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语中草药名称的命名理据

2016-03-16丁艳

文教资料 2016年18期
关键词:理据中草药命名

丁艳

(内蒙古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试论汉语中草药名称的命名理据

丁艳

(内蒙古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汉语中有大量中草药名称词。中草药来源于植物,本文从植物的生物特征、植物的药用功能等不同维度入手,将汉语中草药名称词的命名理据分为特征理据、功能理据、文化理据和借音理据四类,并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汉语中草药命名理据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材来源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植物。中草药的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名目繁杂。汉语中的中草药名称词一般以复合词为主,除部分音译外来词外,以单纯词形式出现的中草药名称词数量不是很多。词语作为声音和意义的集合体,其语义内容与语音形式之间存在的关联,是由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集体约定俗成的。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这种关联正是词语的得名之由,即构词的理据。中草药名称大部分是有理据可言的,元代朱震亨指出:“本草药之命名,多有意义,或以色,或以形,或以气,或以质,或以味,或以能,或以时是也(《本草衍义补遗》)。”①

植物是中草药的本源,人们对植物的命名最初基于直觉体验。谭宏姣通过对单个植物词的命名考释,发现植物的感知是在视觉、听觉和味觉等直觉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对植物进行命名时,人们多从植物的形体、纹色、气味等生物特征入手②。我国古代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远古先民在食用利用植物的同时,发现了某些植物的药用价值,而在具体探究植物药用价值的过程中,又对植物进行了深层次的考察,使植物的认知进一步深化。对于药用植物,人们为其命名时更会关注它的性能和功效,名称也会体现植物的药用价值。另外,汉语中有些中草药名称的理据需要从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入手,通过文化视角的途径考究,构成这类语词的理据就属于文化理据。这样,我们从植物的生物特征、植物的药用功能等不同维度,将汉语中草药名称的命名理据分为特征理据、功能理据、文化理据和借音理据四大类。

一、特征理据

特征理据是指从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入手,可以直接感知的植物特点并由此发生的命名依据。中草药源于植物,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即中草药的本质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滋味等。此外,植物的生长季节、空间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作为药材的植物的药效,因此,在采摘利用的过程中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都是中草药命名时的主要参考依据和动因。

1.形态特征

包括中草药原植物的形状和形态。人们感知植物时,最主要的是从视觉角度直接感知植物的外在特点,并依据其大小、高矮、厚薄、长短及方圆曲直等外部形态特征为其命名。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种子。李时珍《本草纲目》曰:“状似马之连钱,故名马钱。”“马之连钱”是指马身上如同连钱状的毛纹。《南史·梁纪·简文帝》:“项毛左旋,连钱入背。”③马钱子的种子呈扁圆形,表面密被有光泽的银色细小茸毛;茸毛自中央向四周匍匐生长并呈辐射状排列,与马身上的“连钱”非常相似,故名马钱子。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其茎直立,呈四棱形,茎节部膨大。《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④

2.颜色特征

一些药用植物的名称来源于其原植物或药材所呈现出的特殊颜色。

三白草的叶片常于夏初变为白色,呈花瓣状。《本草拾遗》云:“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则草便秀,故谓之三白。”⑤

大血藤为落叶木质藤本,是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的良药。其茎呈圆柱形,断裂处常有红色液汁渗出。《植物名实图考》云“今江西庐山多有之,土名大活血。……掘出曝之,紫液浸润。浸酒一宿,红艳如血”⑥,故以为名。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其花初开时,花蕊瓣为白色,二三日后,则变为黄色。新旧花瓣参杂,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

3.气味特征

气味通过嗅觉来感知,概括来说可分为香、臭两大类。汉语中有一些中草药就是根据其特殊的气味来命名的。

九里香,花异常芬芳,很遥远的地方即可闻到,又叫“满山香”、“千里香”。

木香本名“蜜香”,香气如蜜,故名。

白鲜又名“白膻”、“白羊鲜”。膻同羶,《广韵·仙韵》“羶,羊臭也”。该种植物根色白,气味如羊羶,故名白鲜、白膻、白羊鲜。

4.滋味特征

滋味特征是从味觉出发对药用植物进行的感知。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在中草药名称中都有所体现,滋味成为药用植物的命名理据之一。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取酸枣核中仁入药,据《本草图经》“似枣而圆小味酸”⑦,故得其名。

