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良性对接的青少年成长研究

2016-03-16李彦晶唐良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接网络青少年

翟 瑞,李彦晶,唐良虎

(西南科技大学 a.法学院;b.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c.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良性对接的青少年成长研究

翟瑞a,李彦晶b,唐良虎c

(西南科技大学 a.法学院;b.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c.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网络时代,当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必要部分,网络在呈现了信息化便利的情况下,一些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网络内容的丰富多样使得自制力及分辨力不够强的青少年深陷其中,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沉溺与依赖甚至使部分青少年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而现实社会是每个生命个体生存的基础环境,只有网络环境而没有现实社会,生存也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其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现实社会;对接

一、 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不良现状

1.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

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沉溺网络环境,网络行为成瘾都是危害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不仅对网络游戏、影视内容较为沉迷,甚至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产了生更加强烈的沉迷,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不利[1]。另外,青少年交际的网络化趋势加强,其交友与交流使用网络软件平台更加普及化,现实社会的交流减少。这些都促使了青少年生活网络化的加强,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认为网络社会环境就是全部生活环境,也逐渐变得与现实社会脱节[2]。

2.将网络环境的虚拟行为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趋势加强

网络环境下,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为了吸引大众,会有一些逾越道德界限的规则设置,旨在使体验者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的规则,做出一些现实社会所无法进行的行为,有一定的减压功能,但也止于网络环境。而另外一类如暴力类游戏,则是融血腥、暴力、残忍于其中,有的甚至还加入色情元素,这些就不仅仅是一种超越道德界限的游戏了[3]。对于上述内容,成年人有的尚且没有抵抗能力,会将网络行为直接转化为生活行为,而作为心智尚未完全稳定的青少年就更是如此。他们会直接模仿网络环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做出相应的行为,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游戏中的砍人、杀人等行为对其有潜在的影响,而他们在生活中有不满或者受到强烈刺激后就会失控去直接模仿这些犯罪行为。有的青少年在做出此类行为的时候会将网络与社会现实混淆,在其潜意识中,他们就是在进行网络行为,殊不知这已经是逾越法律的行为,是对其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4]。

3.利用网络虚拟社会进行不良行为以及犯罪活动

如今,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为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作为对网络操作较为熟悉的青少年,部分青少年利用网络制造与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入公共和私人网站,破坏计算机应用系统,利用网络技术窃取他人信用卡或银行账号;更有甚者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情色交易。他们沉溺其中享受着不劳而获的感觉,也就越来越不愿在现实社会中去努力[5]。

二、青少年网络虚拟环境在现实社会中的映射

1.家庭关系疏离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其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的孤独感、无意义感、不可控制感、压迫拘束感和自我疏离感等消极的情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少年中的“低头族”“手机控”“触屏控”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他们的闲暇时间中,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在家庭中也是如此,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活动中,不愿与家人分享美好时光。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青少年与家人之间传统的面对面社交方式;而同时,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网络社交关系尚未建立,这就直接导致了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这对于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削弱,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6]。

2.同学、朋友友情关系疏离

社交软件的普及,使得青少年可以通过借助移动互联网建立起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与现实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的匿名性、虚拟性、便利性、超时空性和不稳定性。对网络的适当使用有助于消除个体暂时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并且建立便利的人际交流,但如果使用过度则会使个体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从而引起更强烈的疏离感、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发展为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无法适应,不能建立正常的朋友间的社会支持系统[7]。

3.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减弱

长期的网络行为使得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下降,这已是现在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网络活动是其生活的主要部分,购物、交际等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也就致使部分青少年不愿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宅男”“宅女”的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而网络环境中他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因网络的匿名性而随意一些。就使得其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对其独立生活能力也产生了消极影响[8]。

三、 青少年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社会表现对接困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家庭原因及解决对策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在网络时代未来临之前作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网络时代遭受到网络虚拟社会的重大挑战,但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应加强,这样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才是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通过对现代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与家庭紧密性减弱的原因主要由家庭成员的距离感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渠道的不同而造成,距离感使得其交流的困难增大,传统方式的面对面交流无法克服空间问题,而交流方式及渠道不同则使他们之间形成了两个平面,家庭成员部分依靠传统交流,部分使用网络交流,自然不利于其进行沟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加强青少年与家庭支持系统的关键。加强其家庭支持系统,使其与家庭对接是其与社会对接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对部分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利用QQ、微信、微博等软件进行网络交往的方式日益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那些不刷微博、不聊微信、不发状态就难以入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与朋辈之间也已经建立了此类交往系统,他们获得社会认可和归属感的途径也正从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社会[9]。

2.学校应发挥教育者优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及习惯,加强这一环节中学生网络虚拟行为与现实社会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而学校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开展这一研究与工作也是责无旁贷的[10]。

(1)加强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

线上活动即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活动行为,其虚拟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怎样将其线上活动与线下的社会现实活动联系起来就显得较为重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教师信息源,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心理及生活状况,适时地组织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热点问题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等,将线上活动拓展至线下,让其在网络中的行为与现实社会进行一定的对接,从而预防其与社会的脱离。

(2)加强思想教育及价值观的引导,将网络虚拟行为与现实社会责任进行对接

针对网络中的那些不良的信息内容以及由此诱导青少年可能会进行的犯罪活动,学校要加大教育力度,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普及,并且对相关责任有所了解,让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影响与现实社会的及时矫正进行对接,预防青少年犯罪[11]。

网络时代给大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不良影响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刻不容缓。家校共建的教育体系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与社会现实的良性对接才能使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健康成长,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S. Kiesler, J.Siegal. & T.W. McGui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123—134.

[2]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2):134—137.

[3]陈霞,肖之进.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比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5).

[4]聂伟.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7).

[5]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重庆:西南大学,2004.

[6]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7]屈驱.浅议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8]裴芳芳.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9]甘志频.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冲突及协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8).

[10]王青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10).

[11]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树)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53-02

作者简介:翟瑞(1964—),女,陕西周至人,教授,从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李彦晶(1987—),女,河南三门峡人,助教,硕士,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唐良虎(1986—),男,四川简阳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2014年度课题(SCQSN2014B15);2014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14sxb215)

收稿日期:2015-11-03

猜你喜欢

对接网络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