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术话语研究价值及学科定位
2016-03-16庞秀成
庞秀成 刘 莉
翻译学术话语研究价值及学科定位
庞秀成 刘 莉
翻译学术话语就是我们谈论翻译的话语,由于这种话语经常是学术性的和技术性的,因此成为学术话语。又因为对它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展开,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方面。翻译学术话语有利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翻译教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尝试描述和论证这一研究方向的基本方面,以便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思考。
翻译学术话语;学科定位;话语分析
引言
“信”“达”“雅”是中国翻译领域最熟悉的学术话语,其次便是“神似”、“形似”、“忠实”等话语。而在当代,起源于西方又传遍世界的核心话语是“对等”及其相关说辞。新的译论话语不断出现,与旧的译论话语比肩而立。对于话语的追问和厘定,我们并不陌生。比如什么是翻译以及围绕翻译本质的表达话语的探讨就是一套需要重新认识和解说的话语。对翻译重新定义的呼声告诉我们,所谓翻译学仍然属于正在成长和建设中的学科。讨论翻译实践话语及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就是翻译学术话语或翻译学科话语。翻译学术话语研究中出现的学科术语和表达、判断等蕴含着翻译思想,翻译学科的学术论争在很多情况下实际是话语论争。翻译学科如果健康发展,就有必要对翻译学术话语进行专门研究。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话语系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表明这个学科在话语体系上不需要完善或已经足够维持其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另外,人们在使用和创立学术话语时缺少一种反思和批判意识,导致话语似是而非、自说自话或者对话障碍。学术话语的重要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就关系到话语与知识生产以及认识真理的关系问题。后结构主义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冲击和影响具有革命性,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真理、知识的看法以及探究真理和知识手段的认识。语言和结构的一致性、语言和现实的对应性受到质疑。不存在稳定的不变的基础或结构,现实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解释现实依靠话语,所有关于现实的意义、理所当然的信条都要放到历史情境中加以思考。在这一背景下,对学术话语本身的研究便是认识知识和真理以及理解话语意义的必要条件。目前,学术话语研究已经在科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展开。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具有代表性。翻译学术话语经过历史的积淀以及从各个现代学科的借鉴已经越来越驳杂厚重,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这个学术话语进行批判、整理和构建研究十分必要。
一、话语及学术话语在语言研究中的定位
话语(discourse)是人们对语言深化认识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它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认识,如心理和认知角度、社会学角度以及意识形态角度等。Lakoff*Lakoff,George,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The Essential Guide for Progressives,White River Junction: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p.xv.说:“框架是形成我们认识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不同的想法需要不同的说法。”在他眼里,人人事事皆依靠构建认知框架和适当构建新的框架。语言帮助我们激活这种框架,新的框架需要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话语。目前通行的认识莫过于这样的判断,即话语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思考方式,就是如何将语言组构起来表达思想和身份的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分野,划定一个论题下种种可能的陈述。既然话语是表达思想的方式,那么通过分析话语就可以了解这个话语组织者看待世界的视角。因此同一个事件可以有相同的语义逻辑语言表达,但是却有不同的话语加以描述。话语嵌入在不同的修辞类型甚至元修辞类型之中,因此已经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作为话语的实例来理解。话语本来是具体的,但是定义话语就是将它抽象出来,同其他抽象的事物一样,话语定义的困难之处在于不容易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定义。任何定义都是一个参考。如Vivien Burr*Burr,Vivien,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32.的定义是:“话语指的是在某种程度共同对事件产生一种特别言说的一套意义、隐喻、陈述、意象、叙述、陈述等等。”这个定义的优势在于让普通的读者即刻有一种可以把握的对象来帮助理解。
