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韩渔业纠纷的应对策略

2016-03-16童舜尧

关东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海警渔民渔业

童舜尧

浅谈中韩渔业纠纷的应对策略

童舜尧

在萨德入韩中韩关系趋冷的时期,中韩两国的渔业纠纷骤然升级。韩国海警开始采用战争式执法的手段,来应对在争议海区捕鱼的中国渔民。这场升级的渔业纠纷,对韩国来说是有着深刻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的,它预示着东北亚的安全形势处在大变奏的前夜。面对新情况,中国必须要有处置纠纷的清晰的总体战略和实施步骤,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应对。只要做好“有理、有力、有节”的文章,包括打好法理牌、对等升级、建设好服务型政府等,就能够为纠纷解决找到应对之路。

渔业纠纷;亚太再平衡;服务型政府

渔业纠纷一直是影响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韩国朴槿惠政府执意引进“萨德”反导系统,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两国的渔业纠纷也骤然升级。韩国海警不仅对抓扣所谓“非法越界捕捞”的中国渔船的力度不减,而且还行使战争式执法行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用M60机关枪扫射中国渔船。虽然两国的渔业纠纷一直存在,但韩国海警的执法上升到如此暴力的程度,尚属首次。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局势,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智慧。

一、中韩渔业纠纷骤然升级的国际背景

要为中韩渔业纠纷的解决寻找应对之道,就必须去深刻了解该纠纷骤然升级的国际背景,把它置身于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因为渔业纠纷不止是捕鱼权和几艘渔船的问题,还是地缘政治、经济权属和海洋资源国际竞争的问题,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亲疏密切相关。

其实中韩两国早在2001年就签署过渔业协定,就两国渔业问题作出过非正式划界的临时性安排,而且两国还签署了自贸协定,经贸交流已经十分紧密,破坏交流的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因此我们能看到尽管中韩渔业纠纷一直存在,甚至还出现过韩国海警意外伤亡的事件,但两国都能从中韩关系的大局出发谨慎处理,并防止冲突升级。可如今韩国海警公然违反国际法,用枪击方式危害中国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什么韩国海警敢于一意孤行呢?这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

背景一:韩国朴槿惠政府外交策略发生变化,在中美两国博弈的夹缝中,选择了美国,不再谋求在中美之间的平衡

在亚洲的安全格局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安全观的斗争和较量,即以亚信峰会为首的提倡“不冲突、不对抗、求合作”的安全观和以美日同盟为首的强调以该同盟为核心,固守冷战思维的安全观。作为亚信峰会的成员国,韩国显然是支持前者的,也对美国坚持萨德入韩的事情一拖再拖。然而,由于美韩军事同盟的存在与半岛尚未统一的现实,注定了韩国不可能置身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外。况且,打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构建亚太版北约,是美、日两国的共识,韩国因为安全上有求于美国,是无法一味敷衍的。于是乎在美国的影响下,韩日两国在慰安妇问题上实现了“和解”,东北亚安全形式出现变动,预示着美日韩在安全领域实现三边互动、合作的前景。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了氢弹核试验,中韩两国在对朝态度上立场分歧加剧,中方并没有附和韩国严厉制裁朝鲜的要求,而是再次强调重启朝核六方会谈重要性,指出“六方会谈仍然是唯一有效和现实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平台和途径”。*外交部:《六方会谈需要六方共同努力》,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7/c70731-28026599.html,2016年8月18日。中韩两国关系开始趋冷,韩国选择了美国,并执意推动萨德入韩。

背景二:《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签署,成为东北亚安全格局面临变奏的序曲。

TPP(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国家的名单中本无韩国,但由于萨德入韩进程的推动,韩国政府作出了考虑加入TPP的政治表态。同时美国防长阿什顿·卡特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军事部分进入第三阶段,即巩固军事优势、打造安全架构。韩国政府向美日“一边倒”的政策,为中韩经贸和文化的交流蒙上阴影。一些韩国媒体开始搬弄是非,挑拨中韩国民情绪。比如无中生有地炒作所谓的中国实施针对韩国艺人的“限韩令”等。甚至中国政府采购中不包括三星产品的纯商业行为,也被政治化为中国在制裁韩国。国民情绪的非理性表达,在中韩渔业纠纷中也表现了出来。一些韩国民众不是谴责本国海警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是公然叫嚣“中国渔民已成为世界公敌”“韩国应用军舰对付中国渔船”*李大明:《韩媒鼓动海警对中国渔民用枪弹》,《环球时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中韩渔业冲突大有上升到两国民意对抗的势头。

