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以体政”思想之解构(下)

2016-03-16李建刚冯文娟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关键词:饮食政治

李建刚,冯文娟(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食以体政”思想之解构(下)

李建刚,冯文娟(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中国历史上,饮食是最大的政治,饮食中蕴含着治国之道,执政者借饮食笼络人心,编织人脉资源;腐败分子在饮食上穷奢极欲,大吃大喝成为葬送政治生命的毒药;清贫的饮食成为受人爱戴官员的标签,也是他们获取政治声誉的主要保障;饮食还是政治家施展权谋的手段,棘手的问题靠着饭局变得云淡风轻;饮食能够充分体现政治智慧、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是政治家展现其政治素养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饮食;政治;治国之道

夏商时期,中国产生了“食以体政”思想,由此确立了政治与饮食之间的关系,一啄一饮都赋予了政治色彩,饮食既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又是政治家政治智慧的反应。本文上篇提到了“食以体政”思想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即粮食安全都是高悬在政治家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都是执政者考量的头等大事;饮食活动中也隐藏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食物原料、烹饪技法甚至炊食器具都蕴涵了一定的政治含义,使饮食成为衡量政治变化的晴雨表,“食以体政”思想绝非只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它还包含以下因素。

三、借饮食笼络人心

春秋战国之际,人才辈出,灿若繁星,这些人才很多有一个别称,叫“食客”,政治寡头豢养了一批辅佐自己的能人,我们今天称之为智囊团、专家库,而那时不分谋士、军师、刺客、间谍,一概视之为“食客”,孟尝君的门下就有食客三千人,食客显然不是专门吃饭的饭桶,而是有能耐有本事的英彦俊杰,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这些食客中的旁门左道也都是身怀绝技,至于狡兔三窟的冯谖、脱颖而出的毛遂,更是在关键时候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回馈了主子的厚爱。这些英才之所以甘居人下,是因为主子善于借饮食来收买人心,让他们食有鱼、出有车,享受着优渥的生活。

封建时代,皇帝恩宠臣属,最为得体的方式就是请大臣陪他吃饭,皇帝食前方丈,山珍罗列,海错满笥,琼浆玉液,芳香盈席,在这种情形下,吃什么喝什么并不值得炫耀,荣光的是与皇上在一起吃饭,那个地位那份尊严是让人感到何等的意气风发,风光无限!在饮食上受到皇上照拂的人自然是心存感激,效犬马之劳。《新唐书·马周传》里有这样一个趣闻: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榜吏斥之[1]。它说的是唐太宗时,为避免京官外出铺张浪费,要求他们不许吃肉。而他非常欣赏的监察御史马周最喜欢吃鸡,达到嗜鸡如命的程度。他当时经常出京巡察,不论到哪里都要有鸡吃,有个地方官员借机弹劾马周,唐太宗就为马周开脱,说,我禁止他吃肉,是怕地方花费太大,可我并没有禁止他吃鸡啊,不要小题大做,诽谤朝廷官员。唐太宗爱惜羽毛,故意混淆逻辑,使得弹劾马周的官员弄得灰头土脸,马周自然对皇上的呵护感激涕零。唐玄宗恩宠安禄山,赐给他的膳食无奇不有,不仅有“野猪鲊、鲫鮩鲙手刀子”[2],还命令射生官将鹿射杀,取血煎鹿肠,名热洛河,赐予安禄山,只可惜,三郎的一片苦心成了养痈遗患的笑话。这说明借饮食笼络人心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分寸,把握时机,如果无原则的对臣属赏赐膳食,就会靡费开支,助长奢侈,从皇帝方面来说,会一味地用小恩小惠培植、养成一大批奉迎、媚谄的小人;对臣僚来讲,一些人亦会趋从时风功利,邀功请赏,对整个朝局有害[3]。

