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视角:“资本兑换”与共同体建构——以新疆面向中亚的文化传播交流为例

2016-03-16苗德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建构新疆

苗德成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语言的视角:“资本兑换”与共同体建构
——以新疆面向中亚的文化传播交流为例

苗德成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语言“资本兑换”与文化认同不仅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在民族内部存在。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需要通过语言等社会元素的规范和管理来建构和加强。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相互进行“兑换”,从而实现能动者借助语言的象征力量来控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信念,促使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共同体的产生或消亡。以“一带”核心区新疆面向中亚的中华文化传播为例,从语言的角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语言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探索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文化共同体、摸索语言规划管理的新思路、创建语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的新模式,为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语言战略研究方面的借鉴和支持。

语言视角; 资本兑换; 实践共同体; 想象共同体; 建构

一、引 言

经济、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产生语言的基础,语言是实践活动主体用来完成表述和沟通关于对社会、文化、经济等客观现实的主观认识的工具。经济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语言的发展对经济实践活动会作出反应,同时经济等实践活动的变化也会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对语言的管理有利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关系到语言所在地区的安全。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1]语言建设面临复杂的管理挑战和语言文化推广传播的新机遇。新疆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与8国接壤、跨境民族多、涉及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语言多。以新疆面向中亚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为例,从语言的角度探究经济、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语言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对如何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文化想象共同体、如何规划管理语言问题及如何促进语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出建议,推进国家在新疆地区的语言战略研究,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语言方面的理论建设支持。

二、语言与“资本兑换”

社会各领域的运作与支配等关系,都可类似与经济领域市场交换的一种象征性交换,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完成的,这种遵循市场规则的社会互动形式就是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d的“语言交换的经济”观点。[2]通过语言这一客观关系网络或说是语言构建的社会空间,在社会世界的再生产中,不同形式的“资本”相互进行“兑换”并在“兑换”过程中由各种形式“资本”的分配情况决定其自身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资本”与“兑换”

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d所说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等四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分属不同的范畴,可能存在于同一事物中也可能存在与不同事物间,各种形式的“资本”都通过“兑换”这一形式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实践者借助语言的象征力量来控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3]举例说明,如丝绸之路上商贸活动的商品代表“丝绸”,其自身具有经济价值,通过商贸交易的“兑换”,丝绸销售方可以获得“经济资本”——钱,丝绸购入方获得了可以作为体现某种社会地位的“社会资本”——服饰材料丝绸;同时丝绸本身具有原产地的文化元素即“文化资本”,即丝绸也体现了某些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抑或特征表述都需要通过符号(款式、色彩、商标文字、语言等)来表现,所以丝绸也是一种呈现文化的“符号资本”,丝绸购入方在获得“社会资本”丝绸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丝绸附带的“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影响。

语言在商贸交易活动中不仅是促成“兑换”的重要交流工具,其本身在“资本兑换”中也是“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体现形式。“资本兑换”是以获取经济资本为动力目标的交易实践活动,在该活动中“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共同参与,语言在体现“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特征的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交流的中介作用,促进不同形式的“资本”在经贸“兑换”交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规律地运作着。

(二)不对称的“兑换”

“资本兑换”中四种不同形式的资本不是彼此界限分明单独进行“兑换”活动的,而是相容并包混合共同参与商贸“兑换”交易活动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在兑换活动中方向较为明确却又不是单向静止的,而是往返多向交互影响同时进行的,其完成的交易必然不是等量等值的“兑换”。不同于单纯的经济贸易活动,不同形式的“资本”兑换中的不对称性更为错综复杂。这一较为基本的“资本兑换”过程的不对称关系。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1965年关于语言与经济关系的观点,语言作为人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具有同其它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4]在“资本兑换”中,语言作为“符号资本”其价值和费用在“兑换”过程中是显见的,其“效用”和“收益”是根据“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形式及社会中胶着的影响力而变化的,是个变量。使用哪种语言进行经济等实践活动,该种语言的发展变化受实践活动影响的程度就深,该种语言的经济价值体现程度就高。经济等实践活动参与者选择何种语言进行最主要“资本兑换”,该种语言就是经济主导语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越高经济实力影响越大,该国语言就越有可能成为经济主导语言。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各个经济时期语言的不同发展趋势,经济主导国和经济主导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越久,其语言在经济等实践活动中的“效用”和“收益”就越大,对经济等实践活动的发展所作的影响也就越持久越稳定。

