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乐智慧》基于隐士角度之研究

2016-03-16王文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贤明理想国苏菲

王文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福乐智慧》基于隐士角度之研究

王文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的代表,成功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隐修者觉醒的形象与汉族隐士形象十分接近。通过隐士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维吾尔族就已经和汉族一样,探索出了入世和出世两条精神道路。其苏菲主义隐修的出世道路对于当下人们追求福乐知足的生活,抵御三股势力的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具有思想盾牌的作用。

《福乐智慧》;隐士;理想世界

《福乐智慧》由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拉汗王朝时期写成,时间点上大约相当于北宋年间,与苏轼同时代。它既是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一部双行体的诗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的最杰出代表。作品从入世和出世两个角度对君臣治国及人生价值的广泛而深入讨论,并成功塑造了四个人物——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和隐士觉醒。这四个人物的形象都是类型化的,具有象征性,比如日出象征公正法度,月圆象征快乐幸福,贤明象征智慧价值,觉醒象征来世。其中觉醒这个人物很特别,跟其他民族中的宗教隐修士和汉族中的隐士形象很像,具有可比性。下面是笔者据此进行的一些思考:

一、维吾尔族隐士与汉族隐士比较

根据信仰的不同,隐士可分为两种,即自然隐士和宗教隐士。维吾尔族因为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信仰的原因,大都是宗教隐士,追求的是神的怜爱,因此苦修者比较多,而汉族因为没有明晰而独一的宗教信仰,大都是自然隐士,极少宗教苦修者,但是,不管是自然隐士还是宗教隐士,都属于神秘主义的一种隐修,可以进行比较。

(一)隐士传统之比较

汉族具有悠久的隐士传统,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传说中舜帝时期的许由。当时舜帝想禅给他,他却拒不接受,洗耳明志。这种志气后来被道家所继承,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就是这类精神追求。老子之后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他不追求功名利禄,拒绝做高官,而宁愿甘于贫寒,摆尾于涂中,为后世的隐士立下了榜样,赢得后人的效仿。庄子之后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过诸葛亮隐修的目的跟庄子不同,而是与周朝开国宰相姜子牙一样,是以退为进,为了钓君王,从而实现从政辅佐明君的追求,算是一种假隐士。自此,中国的隐士道路便分化成两条,一条是庄子式的真隐士道路,后来被宗教信徒吸收,发展为隐居山林和寺庙的模式,至今依然保持着气节;还有一条就是诸葛亮式的假隐士道路,后来演化为退一步追求名利仕途的“终南捷径”,最终被有识之士看穿而失去了信誉。两千年来,这两派都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汉代以后,晋代隐士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前者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广陵散》等;后者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然后是唐代田园诗派的王维和孟浩然,但是他们做隐士的最初动机已经不纯。首先王维是晚年才隐居的,他隐居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在安史之乱时曾经迫不得已做过安禄山的伪官。在舆论压力下,他只好纵情于山水,以诗明志,通过写作为自己辩护,并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和释放。然后是孟浩然,他则始终没能摆脱“终南捷径”的污染,虽然一开始是真的要做隐士,但后来耐不住寂寞,开始以隐谋官,可惜其动机已经被同时代的帝王及旁人看穿,一辈子没能实现愿望,还给后人留下的嘲弄的话柄。宋代隐士最著名的是“梅妻鹤子”的林逋,他隐居于杭州西湖,淡泊名利,而且比陶渊明更进一步,连妻儿都不要。明代隐士最著名的是唐寅,他隐居于苏州桃花庵,卖画为生,同时救济穷苦人。清代隐士最著名的是扬州八怪,他们跟唐寅类似,走的是艺术隐居的道路。

相比之下,维吾尔族隐士传统因为民族形成比汉族晚,其隐士传统也就没有那么久远和复杂,但是因为全民宗教信仰的缘故,也别具特色。维吾尔族隐士没有纯粹的自然隐士,主要是宗教隐士。宗教是一种关乎正义与爱的终极关怀,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底层人士可借此追求与上层人士精神上的平等,甚至是良心和虔诚上的优越性。这便是上层人士与底层人士的相互作用,前者高尚则能引导后者,获得后者的皈依,但是后者皈依以后,前者若是腐败,则会引起后者的不满,从而追求改革,并最终会影响上层人士。伊斯兰教中的苏菲主义就是这样产生的,维吾尔族也不会例外。《福乐智慧》中的觉醒就是这样一种苏菲主义隐士的形象。总的来说,在对内心高洁的追求、对自我尊严的维护、对腐败现实生活的反抗等方面,维汉隐士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