话语与言说方式相关,因而现代理论家将其视为功能性的概念或过程的概念。说到底,话语是思维范畴和规则的集合。话语与语言呈现一种互动关系,话语依靠语言呈现,语言的运用就是话语的驱动。这种互动关系或转化关系是适应准确表达新思想新概念的结果。现代主义认为,语言和话语可以脱离权力和意识形态而成为一种常识。这种常识是任何话语共同体实现交流的最根本性的基础。可是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则认为认识真理和表达真理具有多种途径,甚至怀疑获得真理的可能性,因此更加重视个体的多样化的话语经验,并认为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表达。
学术界是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领地,而话语起着通行真理合法化和加强建构的作用。因此,在知识与权力的斗争和协商过程中,话语就成为权力关系借以产生言说主体的中介。如果说话语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思维和言说的基本范畴和规则,那么学术话语也是知识与权力斗争和协商的一套由范畴和规则构成的机制或系统。Foucault*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80.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主体”。“学术话语指一个群体、学科、行业表达惯用概念、理论、观点、技术等的基本范畴和规则,表现为词语、术语、判断、表述、隐喻、类比等基本言词;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借以思考、表达与交流,形成独特的话语范畴、话语模式话和语体系,进而影响和决定学术的行为规范、获得合法地位、提高学术声誉并改变社会现实。每个言词或术语等都不是意义自足体,而是在相互界定中构成话语系统的一部分。学术话语的批评和建构是对这套言词梳理、反思、检讨、再定义以便完善各学科中意义的建构规则、创立和开发新知的方式,开发话语生成资源,维护话语生成机制。“学术话语是指科学活动中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方式。”*Hyland,Ken,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9,p.1.学术话语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的使用,代表学者的存在和立场。以学术话语行事的人,其言语或著述对学术界产生影响。一个学术机构或一个学科门类如果没有特定的学术话语就不能存在下去。学术话语不只是传递思想,它还有帮助说话人形成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树立学术地位的作用。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学术群体也是这样。通常,学术话语通过教科书、教学活动、学术会议、演讲、论文及著述呈现出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三个群体使用学术话语,该领域教学中师生教学话语、该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话语、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话语。这三个领域的学术话语存在交叉和叠印,但在话语方式、话语修辞、话语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研究。有的比较明显,如翻译从业人员的专门话语同翻译学者的差异相对来讲就比翻译教学话语和翻译学者之间的话语差别大一些。
二、学术话语研究在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定位
话语这一概念始于新批评派的文学批评。它于1950年代成为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经过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加工用于对制度、学科和知识分子的研究。话语是理解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对它的分析有不同的视角和路径,产生了不同的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不同于篇章语言学,在于话语分析关注的是个人或话语群体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而不是语篇的结构。作为研究手段的话语分析用于包括翻译研究在内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服务于各个学科的研究目的。话语分析之名起源于Leo Spitze(1928)《风格研究》,但这一术语由Zellig Harris*Harris,Zellig,Methods in Structural Linguistic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在其汇报其三十年代以来建立“转换语法”的系列文章中开始频繁使用的术语。美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经将这一跨学科手段扩展到了很多学科,并与符号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学科并行用于这些人文社会学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分析科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于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关注。话语分析用于各个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关注点更为广阔。