在政治活动中,借饮食笼络人心是政治家的惯用伎俩,清代皇帝为了征服知识分子,要在乡试发榜的次日,设“鹿鸣宴”招待主考官、工作人员及贡士,为了宣扬皇帝的恩荣和威仪,在礼部设“恩荣宴”、“临雍宴”,在文华殿设“经筵宴”[4],以示对人才的尊重。元朝时,每年春季,皇帝带领大批属僚从大都到上都进行理政、避暑、祭祀等活动,期间大摆宴席,招待蒙古王公大臣,这种宴会称做“诈马宴”,皇帝在宴会上赏赐大臣,被赏者感激涕零。而在清朝,为了团结蒙古的王公贵族,于除夕日在保和殿设“除夕宴”宴请外藩蒙古王公,用这些吃吃喝喝来接纳人心是皇上的拿手好戏。政客们也是屡试不爽,设个饭局或搞个家宴,吃吃喝喝时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饭桌上让个座、倒个茶、夹个菜、斟个酒、递个毛巾都显示著关爱、关怀、关切、关心,更甭说推杯换盏、附耳私语、会心一笑都传递着某种情感,在共同进餐时,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拉近,更容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也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吃”,不仅仅是寻常百姓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还是政要们联络感情的利器,至于吃过之后的密室谈心或者寻欢作乐更是死党们套磁关系的通常做派。

四、奢侈的饮食成了殆政渎职的反面教材

人类最初的腐败就是从饮食入手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酋长掌控着分配食物的权力,分配给自己和亲眷的食物自然是质量好的、数量多的。尧以贤能著称,却在吃了彭铿进献的雉羹后把彭城封给了他,这说明口水才是不正之风的源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能够满足欲望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容易沉湎于肉山酒海,拥有四海的帝王、富可敌国的公侯、养尊处优的官吏都有放纵欲望的资本。夏桀王力大无穷,生擒野牛,手裂虎豹,拉直铜钩,但他不是把这番蛮力用于造福百姓上,而是虐政荒淫,搜刮民财,在后苑修建了一个大的酒池子,大到可以在酒池子里划船,酒糟堆成十里长堤,把臣属们招来扒在酒池边搞喝酒比赛,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5]。商纣王在腐败方面也不遑多让,匪夷所思地搞了个酒池肉林,凿了个大池子,注满美酒,把肉煮熟,切成薄片,挂在树枝上,男男女女赤身裸体在树下追逐,开性派对,最终弄得人亡政息,家国无存。

进入家天下以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成而至味具”[6],帝王有能力动用一切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口腹欲望,乾隆皇帝的某次出巡,内务府官员提前把选好的一千只羊、三百头牛、七十五头奶牛运送至驻跸之所,供皇帝沿途食用。甚至连还没有赢得江山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食具都是纯金打造,每次进餐时都是鼓乐齐鸣,歌舞助兴。到了晚清,“慈禧一餐之费,百姓万家之炊。”圣帝哲后长乐未央,不断刷新着饮食上穷奢极欲的记录。即便是偏安江南一隅,宋高宗也享受了中国历史上最最豪奢的宴会,绍兴二十一年十月,清河郡王张俊大摆家宴,宴请宋高宗一行,整个宴会总计上菜196道。当时跟随高宗前去赴宴的还有宰相秦桧以下的文武百官101名以及大批的安保人员、仪仗队伍、生活侍从,他们按照各自的地位和影响力享受不同的饮食标准,宰相秦桧就吃到了烧羊一口、滴粥、烧饼、食十味、大碗百味羹、糕儿盘劝、簇五十馒头、烧羊头、杂簇从食五十事、肚羹、羊舌托胎羹、双下大膀子、三脆羹、铺羊粉饭、大簇饤、鲊炸鹌子、蜜煎三十碟、时果一合、酒三十瓶[7]。这一场宴会吃得风云变色,震古烁今。

