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2016-08-01罗盼盼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余华

摘 要:我们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会发现,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作品,还是20世纪90年代转向民间的作品,余华都对父亲形象极为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以期更好地理解余华作品。

关键词:余华;长篇小说;父亲形象

作者简介:罗盼盼(1991.6-),女,汉族,甘肃甘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著名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天》中,父亲都是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重要人物。王安忆曾说:“我觉得余华看上去就是一个爸爸的儿子。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写作,父和子的关系都是他的一对主要关系。他仿佛总是一个离家的找不到父亲的孩子,仿佛总在找,始终存在一个认同的焦虑。”[1]因此,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余华作品。

一、先锋创作时期

余华在80年代刚步入文坛之时,塑造了一系列丑陋、无耻、龌龊、懦弱的父亲形象。通过对父亲的丑化,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形象,揭露了人性深处的恶之花。

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用调侃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自私、丑陋、无赖的父亲形象,对父亲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戏谑,瓦解了父亲的尊严。父亲孙广才的丑陋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对待父亲孙有元的态度。他对孙有元谩骂、训斥,甚至有时不给饭吃。在孙有元弥留之际,他期盼着孙有元早点死亡。第二,对待三个儿子的态度。他以荒谬的理由打“我”,而且讨厌“我”,将“我”赶出家门。当小儿子因为救人而溺水身亡时,他抱着成为英雄的父亲的私欲,希望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当愿望破灭时,他又去向被救者的父母敲诈勒索。他对大儿子的妻子动手动脚,最终导致了儿子婚姻的失败。第三,对待妻子的态度。他整日出入寡妇的房子与其通奸,而且将家里的东西往寡妇处搬运,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

二、民间创作时期

在颠覆父亲形象之后,余华感受到无父不但不能改变现存世界的状态,而且会使人陷入迷惘。因此,在90年代,余华开始了对伟大父亲的温情召唤,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坚忍、慈爱、可亲的父亲形象,让父亲形象回归传统。

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了对伟大父亲的深情召唤。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塑造了一位忍受苦难、与命运博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父亲——福贵。早期的福贵是一位迷恋赌博、浪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在输完家产、父亲去世之后,他开始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担负起了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在悲惨的一生之中,面对了所有亲人的相继离去,以一种悲壮的力量显示了平凡人性的伟大。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女、妻子的爱让人感到,与命运博弈的坚忍品质让人震撼。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塑造了一位风趣幽默、与苦难相抗争、坚韧顽强的父亲——许三观。他卖血养家,一生中卖血十二次,有九次是为了父亲这一身份。他用自己的鲜血支撑起了家庭,就是源于他人性中最为淳朴的父爱。他代表了顾家舐犊、有责有爱的英雄父亲形象。正如王安忆所说:“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么样,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的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些出格了。像他这样一个世俗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2]

在《兄弟》中,余华对父亲的粉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用细腻的笔调,倾情塑造了一位开朗乐观、有情有爱、坚强不屈的近乎完美的父亲——宋凡平。他真诚地对待妻子、一视同仁地对待儿子,无私地为家庭付出。他用一些善意的谎言让孩子的心灵免受伤害,让人不由地想起影片《美丽人生》中那个为孩子编织美丽谎言的伟大父亲。他的身上几乎没有缺点,是余华塑造的理想父亲。在《北京青年周刊》的采访中,余华这样解释宋凡平:“宋凡平这样的父亲,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典型父亲,他们没有办法在外面实现个人价值,便把所有美好的人性都在家庭中释放出来了。”[3]

在新作《第七天》中,余华塑造了一位无私奉献、不求一丝回报、慈爱可亲的父亲——杨金彪。他为了抚养杨飞,放弃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与杨飞相依为命。当杨飞的亲生父母来找他时,他让他们带走了杨飞。在去世之后,为了见一面杨飞,他在殡仪馆工作。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关怀与爱。

三、结语

在创作中,余华似乎有很深的父亲情结,父亲形象的塑造贯穿了他创作的全过程。从早期对父亲的丑化到后来对父亲的召唤,余华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走了一条从颠覆到回归的道路。

在父亲形象不断变迁的后面,隐藏着余华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和写作的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与体悟,他对理想中的父亲的温情召唤体现了他对美好人性的深情向往,他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塑造在此显示出了独特的意义。

注释:

[1]余华:《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2]王安忆:《王安忆评<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3]孙小宁、韩樱:《余华:十年等待》,《北京青年周刊》,2005 年版。

参考文献:

[1]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2]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4]余华:《兄弟》,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5]余华:《第七天》,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6]郭丽:《寻找精神之父——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作家》,2008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温暖的假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的“优点笔记”
那件棉大衣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读与写(节选)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