在欧洲Michel Foucault为代表的法国理论家开始关注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他认为,话语不是语言的形式方面,而是制度化的知识模式(institutionalized patterns of knowledge)。70年代以后欧洲的社会科学中的话语分析出现了各种路径,但都受到Foucault关于话语与权力关系这一视角的影响,运用他的话语定义和理论概念。至少从2005年起,德国开始了社会科学的话语分析。将Foucault(1969)的话语理论与Peter L.Berger和Thomas Luckmann*Berger,Peter L.&Thomas 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es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London:Penguin Books,1966.的知识理论加以考察后,社会学理论家Reiner Keller*Keller,Reiner,“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pproach to Discourse(SKAD)”.in:Human Studies,34(1),2011,p.43-65.在其文章“知识社会学的话语研究路径”中认为,我们对现实的观念是永久的程序化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将社会学视角的现实构建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话语分析路径。既然语言是一种社会事件,那么就可以透过话语研究权利是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建立起来并得到加强的。由于社会语言学不重视语言使用中的权力关系,因此以Norman Fairclough*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The Universities”.Discourse & Society,vol.4,No.2,1993,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pp.133-168.为代表的学者发展了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一话语分析模式汲取了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福柯以及布尔迪厄等人的理论,关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问题。
Teun A. van Dijk 和 Ruth Wodak 等学者开发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心理模式,认为社会结构与话语结构之间存在社会认知方面的联系。Ernesto Laclau 和 Chantal Mouffe从后结构主义理论关于意义不确定的观点发展的话语理论着重分析话语间的竞争关系,运用的关键词语是话语斗争。相比之下,Norman Fairclough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运用的关键词语是互文性,研究个体文本如何从其他各个文本中吸取成分,证明话语的变化就是通过话语的新组合表达新的思想。话语分析视角有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即都将语言看成是社会交往,因而都关心话语生成于其中的社会情境。此外,批评性话语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注意语篇之间和话语要素之间的联系,思考文本产生的社会潮流。微观视角则侧重句法分析、隐喻以及修辞手段等。
“学术话语研究”始于1960年代的英国。六十年代学术话语引起重视的原因是高等学校入学人数迅速增长,一些国家的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学生的学术背景差异与主流学术话语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学生在文化、社会习惯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构建了自己的身份,便“意味着学生会将不同的身份、理解力和意义生成习惯带入更为多样的学科中去。”*Hyland,Ken,Academic Discourse: 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9:4.这一研究取向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通过学生的学术话语了解学生对学术的掌握程度和学术水平。学术话语正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依靠语言构建的知识有了自觉认识,另一方面是因为话语体现着一种权力,学术话语也是一种权力的表达。特别是当英语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学术话语的主导语言时,各个有影响力的民族语言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这种语言地位不平等意味着什么。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作为主导语言的英语学术话语的规约以及与各自语言的学术话语之间的差异。个体的实用目的是多方面的,如理解学科内容、增进学业知识、获得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等等。
三、 翻译学术话语在翻译学科中的研究层面
翻译学术话语主要目标是通过话语研究翻译思想,同时依据翻译思想设计和制定翻译学术话语。这样一种目标将翻译思想同翻译学术话语相关联。可以说翻译学术话语不直接面对翻译实践,即翻译学术话语与翻译现实是一种间接关系。总之,它的目的是在翻译学术话语及其符号之间的知识构建。
