发授之以渔。在女农民工这一部分,我们还看到丈夫死后或病后的奋发,招生被顶替后的挣扎,爱心充涌的护理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前面说过,作者发现所采访的务工者,有多一半境况大有改观,在“成功之歌”部分,作者讲述了导游、材料工、箍漏匠、小木匠、皮毛商、电焊工等人的创业史,树立了一组“告别土地”后有所作为的新一代农民工形象。他们自身的面貌改变,也带动了社会底层人士拚搏的劲头。这与打工环境渐趋改善——国家对农民工重视,法律渐趋健全,维权更为方便有关,也与农民工在经历了坑蒙骗辱之后,保护自身的意识加强,个人的劳动技能提高,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有关。且看那个在内蒙古从搬运工干起,最后成为一名旅游公司专业人员的学生。

本来他未考上大学,又不愿在家啃老,就与人结伴来到内蒙古找活。因人生地不熟,先当搬运工。搬运工在人们心里好像只出力,实际上存在风险——主家的东西如不慎损坏或中途丢失,不但要赔偿,而且公司要严厉处罚。他每回都小心翼翼,但有一回,因同伴不好配合,先碰坏了人家书柜上的一块玻璃,又在楼拐角刮了人家衣柜一大片。结果两人各罚二百元,并被炒鱿鱼。所幸职介人员同情他,又介绍一份导游工作,测试普通话虽不太标准,导游知识也欠缺,还好过了关。在三个月试用期中,他克勤自励。入职当天,他就向测试员借了《旅游学概论》。在旅游时,尽快熟悉业务,并注意“旅游经济”——让客人增加景点,在景点多消费,这是低层旅游人员的要求。

在旅游途中,他利用所学,活跃游客的文化生活,背诵古典诗歌,讲解历史典故;到景点后,他对大家讲述秦、赵长城各自历史,为何秦始皇遭人唾骂,而赵武灵王得到人民支持;到蒙古包,主动向游客推荐烤全羊,讲述选羊、宰杀、填香包、烧烤制作工序,渲染其口味的绵软鲜嫩,清香扑鼻。到烤全羊端上来时,又带大家行拜礼、喝敬酒、佩哈达、响鞭炮。通过不断带队旅游,他不仅熟悉了业务,而且赢得了测试员的爱。三个月后,顺利成了旅行社正式员工。四年后,他又完成内蒙古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了旅行社业务部主任。

这个大专生的奋斗历史,说明社会存在不少机遇,农民工只有准确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而且在职业的发展途中,要积极进取,不断充电,才能适应随时变化的职业需求,在竞争中处于上风。如果进城后,一遇困难,就怨天尤人,则只能消沉下去,要想求得命运的彻底改变,则是不可能。再像那个民办教师,就职时受同行排挤,后来转行到印刷业,当电脑排版技术刚刚上市后,他就敏感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学习电脑,扛起了工厂的重任。在企业不景气时,一人独任厂长、排版、校对等职,推掉大厂的高薪聘请,带领几十号人度过低谷,终于创建了一个印刷有限公司。

阅读李禄胜先生之书,让我深入感受到西海固农民,在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为了血脉的延续,毅然走出贫困的家乡,欣然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逐步适应城市生活的飞快节奏,在改变城市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其中的部分人凭聪明才智,在城市安家落户,但大多数人仍然在年迈后,要回归故乡。不管他们将来身处何地,打工的经历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在其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中,表现出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诸多优秀品质,也是我国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死的魂灵。我想,不管城市文明多么发达,农村底层人民那些源于泥土的良知良能,都不应被随意抛弃,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

(责任编辑:王国红)

[作者简介]胡光波,陕西蓝田人,文学博士,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04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