随着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打着“贸易保护”旗号的共和党人特朗普获胜,TPP的前景再次黯淡。特朗普在竞选时期就挑明韩国和日本今后要增加美国驻军的费用,并以不再承担盟国义务来要挟韩日政府必须出这笔钱,东北亚安全形势的未来走向由此多了一层不确定因素。虽然韩日两国政客要极力抱住美国的大腿,但也开始考虑一旦美国撒手,自身安全处境的问题。朴槿惠的前任李明博政府时期没有推动成功的《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却能在朴槿惠支持率跌至谷底的乱局中得以签署,便很能说明问题(虽然背后也有美国促成的因素)。这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协定,进的一面它符合美日的利益,让我们看到以美日韩反导体系为核心的亚太版北约渐渐成型,它甚至还能倒逼未来的特朗普政府加强美国在东亚的防务;退的一面就是面对一个还没有清晰亚太战略的特朗普,韩日选择抱团取暖,显示出在提前布局一旦美国撤出东北亚后,来主导本地区安全格局的“雄心壮志”。总之无论是退与进,东北亚安全形势都处在大变奏的前夜。中韩渔业纠纷骤然升级,测试的就是这个前奏的水温。

二、中韩渔业纠纷骤然升级的韩国国内背景

2016年9月29日,韩国海警在执法过程中使用爆音弹,导致中国渔船起火,3人死亡。10月7日,韩国海警快艇被中国渔船撞沉,但无人员伤亡。11月1日和12日,韩国海警两次动用M60机关枪扫射中国渔船。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时期,正是韩国总统朴槿惠陷入执政危机的时期。这个危机从她执意坚持萨德入韩开始,到“闺蜜门”干政风波,越演越烈。

由于朝鲜半岛未实现统一,朝鲜自然成为韩国首要的安全敌人,应对来自朝鲜中程导弹的威胁,应是韩国国防安全的首要考虑。然而引进萨德反导系统,既超出了韩国实际的防卫需要,更不能有效保卫韩国国民安全(占韩国人口2/3的首都圈不在萨德防御圈内),还损害中、俄的国家利益。朴槿惠铁心要当美国人棋子的行为,把韩国推上了大国博弈的风口浪尖,遭致了韩国民众的普遍反对,抗议示威持续不断,其支持率一跌再跌。原定的萨德部署地——星州郡的民众更是在这场抗议浪潮中成为急先锋,导致韩国政府不得不更换萨德系统的部署地。

然而,反对萨德一波未平,“闺蜜门”风波一波又起,并无任何官职的朴槿惠的亲信——崔顺实的干政行为,是一起严重的破坏国家纲纪的事件。为此,2016年10月25日,朴槿惠向国民发表致歉讲话。31日崔顺实被韩国检方紧急逮捕。接着,韩国爆发近30年来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议集会,百万民众开始走上街头,直接要求朴槿惠下台。

中韩渔业纠纷的骤然升级,在朴槿惠深陷执政危机的当口爆发,韩国海警敢在崔顺实被捕的次日就实弹扫射中国渔船,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韩国海警要洗刷污名、重塑自身形象(2014年“世越号”沉船事件,造成304人死亡,韩国海警因应对不力,遭致全民声讨);二是韩国要在2015年就开启的中韩海域划界谈判中,以高压姿态赢取有利位置;三是转移国内媒体和民众的注意力,在检方调查朴槿惠的关头,以围魏救赵的方式,利用中韩交恶转移焦点,为她求得解套,所以韩国政府支持该国海警的执法。韩国媒体一边倒的指责中国渔民,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中韩关系在日渐趋冷。韩联社甚至发表评论称“黄海已经成为真正的战场”*李大明:《韩媒鼓动海警对中国渔民用枪弹》,《环球时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