帝王级的人物如果不珍惜民力,不节制欲望,挥霍无度,就会给大臣们树立极坏的榜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晋代权臣何曾“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大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8]其子何劭“骄奢简贵,亦有父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时论以为太官御膳,无以加之。”[9]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性豪侈,丽服玉食。……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蒸肫甚美,帝问其故,答曰:‘以人乳蒸之。’帝色甚不平,食未毕而去。”[10]权臣的奢侈之举,代有遗存,唐代宰相韦陟“穷治馔羞,择膏腴地艺谷麦,以鸟羽择米,每食视庖中所弃,其直犹不减万钱,宴公侯家,虽极水陆,曾不下箸。”[11]韦相爷吃的饭菜,必须弄得特别精细、洁净,用鸟羽挑选米粒,每吃完一顿饭,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如果在公卿同僚家聚宴,虽然山珍海味俱全,他也不动筷子,对于他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些东西太俗了,刺激不了他的胃口。五代时的孙晟“以家妓甚众,每食不设食几,令众妓各执一食器,周侍于其侧,谓之‘肉台盘’,其自养称惬也如是。”[12]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中罗列了这样的怪事:孙承佑一宴,杀物千余;李德裕一羹,费至二万。蔡京嗜鹌子,日以千计;齐王好鸡跖,日进七十。江无畏日用鲫鱼三百,王黼库积雀鲊三楹。口腹之欲,残忍暴殄,至此极矣!今时王侯阉宦尚有此风。先大夫初至吉藩,过宴一监司,主客三席耳,询庖人,用鹅一十八,鸡七十二,猪肉百五十斤,它物称是,良可笑也![13]明朝宰相张居正奉旨归葬时,所经之处“藩臬以上皆跪迎,巡方御史为之前驱。真定守钱普创为坐舆,前轩后室,旁有两庑,各立一童子给使令,凡用舁夫三十二人。所过牙盘上食,味逾百品,犹以为无下箸处,普无锡人,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日‘吾至此,始得一饱。’于是吴人之能庖者,召募殆尽。”[14]也许,对张居正来说,山珍海味、名茶美酒,都是俗不可耐的败胃之物,他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迫使厨师不断变换花样,厨艺也跟着臻于化境,他们还为主人独创了一道在中华食谱上都查不出来的名菜——“鸡舌羹”。鸡舌并非龙肝凤髓,并不难求,但是要做一碗“鸡舌羹”,那得需要多少鸡舌头才能烧制出来?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舌尖上的腐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痛恨,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批评过“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15]的人,习近平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提出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他对那些“菜肴不厌其精美”、“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觥筹交错之后还要‘意思意思’”[16]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个王朝的腐败都是从舌尖上开启它的腐败模式,等到沉疴日久、积重难返,它也就快要淡出历史舞台了。所以,有见识的政治家能做到防微杜渐,怛怛惕惕,诚惶诚恐,对舌尖上的腐败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高压打击的态势,提醒大小臣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官场中人,必须借用糖尿病人的生活方式: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这样才能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百姓谋取更多更大的福祉。曾经一度,干部队伍中大吃大喝的奢靡之风屡禁不止,人民群众望治惟殷,对公仆们的胡吃海喝更是积愤已久,党风的廉洁,社会风气的改变,政治透明度的加深都与吃密切挂上了钩,好在习总主政后,刮骨疗毒,大反四风,政治清明指日可期。

五、清贫饮食是受人爱戴官员的标签

古往今来,在饮食生活上节制欲望的帝王将相、封疆大吏不知凡几,大禹品尝了美酒后毅然禁酒,“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17]越王勾践为实施其复国计划,“食不重味,衣不重采。”[18]汉文帝休养生息“躬履节俭,侧身行仁,食不二味。”[19]飞将军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20]翻检史册,这一类的记载不可胜纪。那些廉洁自律的官员,不管他们是本着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动机,能够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实属不易。

对于仅靠俸禄过日子的官员来说,如果他们也挥金如土,生活奢侈,则会被朝野物议,为千夫所指,因为他们骄奢的资本必定来自于贪赃枉法、权力寻租、假公济私。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极力讴歌,主要原因就在于清官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过着清贫的生活,生活基准向下看齐,与他们保持同一个水平线上,而不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在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都有那么一些两袖清风的官员从饮食入手,管好自己的嘴巴,为后人竖起了一座座清正廉洁的标杆。《太平御览》有三段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方面的典型:

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厌于此矣。

孙叔敖相楚,粝饭菜羹,枯鱼之膳。

《晏子》曰: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菜耳。公曰:“嘻!夫子家如此甚贫乎?而寡人之罪。”对曰:“脱粟之食饱,士之一足也;炙三弋,士之二足也;菜五卵,士之三足也。婴无倍人之行,而有三士之食,君之赐厚矣!婴之家不贫。”再拜而辞[21]。

