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铁生长篇小说叙事伦理探讨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篇小说史铁生

张  静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史铁生长篇小说叙事伦理探讨

张静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史铁生先生作为中国知名的作家其作品是非常经典的,而其个人经历的曲折同样更加让人感到敬佩。从史铁生先生后期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来看,除了文字和写作风格还是那么古典、诗意之外,其中所描述的相关自由、戏剧性、悲情、希望等叙事伦理从更深的程度上剖析了灵魂,从而也更加发人深省。

关键词:史铁生;长篇小说;叙事伦理

中华传承上下五千年历史,而文学的发展和延续也是由来已久。相信“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说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而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文学的发展,正随着人们自身的社会文化组成而不断变化着。文学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文化的延续发展,当文言不再盛行,白话成为当前主要的交流方式之后,那些所谓的诗、词、曲也就开始慢慢断了传承而成为了一种对古人的纪念和祭奠;随之发展而来的小说,其丰富的情节,更易理解的语言描述等特点也就更好地符合了当前社会中人们所形成的审美观,而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更加不仅仅限于讲述一个故事,或欢喜,或悲伤,而是更为深入地进行人性层次的伦理探究。

一、史铁生及其长篇小说的简单介绍

1.对于史铁生先生的简单介绍

史铁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于1951年出生于北京,在1969年去延安一代“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最终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由此可见史铁生先生的个人经历是非常曲折和坎坷的,但正是这么一个坎坷的人却在文坛上留下了只属于他的绝代风华。

其广为传颂的散文《我与地坛》其中充满哲思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和对生命的启迪,对人生的感悟,无不发人深省。类似于“而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也广泛地为人称道并经久流传。他的个人经历如此坎坷,却依旧能够写出这么唯美的画面,这对每一个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而在其作品中多表达的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启迪往往更能让读者有所感触而引发共鸣。

2.史铁生先生后期创作的长篇小说简单介绍

史铁生先生只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并且都是在偏后期时进行创作的。这三部小说分别是《务虚笔记》《老屋小记》以及《我的丁一之旅》。而这些作品也全都具有着古典、诗意、灵动的写作特征。《务虚笔记》即是通过作者对动物的繁重、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等最终来思考虚无[1];《老屋小记》则是以一间老屋为线索,更多地在追忆逝水年华;《我的丁一之旅》则是一篇罕见的现代爱情小说,但其中的文字表现风格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确实是史铁生先生的大作。

二、史铁生长篇小说中的自由伦理

1.叛徒原罪:自由伦理的独特思考

在史铁生古典、诗意语言风格之下,最终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尖锐而发人深省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自由伦理方面。对于“叛徒”这一词,其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原罪。在史铁生早期的一些作品中这样的思想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而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当中,对于Z叔叔与葵林中女人的那些描写,其实就是在表达关于爱情,关于自由信仰的一些不同选择下的最终结果。而正是通过这些故事的描写来最终表达出史铁生关于自由伦理的认知。

叛徒为何有罪?因为她“贪生怕死”,背叛信仰,而信仰背后是人民的利益所在[2]。因为在人民伦理看来,历史是多数人的历史,是人民的公共意志,指向进步、公正与更为美好自由的社会形态[3]。因而,人民伦理往往以多数人的自由、民主事业的名义抹杀少数个体生命为之遭受的苦难。史铁生通过多元叙事,营构了一个开放的叛徒伦理境遇。作者以爱为旨归,关注个体的命运与深渊,同时表现出了对自由伦理的不同理解。

2.即便重病缠身却从未停止对自由的热爱

史铁生先生的自由伦理的形成,无疑跟其自身的经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插队”的经历,最终好不容易回到了北京却是因为自己双腿的残疾,到最后患上尿毒症,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些都是非常痛苦的经历,同样每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铁生先生的自由。所以他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和理解自由的真正意义。