(二)假隐士混杂之比较

隐士因为行为的高洁,被人们发现后,常常会受到推崇和广泛赞誉。随着名声的传播,便会渐渐地受到政府的注意,从而被当做道德的楷模和贤能之人,被挖掘出来参与政治。汉族如此,维吾尔族也是如此。维吾尔族苏菲主义的隐修士随着修为境界的提高,也会慢慢地受到百姓和掌权者的爱戴和崇拜,从而获得宗教权力和行政权力。于是渐渐地便形成了一种误解,以为隐士就是治世之能臣,其实并非每个隐士都像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和纪伯伦《先知》中所描绘那样睿智。隐者不一定就是智者,也不一定是圣徒,更不一定能治国,他们只是精于内心修养之事,却未必精于人事和国事。更何况,因为隐修之道能够带来实际的现实收获,还出现了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混杂其中,也就是所谓的假隐士。假隐士在汉族中表现的代表是“终南捷径”,在维吾尔族中表现的代表是伪宗教人士,其最大的特点是作秀谋利,而内心并不虔诚,最终损坏了隐士的形象。因此对待隐士,必须给以长期的考察,品评其言行,确定其真伪。《福乐智慧》中的觉醒以其实际行为表明了自己是真正的隐士。他不贪仕途,而且明白自己远离人群太久,已经不擅长人际交往,也不适合管理政事,不适合做贤臣。因此虽然他像诸葛亮一样三次被帝王求见,却始终不愿意答应从政。但是他最终挨不过人情,还是与帝王见了面。由此可见,因为现实的原因,有时候隐士的言行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便早就了其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真隐和假隐,有前隐和后隐,有小隐和大隐,历史对此有详细的显示。其中小隐和大隐最值得探讨,在汉族文化中有相关的深刻哲学讨论,即“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这种理论中,陶渊明辞官归隐,属于小隐;郑板桥半官半隐,属于大隐。相应地,《福乐智慧》中的觉醒一心隐修,属于小隐;贤明主张做官为民,属于大隐,他们两人还就此进行了相关辩论。

二、《福乐智慧》与《桃花源记》《理想国》等作品之比较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愿望,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在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中多有反映。隐士的追求也属于对理想世界追求的一种,他们有的借助于宗教,有的借助于政治,有的逃避于自然,有的则希望能劝谕现实社会。西方世界的《理想国》和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就是此类代表作,此外,汉族《桃花源记》也属于此类作品,可以相互进行比较。

(一)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理想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桃花源记》产生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晋,《福乐智慧》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喀拉汗王朝,都有上千年的历史。那时虽然已经有世界性的宗教传播,但是真正的世界文学还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文学影响大都局限于文化的内部,而三部作品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的空间距离又十分遥远,所以相互的影响似乎不可能。但事实证明,它们中确实有的作品影响到了另外的作品,其中《福乐智慧》明显受到了《理想国》影响。这点可以通过史料来验证,因为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曾经对伊斯兰教哲学产生过深刻影响,其中亚里士多德影响最大,而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自然也会有所影响。号称“亚里士多德第二”的法拉比,就曾经受到过柏拉图名著《理想国》的影响,因而有了“美德城邦”的提法。他是突厥语伊斯兰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影响了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厥语作家,其中就包括跟他时代接近的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福乐智慧》是对《理想国》的继承,是突厥民族的《理想国》。相比之下,《桃花源记》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继承,没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没能影响比她晚出现的《福乐智慧》。虽然根据郎樱教授等人的研究,《福乐智慧》中的思想也受到了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但是没证据显示她受过《桃花源记》的影响。

(二)写作目的的异同

三部作品貌似有着不同的写作目的,但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理想国。柏拉图《理想国》是显性追求理想国的作品,直接了当地对理想国进行了设计,并主张以筛选教育的方式来区分人们的社会阶层,让哲学王来做统治者,启发了后世的乌托邦试验甚至社会主义,属于革命派。相比之下,《福乐智慧》是隐性追求的理想主义作品,其写作目的实为了劝谕国王和大臣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神行正道,为百姓谋福利,从而让社会达到理想国的境界,属于改良派。正如它的序言中提到的那样,本书有不同的名字和称号,“秦人称它为《帝王礼范》,马秦人称它为《治国指南》,东方人称它为《君王美饰》,伊朗人称它为《突厥语诸王书》,还有人称它为《喻帝箴言》,突朗人则称它为《福乐智慧》”,这些书名就显示了这本书的劝谕性和对理想世界的愿望。而《桃花源记》的写作目的也具有劝谕性,而且比《福乐智慧》的劝谕方式更隐晦,于现实之外别创境界,暗合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追求,如同《格列佛游记》中的慧马国。

(三)寄希望实现理想方式的异同

三部作品寄希望实现理想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其所立足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最民主和智慧的时期,向往雅利安印度人式的种姓制度,《理想国》是其思想的体现,他希望自己能着手进行理想国的打造,显示出无比的自信。而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更多寄希望于当权者来实现自己内心的理想国,因为他是虔诚的穆斯林,顺从于政教合一的国王,这点在《福乐智慧》的开篇中就可以看出来。其开篇遵循伊斯兰文学的惯例,首先赞颂了独一无二的真主、真主的仆人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四同伴,然后赞颂现任国王,然后才开始正文。正文内容主要是在劝谕当权该怎么做,对当权者寄予了最大的幻想。相比之下,陶渊明更超脱一些,他对当权者不报一点幻想,自己也不愿意当权。他追求淡泊的生活,享受自然的乐趣,向往道家的“无为而治”,希望政治对日常生活的干涉越少越好,《桃花源记》中的桃源就是他的理想世界。

