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困与道

2016-08-02杜丽娟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困与道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典籍英译;合作翻译;对外传播

一、引言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翻译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典籍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走出去”的先遣者。杨牧之强调,“中国典籍外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态自身平衡的要求和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需要”[1]。中国典籍外译以及对外传播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还可以加快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译者必须熟谙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民俗等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汉语表达能力。

二、典籍英译现状

我国典籍英译研究在汪榕培先生、王宏印先生、李正栓先生和郭尚兴先生等前辈的积极推动下,呈现出典籍英译研究人员年龄合理化和身份跨国化的趋势。2015年11月13至15日出席无锡江南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的人员除了国内二百六十余名老中青专家学者之外,还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资深中国典籍英译专家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教授参会,为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走向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观中国知网(CNKI)有关典籍英译研究的相关文献,学者们对有关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与出版以及国外读者接受等研究还较欠缺。

1.传播与出版现状

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佛经翻译延绵千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由杨宪益先生编纂,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熊猫丛书》开始了系统地,并有规模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旨在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该套丛书对外出版大约190部作品,但是相关调查指出,只有少量译本在目的语读者当中受到欢迎,大部分译本并没有在目的语读者中间产生共鸣,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并不十分如意[2]。

上世纪90年代末,《大中华文库》在相关翻译出版部门的推动下启动了翻译计划。《大中华文库》挑选了最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作品,至今已经出版英译本100余册。

据报道,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致任继愈先生的亲笔信中,对《大中华文库》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耶鲁大学师生赠送1346册精美图书。2007年《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为该文库整套全球发行作了公关活动,这也是中国出版业向海外输出版权的最新尝试。2014年北京大学首次颁发了“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旨在推动中国传统典籍与当代国学研究著作外译。2014年中国驻克大使邓英向萨格勒布大学校长博拉斯赠与全套中英双语《大中华文库》。这一系列推广活动表示了中国领导人、中国出版社、翻译学者为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对外传播和接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国外读者接受现状

《大中华文库》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彰显了其独特的特色,但令人遗憾的是《大中华文库》中只有一些被国外出版机构购买了版权,其他已经出版了的选题仅仅局限在国内发行[3]。汪榕培先生也指出同样是《红楼梦》的译本,国外的读者多数熟悉的是霍克斯的译本,而较少有人去读杨宪益的译本[4]。

当当网和亚马逊网读者评价人数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评价参数,为了调查国外读者对中国典籍英译本的接受情况,可以在Amazon.com(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随机输入以下典籍英译本,得到以下数据(2015年11月16日数据)。由美国纽约Harper Perennial(哈珀永久出版社)出版,Stephen Mitchell(米切尔)翻译的《道德经》(Tao Te Ching)英译本居美国亚马逊最畅销书之一,读者评价人数达到481人次。在这十本译本中,国外译者占了九个;国外出版社占据了一半,国内出版社占了一半,这一点足以说明国内出版社在国外阅读市场上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五本译本都是国外译者的翻译作品。

表1 部分典籍英译现状

三、影响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实质性的问题

1.互联网数字出版影响

数字出版行业风潮涌动,成为众多巨头企业争夺的焦点。面对互联网数字行业的强势介入,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从事出版工作企业需要改变传统传播的模式。政府务必积极投资、构建中外联合出版发行之模式:即,中外知名出版社要拱手联合,打造国内外联合出版行业,为译者排除出版难之后忧。政府积极运作市场,鼓励中外出版社利用自己的良好的图书销售网络,努力推广翻译作品。