三、韩国事实上成为《中韩渔业协定》的破坏者

中韩两国早在2001年就签署过《中韩渔业协定》,韩国海警暴力执法的方式,显然是对该协定的蓄意破坏,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才好为今后解决渔业纠纷找到出路。2001年签署的《中韩渔业协定》虽然有效期只有五年,但它规定缔约一方只要在有效期满或其后,提前一年递交书面申请,便可终止该协定。由于中韩双方都没有递交过书面申请,故该协定至今还对两国具有约束力。那么,韩国方面是否遵守了协定的规定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对该协定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属经济区执法手段问题。《中韩渔业协定》是建立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础上的中韩两国的双边协定,必然在内容上体现《公约》的立法精神,维护《公约》的严肃性、公正性。从法理上讲,专属经济区依然是公海,它只是一个针对经济活动的海域,沿海国能行驶的主权权利也只在经济层面,其对违法者的处罚措施也只能在经济层面,即便采取登临、检查、抓捕、司法起诉等手段,也不能超出经济层面的范畴。韩国海警直接以武力方式、靠动枪动炮来执法,是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况且渔民本来就是手无寸铁的弱势一方,韩国等同于视他们为敌国民众,枪击行为是极不人道的,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第二,利用协定漏洞,偷换概念,越界执法。中韩之间在黄海存在着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部分,因此中方本着善意,在协定中订立了尊重韩国专属经济区权益的条款。而这些条款留下的漏洞,给韩国海警恣意妄为提供了空间。比如,协定中有关中国渔船在韩国专属经济区的七项规定,从获取韩方许可证、准备通报资料、时间限定,到上报不同鱼类的渔获量等等,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规定,这就为韩国海警在执法过程中无理取闹、横征暴敛提供了便利,以致于毫无章法可言,重罚所谓的“非法越界捕捞”的中国渔民,成为韩国海警屡试不爽的选择。

除七项规定外,还有六个注意事项,全部是产生海上纠纷后对中国渔民的单项规定,丝毫不提对海警执法行为的规范事项。因此,没有制度约束,韩国海警滥权滥法便成为必然、而且这个必然注定要延伸到跨界执法上来。2014年10月12日,中国渔船鲁营渔50987号遭韩国海警枪击,导致1人死亡。韩国海警开枪的理由是中国渔船越界进入“韩国水域”非法捕捞。而事发海域位于韩国全罗北道旺澄岛以西144公里的公海上,并不属于《中韩渔业协定》规定的暂定措施水域(该水域双方可按各自国内法处理本国渔船),而是适用于专属经济区的“过渡水域”。在此处执法,不得使用国内法,只能执行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开枪抓人,韩国海警敢如此胆大妄为,钻的就是协定制度缺失的漏洞。

第三,将所谓的“管辖海域”领海化,公然行海洋扩权之实。《中韩渔业协定》明确规定,两国都不得把本国国内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拿来在“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去取缔另一方的国民和渔船。而2016年10月7日发生中国渔船撞沉韩国海警快艇的事发地就属于该水域(韩方提供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7度23分06秒,东经123度58分56秒*外交部:《2016年10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t1405108.shtml,2016年10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10月1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韩国海警在该海域开展执法活动没有法理依据”*外交部:《2016年10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t1405108.shtml,2016年10月15日。。同样,11月1日韩国海警用M60机关枪扫射中国渔船的事发海域,位于仁川市瓮津郡西南方向51英里处,属于国际公海,并不在韩国的领海范围内。如此做法等同于把领海渔业的管理法复制到公海,视相关公海海域为自家领海的一亩三分地,其行为已经不再是破坏《中韩渔业协定》这么简单了。