翻译学术话语研究虽然存在,但都是依据即时需要而非专门化地进行,比如翻译的定义方法、类比翻译的方式等的总结和探讨,Koller*Koller,Werner.“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Theory”.in Andrew 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1979,1989,1995)对于“对等”的探究就是对以这一概念中心的种种话语的考察。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翻译学术话语研究应该在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性质和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做出说明并加深研究。具体方面如下:
1.翻译学术话语研究的目的及元话语概念的必要性。翻译学术话语研究理解为一种元话语研究。虽然后结构主义挑战了作为普遍基础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存在,但是从人治角度来看,这个作为基础框架的元语言是存在的。如果说元语言是用来谈论语言的语言,那么元话语(Metadiscourse)就是话语的话语。如果说翻译技术话语和理论话语是谈论翻译的话语,那么翻译学术话语研究就是关于翻译实践和理论活动的元话语。如果理解元话语是哲学或语言哲学中用来指关于讨论的讨论(a discussion about a discussion),那么翻译学术话语的讨论就是讨论翻译的讨论。同技术、科学等领域各自有自己的话语一样,翻译活动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及理论等有自身的话语。有一点需要明确,翻译学术话语不是翻译实践话语,既不是翻译活动在译文中使用的话语,而是谈论翻译活动的话语。前者是翻译风格学等研究的领域。总之,通过中华译论话语的分析、建构和创新研究,理论上可以拓展翻译批评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实践上可以服务翻译实践、教学、学术交流,提高中国翻译学科话语的国际地位。通过翻译学术话语的建构,使其成为有意义、有活力和创造性思考的推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话语世界。
2.翻译学术话语研究的背景分析。翻译学术话语或译论话语的整合性探讨建议于1972年由James Holmes*Holmes,James 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In:James S.Holme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msterdam:Rodopi,1972/1988,pp.67-80.提出,即“Let the meta-discussion begin”(让我们开始探讨元问题吧)。1990年代,如Mona Baker和Basil Hatim等在M.A.K.Haliday系统功能语法背景下展开翻译实践话语而非译学话语分析。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催生了Tejaswini Niranjiana,Sherry Simon,Andre Lefevere等的翻译殖民话语、女性话语、权力话语对文本的改写和操纵研究。这些关注的都是翻译实践话语。但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的翻译元话语批判研究散见于各种研究翻译学术批评中。Tymoczko,Anthomy Pym和Susan Bassnett等意识到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必要,于是反对完全依赖西方翻译理论框架话语的依赖从而对西方赖以建立的译学前提假设提出质疑,但并没有意识到要专门研究译论话语的必要。
直到2007年“欧洲翻译研究学会”伊斯坦布尔会议*Gambier,Yves and Luc van Doorslaer(eds),The Metalanguage of Transl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才首次以翻译元话语(metalanguage)为议题探讨翻译术语、概念标准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以及翻译理论术语定义的科学化等问题,关注国际上大量使用英语学术元话语的后果,赞同保持翻译元语言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别提出全球学术必须关注各地方或非西方话语的表达的知识和传统,打破西方中心论。相比之下,“翻译元话语”在中国译学界还是陌生概念。而对译学话语焦虑、反思和批判则始于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涉及文化身份、翻译话语文化遗产及翻译学科合法性等,但并未将其视为专门的研究领域。2006年《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卷)出版,方便了国际学界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翻译话语。张佩瑶*张佩瑶:《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呼吁建立“翻译话语系统”,并首用“中国翻译话语”这一概念,但使用的术语(如间接/直接式翻译话语、潜藏性/外露型)晦涩,并将翻译作品话语即实践话语与翻译学术话语笼统放在一个框架内,不利于深化研究。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却尚未及回答的问题,但其拟定的理论框架在可行性、方法论上急需探讨。但我们认为可以为翻译学术话语建立专门研究框架,且除Habermas和Foucault等的意识形态视角以外,还应综合文化、伦理、认知、美学、科学、哲学以及社会学等不同视角,特别应发挥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的意义生成和建构方式和相应的话语言说方式。虽然翻译学术话语分析已在一定质量上存在于学术中,但没有从元话语的高度以及学科建设的视野将其概念化和问题化,尚需运用话语批评的方法对中国译论话语系统描述、分析、反思、批评。