甘草,因其根味甘甜而得名。中医认为甘草甘以缓之,能协和百药,缓和药物的烈性。明《本草正》释:“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⑧

盐麸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果实。树状如褚。七八月吐穗,成时如有盐粉,可以酢羹。其味酸、咸,故有此名。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名。该植物为蔓生,茎赤色,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也俱有五色。因其色、味俱五,古人谓其禀“五行之精”而生,认为其具有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的特殊功效。

5.时地特征

时地特征,是指以中草药生长的时间和产地或特定的生长地理环境来为其命名。俗语云:“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中草药生长产地或采摘的时节不同,药物的疗效不同。因此,人们在利用中草药的过程中,植物生长的时地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并在命名中加以体现。“夏枯草”具有清火明目、消肿散结的功效,其植株入夏即渐趋枯萎,故名。“半夏”可用于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一般为五月生成。五月为夏之半,“半夏”由此得名。“冬瓜”因其冬熟而名,《本草纲目》引贾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种之。若十月种者,结瓜肥好,乃胜春种。则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⑨

药用植物中有许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产地不同,植物的药效可能就有差异。四川素有“中医之乡”和“中药之库”的美称,以四川产地冠名的中草药数量有很多,如川乌、川芎、川木通、川贝母、川牛膝、蜀羊泉、蜀葵、巴戟天等。“甘松”原产于川西松州,即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该地区至今仍是甘松的主产地之一。“高良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党参”因原出山西上党而根形似参而得名。此外,由于一些药用植物有特定的生长环境,因此,人们在为其命名时,也会在植物前冠以山、水、泽、海等表地理环境的名称,以示其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山奈、水苦荬、泽兰、海藻、车前草、沙棘、石耳、田基草等。还有一些中草药来自国外或我国古代疆域尚未开发的地域,人们为其命名时会在名称前冠以“胡”、“番”、“海”、“西”、“洋”等前缀,以示其出产地域的不同,如:胡椒、胡黄连、番泻叶、番红花、海棠、海松子、西洋参、洋金花等。

二、功能理据

功能理据是指从植物的药物学特征入手,以性能和功效作为药用植物的命名理依。同时,由于植物的药用部位不同,其功用或疗效也会有差异,因此,某些植物药用部位的不同疗效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将入药部位也作为中草药命名的依据之一。

1.性能理据

王不留行,是肝经血分之药。其性走而不守,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之功。我国古时民间就曾流传“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的俗语。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⑩

紫苏,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良药。“紫”谓其茎叶色紫,“苏”在《本草纲目》中的释义为“苏从稣,音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⑪。植物的药用性能是“紫苏”得名的一个重要依据。

雷公藤,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和杀虫解毒之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麻风病、疥疮等疾病。雷公藤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暴烈”⑫。雷公,本为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以此命名,是为示其毒性之大,具有警示作用。它的异名断肠草、山砒霜都是因其毒性剧烈的特性而得名。

2.功效理据

许多中草药的名称可以反映其功能疗效,功效是药用植物得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功劳叶”为“十大功劳叶”之简称,以其效用广泛而得名。“益母草”因其善治妇科诸病而名。“通经草”活血调经,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腹痛。“防风”可疗风疾;“益智”对脾胃有益,而脾主智,故名。

以功效为命名理据的中草药还有续断、当归、淫羊藿、决明子、泽泻、远志,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