以国内法来霸凌《中韩渔业协定》,视协定为无物。《中韩渔业协定》要解决的就是两国敏感海域的渔权问题,既然已经作出临时安排,双方又没有终止该协议,那就应该恪守协议的内容、履行协议的义务。可是韩国却另行颁布《外国人渔业法》,把一些敏感水域,甚至朝韩间的敏感水域(包括一些中方渔民的传统渔场)设置为禁渔区,取缔一切非本国渔民的渔业活动。所以韩国政府和海警在涉外渔权纠纷上,态度蛮横、强词夺理,污名化外国渔船所谓的“犯禁”行为,依据的就是该法。所以《中韩渔业协定》起不到约束韩国的作用。曾经有学者以“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等国际渔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为样板,指出中韩也可以成立相关合作组织,来解决渔权纠纷。然而面对韩国海警跨境执法、战争式执法的行为,以及它并不隶属韩国渔业部门的行政设置,这样的解决方案基本没有可操作性。

中韩渔业纠纷背后反映的是两国海洋划界的问题,而海洋划界又和两国岩礁争端相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韩国单方面炮制非法的“李承晚线”把属于中国的苏岩礁、日向礁等水域划入其管辖范围,其后在两礁上兴建人工设施,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明目张胆变礁为岛。韩国政府甚至还直接将苏岩礁更名为“离於岛”,花重金打造所谓的“离於岛”专守防卫舰队,用武力扩张自身的海洋权利。韩国是东海、黄海海洋扩权的既得利益者,而仰仗战争式的执法,让中国渔民远离传统渔场,更是韩国政府巩固、扩张海洋既得利益的一次大暴走。其海洋扩权的势头不遏制,中韩海洋划界和渔业纠纷就很难解决。

当前,菲律宾新上任的杜特尔特总统选择了对华友好的政策,中菲关系朝着转向正轨的道路发展,南海局势也趋向稳定,域外大国想要重新挑起南海纷争已非易事。同时,东海方向中国海警已经实现对钓鱼岛的常态化巡航,在该海域中日两国的对垒、角力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态势发展。现在是中国集中精力解决和韩国海洋纠纷的时候了。毕竟两国已经累积了十几年的谈判基础,双方都有谈的意愿和共识存在。

四、中韩渔业纠纷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中韩渔业纠纷的解决是棘手的,如今还出现了韩国方面执意扩大事态、升级矛盾的新情况。面对一个不守游戏规则,而本身又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国的韩国,中国既要解决问题,又要不伤害两国自贸区已经成立的大局,就必须在“有理、有力、有节”的尺度上做好文章。“海洋强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这首先得从自己的家门口做起。中国要建设好新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必须重视中韩渔业纠纷的问题。在萨德入韩重创中韩两国关系的时刻,想要在未来修复关系,还得从处理渔业纠纷这种非主要矛盾着手。

如何做到“有理”。有理就有了道义上的制高点,有理是一切手段的基础,“抓住有理,出台强硬措施就有据可言,进而实现有法可依”。中韩渔业纠纷的主要症结在韩国,违反既有协定、漠视国际法的主要责任方也是韩国,那么中国就必须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让韩国理亏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个“理”主要指法理,一方面,中国可在联合国的相关机构申诉韩国违反国际法的“战争式”执法行为,争得国际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要补齐漏洞,在《中韩渔业协定》中,增加对韩国海警执法水域和执法行为规范的内容,让他们没有漏洞可钻。必要时终止该协定,重新谈判,另行订约。毕竟这是一个超过有效期10年的协定,它只是中韩两国在尚未完成海洋划界谈判时,所做出的临时性安排,对中国没有长期的约束力,中国也没有长期履行的义务。中韩任意一方要终止,另行定约,本身就是该协定规定的内容。所以法理牌是值得中国好好利用的。