公孙仪是战国初鲁穆公手下的丞相,经书上说他: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22]堂堂一国的丞相爱吃鱼,这就为谋求进身之阶的人提供了机会,公孙仪是个明白人,深知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次收受了人家的鱼,下次就会人送来金钱美女豪宅,自己就会被他人绑架,成为他人谋取私利的机器,防微杜渐,扎紧篱笆,必须从小事做起。

《后汉书·羊续传》记载了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羊续比谁都清楚,一旦肠胃被人攻陷,心被俘虏也就为期不远了,病从口入,这个病不光是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心灵上的。明朝清官于谦对羊续惺惺相惜,曾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于谦也是以清廉著称,他认为名节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复何求。”如何保全名节呢?他的体会是清心寡欲,生活简朴,“大节还须咬菜根”。号称“冷面寒铁” 的浙江按察使周新担纲浙江司法后,有一个求官的人手提礼盒前来拜见,放下礼盒就走了,打开礼盒,里面装的是烤鹅一只。虽然明朝官场流行割鹅开宴,烤鹅也谈不上是什么重礼,但在周新眼中此举和行贿百金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命令人将这只烤鹅高挂在大门之上,并标上了行贿者的名字,以后只要有人前来拜访送礼,周新就指着这只鹅,告戒送礼者不要重蹈覆辙,于是,再没有人自讨没趣了。

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在富甲天下的江南担任总督,每日粗茶淡饭,少食鱼肉,餐桌上尽是萝卜青菜,当地人给他起个外号叫”于青菜”,主仆无茶可饮,采槐叶充之,天长日久,衙门后的槐树被采摘得枝朗叶疏,苟逢灾年荒岁,以屑糠杂米为粥,将节省下来的粮食赈济饥民。”天下第一廉吏“绝非浪得虚名,于大人当之无愧。清代著名清官汤斌,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家无恒产,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俭以修身,廉以养德,一日三餐多是清水豆腐汤,其信念“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广为流传,人送雅号”三汤道台”,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清代学者戴远山曾撰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能贫就是安于贫穷,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动。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如果不能在饮食等细节上克勤克俭,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在肉山酒海中沉沦。早在先秦时代,几乎所有政治失德的统治君主,都有饮食过度这一罪状;几乎所有的政治腐败或国家灭亡,都有饮食奢侈放纵的原因归咎[23]。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此事在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里有记载:王荆公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顾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24]。中国人素来讲究持家须俭,待客要丰,家里来了客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王安石位极人臣,并非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冬烘先生,只是他平日里在饮食方面不甚在意,才使得前来抱大腿的亲戚大失所望,一个能压抑住吃的天性的人是断然不会有贪欲的,在精神上也不会有可以撬动的缝隙。

六、饮食成为政客施展权谋的手段

古往今来,很多的政治活动均与饮食脱不了干系,周公辅政,招纳人才,礼贤下士,其诚意是“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从而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谈,这是人尽皆知的历史。满清王朝建立后,饮食仍然在家事国事天下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的“满汉全席”,表面上只是皇上嘴馋,想荟萃四海美食,大饱口福。其实还是找一个借口,把满汉两族的官员们找到一块喝喝酒,吃吃饭,消除大家的矛盾和误会,先将各自的食品统一起来,再设法促进两个民族的大融合,以保障大清王朝的万岁基业[25]。每朝每代,都有那么几顿足以载入史册的饮食行为,如果少了这几顿饭,历史或许就将因此而改写,历史就会因平淡而显得味同嚼蜡,许多云谲波诡的政治交易都是假借吃饭完成的,谈笑风生的饭局转瞬间成为杀戮的战场,敌手鲜血四溅,身首异处,甚至被剁成肉酱的场景,史不绝书,在很多情况下,政局就是饭局,革命就是请客吃饭,懂不懂饭局,能否善于处理饭局,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国历史上诸如专诸刺王僚、鸿门宴、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传奇故事,都是把饭局当作解决重大政治、军事、外交问题的最佳范式,折冲樽俎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觥筹交错之间战胜对手的理想境界,在政坛铁蚕豆手里,尺水兴波,细微如饮食也可以成为施展权谋的平台,翻检史册,这些案例精彩纷呈,不胜枚举。晏子“二桃杀三士”,不费一兵一卒,只用两只桃子便让三位居功自傲的将军抹了脖子,解除了齐景公的心腹大患,其政治手段可谓是典型的“巧”克“力”!如果没有那两只桃子发挥的功用,齐国的走向究竟怎样很难预料。刘邦的谋臣陈平,在楚汉相争最激烈的时刻,他假借招待项王的使者,在饮食上略施小计就离间了范增,剪除了项羽争夺江山的总导演。