三、《福乐智慧》觉醒形象基于隐士角度之研究

《福乐智慧》中最著名的隐士形象是觉醒,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不追求心外之物。然后是贤明,他具有大隐的性质,但是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还是觉醒。觉醒是其他三个人物的反面,与日出比,一个是世俗的王,一个是信仰的王;与月圆比,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与贤明比,一个大隐,一个小隐。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觉醒不同于日出

觉醒是日出的反面,日出是世俗的君王,觉醒是信仰上的君王。他不是务实主义者,而是务虚主义者。在他心中,只有对真主的信仰最重要,权利、财富和爱情等都不重要,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此生的,短暂而虚无。而真主则能给虔诚的信徒以幸福美满的来世。今生与来世之辩,觉醒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虽然他没有权利,没有财富,也没有妻子,但是他有信仰,有对神的虔诚,在本质上与国王是平等的,因此对君王的召见并不热衷。他明白内心富足,乞丐是君王;内心丑陋,国王是乞丐。觉醒在道德上具有优越感,使得国王必须尊敬他,给以极大的礼遇,才有可能请他出山。在维吾尔族苏菲主义教上,很多苏菲隐士就是通过隐修的功德而成为帝王的宗教导师,对帝王拥有了调教的权利。要知道苏菲主义中,教徒对于宗教导师是要绝对顺从的甚至人身依附的,就像对待真主的使者一般,做导师的仆从。

(二)觉醒不同于月圆

觉醒是月圆的反面,月圆时积极入世的人,月圆时积极出世的人。月圆看中此生的理想实现,在入世的态度上很像诸葛亮,“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听说国王日出是明君,便主动投靠,尽心尽力地协助日出管理王国,同时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相比之下,诸葛亮虽然没有主动投靠,但是在三顾茅庐之后也出山了,之后便积极辅佐刘备争夺天下。而觉醒是追求出世的人,在出世态度上与庄子很像,在于他对于世俗权力没有兴趣,更不屑于当君王的仆从。虽然被国王日出和大臣之子贤明看中屡次邀请,却始终不情愿出山。在《福乐智慧》中,觉醒是月圆的亲戚,与贤明同辈,可以推断说觉醒的隐修选择及坚定,跟对月圆积极入世却不幸染病而亡的人生借鉴是相关的。不过,最终觉醒的结局却跟月圆一样,也是染病而亡。由此可见,人生之无常,无论选择此生还是来世,都要用心经营。

(三)觉醒不同于贤明

觉醒是贤明的反面,贤明后来成为大隐,觉醒则一直都是小隐。贤明和父亲月圆一样,是积极的入世者,他钦佩觉醒,但对其不作为却是不认同的。认为觉醒没有拯救世人的担当,他只考虑自己,对他人不感兴趣,是“自了汉”,属于佛教中所说的“小乘”境界。而他所要做的是两世都要抓。但是,并非因此就说觉醒没有贤明境界高。实际上,觉醒是《福乐智慧》作者花费心血最多的一个人物,他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态度,是反向思考的角度。即如果没有日出那样的国王和月圆、贤明那样的大臣,世界充满了压迫和腐败,一个普通人该怎么办?作者当时便面临着这种情况。他便只能以觉醒为寄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自己精神的修为来与现实作斗争,并以此来劝谕那些腐败的当权者,告诫他们其追求都是虚幻的,在神的眼里一钱不值,要多为人民多好事,多做真主喜悦的事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福乐智慧》中除了包含了丰富的入世智慧,也包含了丰富的出世智慧。觉醒做为其中出世智慧的代表,跟日出、月圆和贤明一样,对当今的世人来说是另一种路,同样可以使人们达到福乐。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福乐智慧》中的隐士形象,对于当下维吾尔族中的三股势力所宣传的宗教极端思想也具有消解的作用。要知道,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绚丽多彩世俗文化的民族,人们在平和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兴高采烈,充满着福乐的智慧,而不是像极端宗教势力所宣扬的那样紧张刻板。研究这点,对于维吾尔族发掘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立心中的思想盾牌也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

[1]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乌丽亚米吉提,刘成群.从法拉比政治图氏到苏菲氏信仰——《福乐智慧》的两世并重及其偏转[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1,01.

[5]莫吾力丹.《福乐智慧》中蕴含的伊斯兰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

[6]李璐言.试论《福乐智慧》中的维吾尔族集体无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刘志霄.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J].西域研究,1994,01:25-29.

[8]热依罕.《福乐智慧》——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J].民族文学研究,1995,02:30-36.

[9]艾扎木·艾拜都拉.论《福乐智慧》人际交往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27-132.

[10]张宏超.《福乐智慧》多元文化结构的成因[J].西域研究,1999,01:111-115.

2016-05-30

王文华(1985-),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喀什大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贤明理想国苏菲
谁的方法好
Electron emission induced by keV protons from tungsten surfac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大理:梦游理想国
开悟
开悟
苏菲的故事
直销理想国
孙叔敖识宝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浅析晋赵姬的“让嫡立贤”形象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