如何做到“有力”。做足“有理”的文章,就能够为日后的先礼后兵做好铺垫。我们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中韩渔业协定》中,中国让渡了一些传统渔场,还换不回韩国同样真诚的心?”答案很简单:国家利益至上。“迷信丛林法则,追求永恒利益”是当今许多国家政府的现实选择,韩国也不例外。对此,中国政府必须争锋相对,强势护渔,“以斗争求团结”。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应对日本的方式是“对等升级”。那么“对等升级”同样也可以运用到中韩渔业纠纷来,但这个“对等升级”不是说中国也如法炮制去枪击韩国渔民,而是加大护渔力度。既然韩国海警敢于跑到不能使用国内法的“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来取缔中国渔船,那么中国海警也要适时亮剑,到该水域去护渔。因为中韩渔业纠纷的高发地就在这里,中国海警的行为合情合理。既做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彰显了中国海洋权益主张。同时,在萨德入韩的背景下,中国可以以两国非主要矛盾的渔权问题为抓手,对韩国回以颜色,让她知道挑战中国底线的后果。

在中韩海洋划界一时还难以达成的情况下,对等升级是务实的选择。两国渔业纠纷步步升级,更凸显两国海警促进沟通、管控分歧、加强合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合作在目前韩国海警走向暴力的过程中,需要中国强力手段的推动。中国只有秉持“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处事风格,运用好“对等升级”战术,就能把韩国海警倒逼到与自己相向而行的轨道上来。比如,推进两国海警在相关海域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搜救等等。

而且,拥有海上执法权的韩国海警在行政设置上并不隶属韩国渔业部门。中韩两国官方每年都进行有关海洋事务的谈判,都想找一条解决出路。但在谈判中两国更多的是渔业部门在打交道,中方很少有和韩国海警的直接沟通,即便谈出结果,其约束力也大打折扣。所以,在韩国海警选择战争式执法的当下,中国海警必须强力出击,维护本国渔民利益。

第三,如何做到“有节”。中国海警部门适时亮剑,只是应对渔业纠纷升级的应时之举,目的并不是要和韩方撕破脸,而是要把两国渔权纠纷的处理拉回正常的轨道。“对等升级”本身就是“斗争有节制”的表现。除此之外,如何做到“有节”,还能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是打击违法,加强对中国渔民的教育,包括法律法规教育突发事件的处理、相关捕捞知识的培训等等。不可否认,韩国海警执法手段的升级也和部分中国渔民违法、违规作业有关系。对此中国执法部门必须秉公执法,并给韩方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才能彰显与韩方寻求海上合作的诚意,不给对方以炒作的口实,为消除两国民意间的对抗做出努力。加强对本国渔民的教育,对于渔业纠纷的解决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二是促进相关沿海渔民的生计转型。解决渔业纠纷必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否则仅靠海警部门加大在相关水域的护渔力度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些渔民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究其原因还是生计所迫。中国沿海渔场原本渔业资源丰富,但在多年过渡捕捞的情况下,已经到了近乎枯竭的地步,所以渔民的生计转型问题不解决,渔业纠纷就难解决。渔民生计转型的手段是可以多样的,比如发展海产业养殖,鼓励渔民上岸转移就业或创业等等。其中,恢复近海海洋渔业生态,造福子孙后代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要地方政府加强扶持力度,科研工作者强力攻关,是能够闯出一条新路。

三是做好相关法律的修法工作。比如《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有关捕捞作业的实施法则需进一步落实,对渔民私下炒作捕鱼证的行为还要进一步规范。如何淘汰弱后产能,以及落实好海岸工程建设、溢油应急计划、污染责任认定、处理、珍惜物种保护等法规,都需要加强修法来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渔业资源匮乏的问题。