朱元璋南面称王后,心中还不踏实,将有功之臣逐一收拾了,连功劳最大交情最深的徐达也不放过,徐达和他是发小,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情于理,朱元璋都应该让他自然走完生命的岁月,但老朱觉得成大事者不必拘于儿女情长,看在往日的情分上不妨让他有一个体面的死法,终于让他逮住了这样的机会。徐达背生痈疽,此病绝不可以吃鹅,鹅乃发物,易使人阳气升散,内风亢逆,邪毒走窜,加剧病情,朱元璋得知后,却别有用心的给徐达送去了一只蒸鹅,如果送去的是活鹅,可以饲养起来,等病好了以后再吃,既然是蒸熟了的鹅,必须马上吃掉,否则就是抗旨不尊,有负皇恩,徐达明白朱元璋的心意,和着眼泪把鹅吃了,几天后徐达就“病死”了。过去我们只知道用刀杀人用笔杆子杀人却不知道用食物如蒸鹅也可以杀人,而且是杀人如草不闻声,做得多么体面啊!

那些有资格吃山珍海味的帝王偶尔向下兼容,吃点粗茶淡饭就会被无限放大,贴上了体恤民情的标签,像李世民、朱元璋、雍正等吃过野菜的皇帝他们大多是借吃野菜来标榜自己的爱民和节俭,并没有从野菜中寻获生活的乐趣,而是借此进行政治作秀。这方面唐肃宗也有名留史册的表演:肃宗为太子,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太子,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此爱惜。”[26]排行第三的李亨在众多的兄弟中被立为太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善于抓住生活细节来包装自己、凸显自己的仁慈宽厚是非常重要的卖点。

政治生活中的这些饮食因素使政治充满意趣,原来政治也那么任性,那么顽皮,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引人入胜。很多人觉得政治生活就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耍奸使滑,没有人情味,其实不然,政治家也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所不同的是,他们善于借势,哪怕是吃喝这样琐碎的事也常常彰显其政治智慧,饮食在不经意间给政治裹上了一抹五彩云霞。

七、饮食能够体现政治智慧、政治立场、政治态度

有时候,政治人物的饮食行为可以昭示其执政理念或者传达一种政治信号,这种“舌尖上的政治”或者“饮食政治学”有助于主政者全方位塑建形象,早在抗日战争时,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去延安考察,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吃的是小米粥和萝卜条,与重庆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迥然不同,他们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年前习近平现身北京庆丰包子铺,点上六个猪肉大葱包子、一碗炒肝,一碟芥菜,这份搭配迅速被冠名“主席套餐”,十分叫座,不仅北京市民趋之若鹜,外地游客更是慕名而来。“主席套餐”是继“四星望月”之后又一道在中国走红的“领袖菜”,江西名菜“四星望月”是毛泽东的最爱,这个菜因为是他在战争年代命名的就声名远播,解放后郭沫若将它称为“天下第一菜”,毛泽东每次上庐山都要专门请兴国厨师上山为他做这道菜。邓小平文革时下放到江西,恢复工作后,故地重游,也要吃这个“四星望月”,京九铁路通车后,江泽民沿铁路线视察,到了江西,也慕名品尝了这道菜,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都对“四星望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恐怕不是菜的味道有什么与众不同,而是红色的革命情结在内心发酵,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缅怀。