即便在史铁生先生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这样一篇诗意而灵动的爱情小说,并且以曾经一直回避的“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为主题。人们不禁会有所惊奇,在进行写作题材的选择上面史铁生先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但实际上仔细想来,在整篇小说中构成的“我”“史铁生”“丁一”的缜密结构而形成的哲思世界,不论对作品的题材和描写形式有什么变化,其最终都是作者自身在表达一种对自由的期待,在他的身体已经无力前行时,他期盼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带着灵魂飞扬。

三、史铁生长篇小说中的戏剧伦理

1.个体的戏剧伦理在《务虚笔记》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

在三层楼房之中,分别来了不同的人,通过每一个人的不同动作、行为、思想的表达来最终体现出在这样一个寻找九岁小女孩过程中的残酷性。而最终在遥远的后来,Z就成为具体的真正的Z,画家Z;F成为医生F;L成为诗人L;C,残疾[4]。这最终的结局也刚好符合了他们在整个寻找过程的相应作为。以不同戏剧性的描写和结局表现方式来说明因为偶在的个体之选择各异而产生的差异性,而史铁生的叙述正是基于揭示秘密与梦想的叙述,在一个又一个合理的情节和联系之下,让故事最终发生而极具戏剧伦理。

2.戏剧伦理更多地源自于对人生的描述和探索

实际上很多长篇小说的创作并未对整个故事做出戏剧伦理的限定,之所以史铁生先生在小说的故事环节串联中进入这种伦理的描述和结果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其自身的经历有所关联的。因为其整个人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带有极其浓重的戏剧性,只不过相对而言悲剧色彩更加厚重一点。而作为在生活中就对戏剧性有着切身体会的作者,最终将如此伦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也就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了吧。

四、史铁生长篇小说中的悲情和希望

1.在长篇小说中有很多悲情的元素

在《务虚笔记》《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乃至之前史铁生先生的很多作品中,悲情的元素都并不缺乏。包括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中很多给人们带来具有鼓励并且发人深省的话语也依然少不了“黄昏”这样的悲情元素。甚至在《老屋小记》这种类似于抒情类小说的描写中也不乏对流年的追思和怅然。

2.每一份悲情都饱含希望

可实际上对于每一份悲情,更多的则是包含希望啊,哪怕是黄昏,也是美和怅惘的,因为它首先,是美的啊。对于在《务虚笔记》中的情节描写都是为了表明对“虚无”这种东西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人生的启示;而在《老屋小记》中即便是在追忆逝水流年,但最终所表现的情感却依旧是单纯而简约的;最后从《我的丁一之旅》的爱情题材来看,这部作品被创作出来,就已经包含着希望了。

史铁生先生在经历过了如此多的人生坎坷,相信也一定会有悲伤、失落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时候,但最终依旧能够坚持写作就已经说明了在他的心目中一定是乐观更多。“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即便是在病魔缠身的“职业”下也要坚持在业余写作,即使在调侃的话语中也一样可以感受到史铁生先生那种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而这样的一个作者,不论在进行任何题材的作品创作时,都会产生充满希望的伦理,因为已经以自身的生命为例来证明了希望。

五、结语

史铁生先生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坎坷和曲折的,就好像他自己所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不论是“插队”,到双腿残疾还是最后的尿毒症,毫无疑问史铁生先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所经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不论生活赋予了他什么,其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文字的美感,以及自身经历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鼓励和劝慰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而直到其晚期的这些长篇小说作品中我们也依旧能很好地感受到在字里行间中的各种美感以及特有的伦理和精神。

参考文献:

[1]谢有顺,李德南.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伦理的基本类型及其历史演变[J].文艺争鸣,2014,(4):61—77.

[2]李建军.论史铁生的文学心魂与精神持念[J].小说评论,2012,(2):16—30.

[3]张细珍.基于“过程美学”的不及物写作
——史铁生小说论[J].文艺争鸣,2014,(12):46—52.

[4]吴雪丽.再解读:“文化寻根”小说的叙事伦理及其文学史意义[J].当代文坛,2013,(3):54—58.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08-02

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长篇小说史铁生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关于史铁生
去找史铁生
高段长篇小说阅读图式指导初探
2016年原创长篇小说的出版与营销
叙述者的魔术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史铁生作品的“形而上”特征及其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
激活汉语言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