3.药用部位理据

植物的部位不同,性能和功效可能会出现差异,因此,中医用药十分讲究植物的药用部位,因而促成中草药以药用部位对植物进行命名。如以根、根茎入名:山豆根、牛蒡根;以种皮入名:土荆皮、陈皮;以茎枝入名:地柏枝、桂枝;以叶入名:大青叶、艾叶;以花入名:山茶花、旋覆花;以果实、种子入名:无花果、大风子。即使同一种植物,由于入药部位的不同,对其不同部位也会分别命名。我们仅以“莲”族植物词为例。莲(又名荷)在中草药中是一个大家族。“莲”,《本草纲目》曰:“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然而,花实相连并非“莲”这种植物的独有特征,这种解释有附会之嫌。《说文解字·艸部》许灏注笺:“莲之言连,其房如蜂窠相连属也。”⑬此说近是。莲全植株的所有部位几乎都能入药,它的肥大根茎为藕,根茎的节部叫藕节,均可用于止血散瘀。它的叶为荷叶,叶基部为荷蒂,叶柄和花梗为荷梗,都具有消热解暑的功效。它的花托是莲房,用于止血化淤。花蕾为莲花,可活血止血,去湿消风。莲的雄蕊为莲须,质轻、柔软,色黄,形如须髯,可固肾涩精。种子是莲子,可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种子的胚芽是莲子心,清心安神。植物的部位不同,药效各别,因此,古人要对其分别命名。这样,药用部位的不同就成为人们对中草药命名的重要依据。

三、文化理据

一些中草药名称来源于故事、传说或与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相关。它们的原始理据大多已经无从考据,这类词往往先有名称,后来人们附会某种文化理据。这些中草药名称理据的探询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这类理据具有一定的潜隐性。

1.传说理据

刘寄农,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带花全草,具有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的功效。据李延寿《南史·宋武帝纪》载,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农)用此药疗金创,敷之即愈。人们因称此草为刘寄农草。

杜仲之名也源于传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⑭

无患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子的种子。陈藏器引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瑶貝毛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木为棒,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器用,以厌鬼魅,故号曰无患。”⑮

2.民俗理据

民俗理据是人们在无法确知植物名称的命名理据时,根据社会风俗或国人的传统理念依据主观理解而臆想理据,这些理据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百态和价值观念,折射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内涵,因而具有文化的属性。如中草药黄精,古人认为黄精为芝草之精,得坤土之精粹,五行土主黄,故以黄精为名。《本草纲目》云:“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⑯佩兰的得名则与风俗有关。佩兰原名兰草,“兰”本是一种带香味的草,古人认为它的香味能辟不详,因此自古便有佩兰草以辟秽的习俗。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就有“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佩兰之名,也当出此义。

3.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理据

一些中草药的名称与我国的避讳文化相关。“元参”,原名玄参,清代时为避康熙玄烨讳,改为元参。“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原名恒山,为抗疟药。宋朝时,因避真宗赵恒之讳改称为常山。“罗勒”又名“兰香草”,因避十六国赵高祖石勒之名讳而改名“兰香”。

中草药名称也可反映社会文化潮流。“五行草”是植物马齿苋的别名,其植株具有五种不同颜色: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古人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认为木、火、土、金、水为五行,而青、赤、黄、白、黑则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色,因此取五行之义,把它命名为“五行草”。

四、借音理据

中草药中有一些来自外国或从外域引进的,由于语音形式来自外语,因此,我们无法从中得知其在所属地的真实含义。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伸,汉语的语音形式在历史长河中难免发生一些变化,使得一些药用植物的名称出现古今音异,导致用汉字记录的语音形式与在本源地的语音形式出现某些差异,很难找到这些植物的命名理据。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这些中草药的命名理据统一归为“借音理据”。如:阿芙蓉、萆薢、菠薐、茉莉、毗梨勒、诃犁勒,等等。

以上几种是汉语中草药名称命名的主要理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命名理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中草药的命名往往体现出多重理据的叠加,如“紫苏”是颜色特征与性能理据的组合;“旋覆花”以形态特征和部位理据命名;“胡黄连”的“胡”以地名,“黄”以色名,“连”以形名……一个名称中涉及多种理据,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符号的表意功能,为人们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涵义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

注释: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3.

②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

③④⑤⑥⑦⑧⑫⑬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⑨⑩⑪⑭⑮⑯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徐艳琴.药用植物名称由来分析与溯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4):210-213.

[2]余晓慧.中药命名理据探析[J].语文学刊,2011(5):87-88.

[3]鲜小丽.巴蜀方志植物名命名理据[J].内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101-106.

猜你喜欢

理据中草药命名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中草药在缓解夏季猪热应激中的研究应用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