3.翻译学术话语研究路径定位。依据研究目的不同,话语研究大体有两种路径,一个我们称之为话语形式-功能路径,另一个我们称之为社会-文化路径。后者应该最符合这个研究领域的总体方向,特别是我们考察知识话语生成的社会学路径的时候更加坚信这一点。具体方法都有调查分析、心理分析、文本分析等。每个路径都吸收了多个学术传统。语言曾经作为封闭系统进行共时态研究,但话语研究不能脱离历史情境和文化因素甚至人的行为,因此话语研究的路径就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有两个研究路径,前一个路径关系话语构建的方式的说明,主要放在语篇、修辞、句法等给说话人或作者带来的效果。不关心或较少关心主体性、权力关系和身份等问题。另一些人明显关心话语所实现的目的性或反映的社会结构关系等方面。话语是将语言组构起来表达思想和身份的方式。因此,虽然后者为主体,但是这两个路径并非界限分明,常常互相交叉,相互补益。目前翻译学术话语,由于在国内尚未形成一个集中的问题化的势头,因此还不能做具体方法上的总结。但目前话语研究的两个总体路径给未来研究指出了方向。
4.翻译学术话语的研究内容。虽然古代的译论话语多半都是经验总结、对佛经等翻译的看法、对译本的要求、对译者的要求、翻译标准的争论等的话语,但是都作为一种道术来谈论。因此可以从最宽泛意义上理解翻译的学术话语。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翻译学术话语分析或批评目的为了建构,建构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新思想生成和学科进步。“话语创新”就是对翻译活动或对译论话语有突破性认识从而改变原有译论话语的使用状况或者变换言辞表达。话语创新研究关注变化因素和机制,有自身历史视角和中外比较视角。
翻译学术话语主要有五个研究内容:来源研究、影响研究、批评研究、构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以翻译学术话语的来源是学术话语的发生学研究,考察学术话语的创新、借鉴、变异等方面。回溯和追踪翻译话语的学科来源便是翻译话语的内容之一。翻译学术话语从发生学上看,有的来源于某个学科或技术,有的来源于某个学派的思想。有的虽无从追索,但大体上可以描述可能的生成轨迹。与来源研究密切的影响研究,是指翻译学术话语被接受、传播和经典化等方面。
其中国际学术话语的地位和影响研究涉及一个国家在国际平台上的学术地位。在学术交流国际化的今天,欧美翻译学术话语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优势地位。在由西方翻译学术话语与非西方翻译学术话语构成的话语图谱中,非西方翻译学术话语有自我压抑的倾向。这可以从学术思潮和学术前沿中看出。这种话语权力的差异对于学术本身造成不利,原因有两点:翻译学术话语的产生与翻译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产生于此的翻译思想未必适用于彼,即不存在普适性的翻译学术话语。虽然我们可以用这些话语交流翻译研究成果,但其负面效果是因为翻译话语的制约,从而压抑了涉及语言个性的翻译研究成果。翻译研究根本上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体现着伦理、价值判断、意识形态以及权力关系等方面,因此研究话语也需要分析和评价,而其评价本身也是多学科性质的。在移用、借贷和类比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意义理解上的误解和冲突。翻译学术话语需要在解释批评中在内涵和意义上加以整合,加深理解,消除迷雾。还需要厘定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和逻辑性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构建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我们尝试将研究内容的具体方面进一步勾画如下:(1)翻译学术话语言说者身份及所代表的身份研究。翻译学术话语表达不同的学术观念、立场和意识形态,不同话语间必然有互文、影响、冲突、融合的倾向。这方面要探讨言说者的翻译实践背景、学术背景、教育背景、哲学观念、思想倾向、信念信仰等于其翻译学术话语存在怎样的相关性。(2)翻译学术话语影响力研究。不同的学术话语其影响力各不相同,这个影响力与话语本身的学术价值不具有正相关关系。这就是翻译学术史的存在价值,否则很多有价值的翻译学术话语就被淹没。名人效应造成的一个倾向就是人们对所引述的名人翻译学术话语感到理所当然,从而丧失了反思批判意识。(3)翻译学术话语的历史研究。当我们一定量的话语按照不同的维度分类整理之后就可以看出翻译学术话语的历史走向。从个体发生到集体认同乃至学派的产生,需要历史的梳理。(4)翻译学术话语的语义研究。虽然翻译学术话语为学者和译者使用,但它们的内涵、前提以及与相关话语的意义关系、意义界限等是否已经清楚还是个问题。因此,需要运用语义辨析方法加以明确,研究话语意义的矛盾、语义的变迁、揭示其混乱和模糊的事实、探讨话语的前提和假设条件,概念的质量与术语标准化之间的关系,等等。(5)翻译教学话语研究。这个方向包括翻译教学或培训使用的学术话语的明晰性、学生或受训者翻译交流话语、学生或受训者翻译反思报告(或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的学术话语。翻译学术话语的中继性和非标准化等研究、翻译学术话语的误用研究、话语使用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反思及批判精神研究、翻译学术话语缺乏一致性和逻辑性研究。
在内容方面,它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在方法论上可以尝试已有的话语分析方法,但翻译话语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话语考察翻译话语中蕴含的思想、规约和逻辑等,即分析中需要用翻译批评的方法而不是普通的话语分析方法加审核,学科的定位是翻译批评的一个领域。
庞秀成(1963-),男,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024);刘莉(1968-),女,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春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