三、语言与“共同体”

经济、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形成共同实体。根据Jean Lave & Etienne Wenger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共同体既不一定要是共同在场、定义明确、相互认同的团体,也不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性界线;共同体共享其成员对于所参加实践活动系统的理解,该共同体不仅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共同体的建构还通过心理想象构建共同体以完成自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实现。由此,共同体可分为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5]在共同体的建构中,语言的参与必不可少。通过语言构建的“共同体”在经济等实践活动中又通过语言完成“资本兑换”,实现语言“效用”和“收益”的体现。

(一)实践共同体与想象共同体

经济等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者通过共享的话语或意义交流方式进行密切地相互交往,为共同的事业目标而奋斗,这就符合Etienne Wenger1998年提出的实践共同体的三个形成条件,形成实践共同体。[6]实践共同体是完成实践活动目标的人力资源保障。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共同体的协作程度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用”和“收益”。语言在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实践共同体的协作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的参与,实践共同体较难形成,其牢固度及协作水平也都会受到不利影响。语言与实践共同体的联系效应十分显著。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双赢互利的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及跨境民族和跨境语言,使得“一带”核心区新疆与中亚较易形成区域范围更广的“一带”经济发展实践共同体。发挥利用好新疆的语言资源优势,促进新疆-中亚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是实施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的关键因素。

实践共同体参与经济等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可以是直接参与;可以是通过想象与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可以是将自己的体验纳入经济等实践活动的大框架并与之保持一致。[7]任一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包括直接参与者和未直接参与者)都在实践活动之前或实践过程中前设了某种想象认同,以完成自我认同及归属感的实现,这就形成“想象共同体”。想象共同体是实践活动者想象的愿景,是帮助实践活动参与者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社会的及个人的心理动机基础。想象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实践活动参与者(即实践共同体)对发展前景的理解、勾画及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元素,想象共同体可以允许多种语言共同参与,参与的范围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

(二)语言文化传播与共同体

根据Lev S.Vygotsky学派“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语言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语言符号在个人认知和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担负发挥认同转换的中介作用。[8]每个社会个体都身处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多个共同体中,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就是以环境主要区别特征的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是个体参与实践建设和想象构建的结果。个体通过自身的学习、工作等演变和发展影响着共同体的结构,个体的因素也制约着共同体发挥实践作用的程度和效益。

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同时存在,也在各自发展变化,互为促进制约。例如:一家经营新疆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商店管理者、商品营销服务人员和顾客等可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他们都为实现旅游纪念品价值的社会认可和流动而共同做出努力。假设管理者、营销服务人员和顾客都分别说文化所属各不相同的民族语言,但都可以使用汉语进行基本交流。通过汉语的媒介作用,管理者、营销服务人员和顾客就可以构成一个想象共同体。在这个想象共同体中,借助汉语或任一其他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和对共同事业目标的构建,管理者、营销服务人员和顾客都会互相影响,各自发生着变化,促进想象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活动。

实现共同体形成及获得共同体实践活动的良好效益与语言文化传播和交流分不开,特别是与语言的学习分不开。任何文化都可以借助某一种语言的某种形式来表达和理解,如汉语水平不高的外国人学唱京剧、不懂维吾尔语的演员模仿维吾尔语演唱维吾尔木卡姆等。不懂某种语言或某种语言水平不高与是否参与学习某种语言存在本质区别。语言学习是生产属于自我的新的语言符号并使用它进行交流和阐释的过程,语言学习也是在建构实践共同体的过程中建构自我融入想象共同体的过程。在实践共同体中用某一种语言来主导实践活动有利于共同体的建构和获得共同体的高效益。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促进牢固共同体的形成。Anna Sfard(1998)提出的“参与隐喻”指出,学习语言意味着语言学习者有“用这一共同体的语言交流,并依照其规范而活动的能力”。[9]“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勾画了中国主导、沿线的国家共同参与建设的未来美好图景,搭建了一个“一路一带”想象共同体。鉴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因素及汉语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汉语作为主导语言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想象共同体建构,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带”核心区,应利用好新疆语言资源优势,做好区域语言战略规划研究和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为构建“一带一路”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发挥好作用。