2.译入和译出差异性影响

翻译方向分为译入与译出。译入是指由外语译成母语的过程,而译出则是由母语译成外语的过程。这两种翻译方向存在很大差异性,中国译者翻译典籍英译,对外译介中国典籍属于译出翻译行为。马会娟教授认为,要保证译出翻译的质量,最佳模式应该是“合作翻译”,即非母语译者和母语人士的合作[5]。典籍英译也可采用“合作翻译”,译者可以取“译入”之长,补“译出”之短,但要谨记一点,邀请国外汉学家参与合作翻译,务必维护中国译者的话语权。只要能够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翻译效果。原因如下:一方面,在由外语译成母语(译入)的活动中,虽然本土译者很难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背景,但由于他与读者受同一语言和文化的熏陶,译者能够尽量让译文适应读者的审美情趣、认知需要等。另一方面,在由母语译成外语(译出)的活动中,即便译者在国外生活过多年,能够熟练的运用外语,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译者难以把握文化因素转换的处理,对读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需求也难以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在译出翻译行为中,译者除了考虑译本要忠实于原文之外,还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审美等因素。

3.译者的认识误区影响

翻译被认为,“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6]翻译也被认为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无疑这一翻译过程的解释并没有将翻译作品的传播考虑进去。

典籍英译更应该注重如何使英译本在国外被接受和被传播、应该关注西方国家文学观念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审美等问题。谢天振先生指出很多翻译学家只关心翻译的过程,而对翻译的结果在西方的接受和传播关注极少[3]。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研究者除了考虑译本忠实于原文之外,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审美以及译者的译介方式和翻译策略等,以保证典籍英译本真正的被国外受众所接受。

4.读者、赞助者、机构、市场的影响

佐哈尔的文化构建论认为,文化也是一种商品和工具,也会受制于生产者、消费者、机构、产品、市场和形式库这些因素;翻译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具体运作形式,其核心在于建构或革新目标语的文化系统形式库[7]。译者只有在掌握译入语市场真正需求的基础上才可能将译语文本更好地移植进译入语文化之中,典籍英译对外传播和出版也不例外,需要综合考虑读者、市场、赞助者和机构等因素。佐哈尔文化建构论之下的文学翻译运作模式包括两个系统,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原语系统包括机构(institution)、文学形式库(literary repertoire)、原作者(original author)、读者(original reader)、市场(market)和原作(original works);译语系统包括机构(institution)、翻译文学形式库(translated literary repertoire)、译者(translator)、读者(target reader)、市场(market)和译作(translation works)。佐哈尔认为,两个系统之间的各个要素不仅紧密相连,而且有机地互动着,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务必要统筹全局,综合思考两个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译者在原语系统中是读者,在译语系统中又是作者,因为译者的特殊身份,以译者要素来探讨更具有意义。译者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出版机构、文学形式库和翻译文学形式库、市场、目标语读者等因素对其的约束。可见,只有当译者将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有机地协调起来,尤其要充分调动翻译与赞助者,翻译与出版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精准地定位销售市场以及定位目标语读者群,这样才能保证其翻译的真正对外出版和译介。

四、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对策

翻译在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佐哈尔的文化建构论,仅靠中国译者,译作是无法完成对外出版和对外译介的,中国译者所肩负的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根本无法完成。所以最有效的模式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路线和相对应发展策略,即由政府职能部门引领,将出版机构、目的语市场、目标语读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助力,互为一体化地向外传播文化、推动对外出版事业发展。

1.译者“合作翻译”模式建构

在这一模式中,中国译者必须持有话语权,英语合作译者在译入语的语言层面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出版的第一要务便是翻译,即翻译出适应国外读者阅读喜好的翻译作品。由于译入与译出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翻译行为,所以邀请国外汉学家参加中国典籍翻译会有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因为即便是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的中国译者,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和熟悉外国人的语言、文化、生活、思维等,很难在国外阅读市场上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中国译者必须坚持话语权,否则中国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坦诚合作、相互尊重和取长补短将会使合作过程相得益彰。

2.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建构

只要有汉学家协助了就能解决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问题了吗?当然不是。在做好翻译的基础上,要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范军提议的,在外国Amazon网站上拓展“中国书店”中国图书上线工作,拓宽有效的传播渠道,加强国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阅读兴趣。其次,还可以在全球化的书刊联展活动上开展中国图书外文版的推介项目。再次,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社会,出了对外出版纸质版图书,还可以扩展外文版的电子书在海外的销售,拓展新型出版业,同时也要注重网络渠道传播能力的改进。总之,要构建立体化、鲜明化、国际化的国际销售网络。