四是建设好服务型政府。这是过去学者在研究中韩渔业纠纷应对策略时忽视的问题。解决渔业纠纷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在立法和执法的层面打转是不够的。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最终找到一个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同样是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地方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她既要做好各部门联系、合作的牵头工作,又要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把服务渔民的手段科学化、专业化。无论海洋生态渔业的恢复,还是渔民生计转型,包括近海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型等,都离不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否则会导致整个水产业的动荡。在韩国海警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的背景下,中国渔民已经减少了去往靠近韩方的传统渔场的次数。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事关维稳大局,地方政府必须未雨绸缪,把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好,才能防患于未然。虽然我们还处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摸索阶段,但解决好渔业纠纷问题是能反过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第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韩渔业纠纷升级反映了两国关系的趋冷,趋冷的背后在于韩国因朝核问题的刺激,选择拥抱美日。于是美国成了关键因素,中韩关系的转好必然要和中美关系的风向相联系。中美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中每迈进一步,都是有利于中韩关系向前发展的。随着反对TPP的特朗普当选总统,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着变数。虽然美国的亚太军力部署不会轻易变盘,但中国和美国新政府之间的交流互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令人期待的。至少特朗普对亚太政策暂时的不确定性,能产生一个新的契机,为中美互利合作提供些许正能量。只要中国练好内功,在技术上能有效应对美日韩反导同盟体系,再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搞好,就不惧东北亚安全格局会走偏。关于RCEP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由东盟而非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中国完全能够以开放的姿态邀请美国加入。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又如何能置身事外。只要在美国求得突破,那么已经是亚投行创始会员国之一的韩国会跟进。东北亚安全格局即便经历短暂变奏,它依然会回归六方会谈的轨道。特朗普早在当选前就表示过自己在当选后可以和金正恩对话,解决朝核问题,这都是积极的信号。

也就是说,中国可以利用中美关系的影响来促进中韩关系的转暖,用中美关系的大球来包容中韩关系的小球。只要措施得当,中国没有必要担心“对等升级”会导致中韩自贸区中途夭折。朝核问题再严重,朝鲜方面至少都是守势战略,是想利用核武来求自保。中国只要做到让韩国觉得自身安全的主要依靠不是甘当美日棋子,而是中韩关系重归蜜月,那么横亘在两国关系之间的坚冰,比如渔权问题,就会融化。很难想象两国在关系趋冷的情况下,还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成果。

小结

萨德入韩,以及《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签署,开始让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出现变奏。韩国不顾中国的安全关切,铁心要把自己捆绑在美日的战车上。中韩关系的趋冷,已经让一些学者提出的建立在双方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渔业纠纷解决方案,诸如“建立违信惩罚机制”“强化双边共同利益”等,短期内很难有可操作性。因此,中国也须应时变化定出自己的应对之策。

中韩渔业纠纷“大部分属于技术性违规”*詹德斌:《海洋权益角力下的中韩渔业纠纷分析》,《东亚论坛》2013年第6期。,两国本身不存在结构性矛盾,照理是可以找到化解之道的。然而韩国海警从加大处罚力度、跨境执法到暴力执法的步步升级,其实是和该国政府长期以来海洋扩权野心一脉相承的。中国需要有清晰的应对渔业纠纷的总体战略与实施步骤,才能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短期内,中国渔民还不会停止奔赴韩国近海捕鱼的脚步,那么渔权纠纷的剧幕便还会上演。

萨德入韩虽然为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蒙上阴影,但也为渔权纠纷的解决带来一些契机。过去中国并不会主动在中韩关系上发难,而是通过让利来争取韩国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如今面对韩国一边从中国获益一边又干损害中国之事的行为,中国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如何精准出拳,又不损伤两国自贸区成立的大局呢?可以考虑以非主要矛盾的渔权问题为抓手,做强势回应,对等升级,甚至终止过了有效期的《中韩渔业协定》,是切实可行的办法。因为“对于中国来说,不论对方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自己的最优选择都是‘对峙’”*胡高福、曾繁强:《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中国与周边国家渔业纠纷解决路径》,《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4期。。它既能告诫韩国“中国利益的底线不容碰触”,也能为中韩海洋划界的谈判增加自己的筹码。因为自2015年开始重启的两国海洋划界谈判已经因为韩国拥抱美日,并采取海上战争式执法,友好气氛不再。中国已无退路可言,只有恩威并进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中国到了出手遏制韩国海洋扩张野心的时候了,这也能为日后解决两国岩礁争端夯实基础。

童舜尧(1974-),男,历史学博士,宁波大红鹰学院社科部讲师(宁波 315175)

猜你喜欢

海警渔民渔业
中国海警局制定出台《海警机构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