政治人物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语言,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当时的都城,拥有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作为政治人才的摇篮,太学的后勤供应也是一流的,有一次,宋仁宗去太学视察,和师生们一起吃了太学里的馒头,非常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太学馒头很快就声名远扬,并播及临安,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宫廷宴会中吃了太学馒头,诗兴大发,提笔赋诗一首予以称赞:“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宋仁宗以九五之尊去体验一介寒儒的生活把莘莘学子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既表明皇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又说明他具有仁慈宽厚的亲民作风。政治家吃了什么,马上会变成有政治意义的事情,吃的食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举动有什么象征意义。与民众一起用餐也是政要们展示自己生活化、平民化一面的重要方式,我国领导人下基层视察时与工人农民在一起吃饭,被看成是与民同乐,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在民众中享有很好的亲和力,08年春节,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食堂里与在校过年的学生一起吃年夜饭,让远离亲人的学子倍感亲切,尽管当时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天气,同学们心头却是暖意融融。领导人采取与民同吃这种体察民情的方式,反映了他们对百姓生活的重视,传达了“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念,有同甘共苦的寓意,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素养。尤其在面临重大的社会危机,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棘手的问题,在食用鸡、牛、猪肉产生安全疑虑之时,这些政治人物为了要安定人心、刺激消费、鼓励出口,往往透过媒体的排场,赋予这些食物象征性的意义,在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很多国家停止从英国进口牛肉,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在镜头前大嚼牛肉,表明英国的牛肉安全、可靠,值得信赖。前些年,禽流感袭击我国,人们过度紧张,谈禽变色,为了保护养殖经济,许多地方要员在镜头前大啃鸡腿。

政要们进行外交角力的时候往往借助饮食向世人释放政治信号,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不是取决于握手时间的长短,而是领导人之间就餐的方式,如果双方共同进餐,表明彼此间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关系和谐,合作愉快,当年,铁血宰相朱镕基访问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系上围裙为他下厨,反映了中德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双赢的结局,两国关系进入了水乳交融的蜜月期;江泽民访问美国,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自己的德州农场设家宴款待他,说明六四风波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坚冰已被融化。1993年4月,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破冰会谈——“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长达四十多年的政治对抗中,终于迈出了关系缓和、合作加强的崭新一步,为庆祝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成功,在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九道菜,汪道涵巧妙地嵌入了对台湾同胞浓浓的骨肉之情: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将这九道菜名连起来,就是这样的含义: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个匠心独运的宴会为华夏美食史增添了一段血浓于水、同胞情深的佳话,也是饮食与政治擦出的火花。

中国传统的饮食内容体现着礼仪、秩序和权力,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饮食内容,是可以从政治角度予以解读的[27]。对于普通人来说,饮食是维持生命之必须,对于政治家而言,吃什么、怎么吃还关乎其政治生命的兴衰存废,饮食有时候是他们下的一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有时候是他们在政治舞台尽情表演的一件道具,有时候是他们转换角色的魔棒。饮食与政治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份;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份,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彷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28]。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01.

[2]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3.

[3]拜根兴.饮食与唐代官场[J].人文杂志,1994(1):93-96.

[4]佟辉.食艺调谐与政通人和——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J].寻根,1995(5):42-46.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5:386.

[6]吕不韦.吕氏春秋[M].张玉玲,译注.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13.

[7]周密,李小龙.武林旧事[M].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35.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98.

[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99.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206.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353.

[12]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733.

[13]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18.

[14]赵翼.廿二史劄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03-704.

[15]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92.

[1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6.

[17]张建业.李贽文集(第六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

[18]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243.

[1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99.

[20]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782.

[2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95:3794.

[22]王焕鏕选注.韩非子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33-234.

[23]黄修明.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128-135.

[24]曾敏行.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25]历延.饮食与政治[J].烹调知识,2002(7):8.

[26]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

[27]朱承.饮食之道与政治生活——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49-57.

[28]钱钟书. 吃饭[A].//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7-28.

(责任编辑:胡乔)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1.027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1- 0110- 06

[作者简介]李建刚,男,湖北武穴市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饮食文化。 冯文娟,女,湖北江陵县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俗文化。

[收稿日期]2015—10—17

猜你喜欢

饮食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春节饮食有“三要”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把癌从饮食中赶走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