3.国外读者群体定位

中国典籍对外译介成功与否,关键问题在于国外的读者接受与否,所以明确读者定位至关重要。国外读者一般可以分为普通读者和学术读者。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应该制定不同的译本形式。针对学术读者群,鼓励学术性强的全译本;而针对普通读者,鼓励简单易懂的简写本。中国典籍英译要想得到西方大众的接受,吸引普通读者群体更为有意义,应该鼓励大众读物简写本逐渐向全译本过渡的译介形式。假设国家出庞大的资金把图书推介到国外英语市场,而作品并不能受到国外大众读者的青睐,这只能说该作品被翻译了而已,并不是真正“走出去”。

译者要始终具有“读者至上”的意识,即始终以目标读者为中心,不仅要制定符合目标语读者的翻译策略,还要掌握国外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因为普通读者群体大多不熟悉中国文化,而且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为了达到目标读者的理解水平,译文的内容和形式更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

4.国外市场调研

不仅译者要始终以目标读者为中心,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也要始终以目标读者为中心,要对国外市场进行全面的调研。其中调研的内容要丰富,而且要全面,一般要涉及中国图书外文版在国外的销售量、国外读者的反馈信息、中国图书外文版的译者分类、出版社、排版与版式等各个方面。出版社要依靠调研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对图书结构、版式、内容进行编辑。译者以国外读者的反馈信息作为指导,使译文更加适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中国出版社在今后对外出版时要尽可能地迎合国外读者对图书版式的需求,积极把这些外文版推向国外市场。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封底附有英国主流媒体如《泰晤士报》等的评介,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价值审美取向,其译介效果非同凡响[8]。所以,对国外阅读市场进行全面的调研在对外出版过程中也起着显著的作用。

五、结语

中国典籍英译对外译介应该当仁不让,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和先遣者。佐哈尔的文化建构论为中国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对外传播的完成不能仅靠译者,还需要市场、出版机构、文学形式库以及翻译文学形式库有机地紧密关联起来。莫言先生说,不同于商品出口,文学走出去是个缓慢的过程[9]。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将是一个既具有长期性,又具有挑战性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当然也不能一蹴而就。综上所述,要拓展中国典籍英译本在国外的阅读市场,要有明确的读者群体定位,要全面调研国外市场,还要扩展国内与国外各大出版社之间的友好合作,以及与西方主流媒体合作等。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中国的对外翻译引起了中国和西方的普遍关注,为文学作品走出去带来了契机和希望,相信中国典籍的独特性将随着对外传播的力度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大众读者所接受,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牧之.国家“软实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大中华文库》编辑出版启示[J].中国编辑,2007(2).

[2]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

[4]汪榕培.典籍英译研究(第五辑)前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英译与传播为中心[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8]张晓红,刘金龙.典籍英译对外出版的读者定位[J].中国出版,2015(14).

[9]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什么样的作品(文学新观察)[EB/OL](2013-02-26)[2016-03-12]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2/26/content_1203774.htm.

收稿日期:2016-05-25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模式构建研究”(2015FXTSK01);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SK2015A722)。

作者简介:杜丽娟,1981年生,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6-0106-04

The Predicament and the Way Out: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DU Li-juan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fromFuyangTeachersCollege,Fuyang,Anhui236041)

Abstract:Chinese classics are the forerunners of the Chinese culture“going global”.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conve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pread the Chinese voice.The autho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put forward the“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model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English“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model proposed by Professor Ma Huijuan.In addition,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ways to spread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international sales network,the expansion of the effective channel to spread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he location of the target reader groups,and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 foreign markets.

Key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th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新媒体时代区域媒体对外传播的创新和转型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新常态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