四、语言视角下共同体的建构

(一)语言文化传播与共同体错位

同一民族可以拥有不同的语言作为民族通用语(如新疆的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等都可以使用本族语和维吾尔语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等),不同民族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作为民族通用语(如新疆的汉族、回族等使用汉语作为民族通用语)。在民族个体心理上的想象共同体可以形成于同族不同语、同语不同族和同族同语等各种形式的民族共同体,并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具体的实践共同体,并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作用。不论是否拥有同一种语言作为民族通用语,每个民族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化来体现个人社会属性的身份和认同的实现。语言文化的学习在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一国家地区内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的教育学习来实现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则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的传播交流来实现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共同体是期望和想象中能实现个人认同及社会认同的共同体。语言学习的动机范围从直接参与交流的实践共同体扩大到主观期待中的想象共同体时,学习语言的自主能动性就更加突出了。

在新疆现阶段,面对“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语言文化资源丰富的“一带”核心区,在解决好新疆本地区语言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一带”沿线国家地区在发展建设中的语言想象共同体的构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当重视汉语作为战略发展的主导语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语言视角的想象共同体的构建,同时给予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还要对“一带”沿线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化给予重视。

(二)语言资本建构文化认同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构建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形式和符号系统,能够伴随“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参与到 “资本兑换”中,通过“兑换”活动在社会个体的心理上产生影响。语言学习可以使社会个体构建起想象共同体并通过想象共同体与其他社会个体产生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文化认同”的泛影响作用。通过语言的学习达到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有效的途径。Bonny Norton Peirce(1995)认为,语言学习受“语言投资”和“语言动机”[10]两种心理的影响:语言投资体现的是社会学取向,表明学习者和动态的社会的关系;语言动机体现的是个体心理学取向,指学习者个人的稳固个性特征;对目的语的投资是学习者对社会认同的投资,语言构建学习者的社会认同,同时也由学习者的社会认同所构建,这种认同是随着不断变化的。正是由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这种动态关系,我们才有了通过管理语言构建认同的认知基础。

首先,新疆的重抓汉语学习及重视双语学习。张春贤提出,“毫不动摇地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毫不动摇地全面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毫不动摇地提升民族语言教学水平,毫不动摇地倡导和鼓励各族师生互相学语言”。[11]在中国新疆境内通过政府工作指引语言学习方向和目标、责任与义务,加强汉语学习是国策,抓好双语、多语学习是时代发展之需,处理好语言间的关系及做好语言学习的规划,可以实现通过语言的学习来构建新疆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推进新疆的社会建设和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想象共同体及实践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以汉语为主导语言。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12]通过对“一带”沿线国家地区的民族和语言文化的了解,以汉语为主导语言,构建以汉语为中介交流工具的想象共同体,发挥多种语言文化的资源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实践共同体实施发展战略,实现语言资本的“效益”最大化。

五、结 语

语言“资本兑换”与文化认同不仅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在民族内部存在。现在语言已成为国家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13]文化认同需要通过语言等社会元素的规范和管理来建构和加强。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相互进行“兑换”,从而实现能动者借助语言的象征力量来控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信念,促使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共同体的产生、调整或消亡。[14]习近平(2014)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15]要在语言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激活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华文化中关于仁爱、公平、包容、互敬、善治、合作、互利、友谊、和谐等思想,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对现代社会和当今世界的意义。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汉语国际传播模式,加快发展步伐,提高传播水平,增强传播效果,更好地满足世界需求”[16],借助经济发展时机,发挥语言优势,尽早着手语言共同体的构建。

[1][12]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OL].新华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484.shtml,2015.03.28.

[2]苑国华.论布迪厄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J].北方论丛,2009(2): 64-67.

[3][6][7][8][9][14]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81、283、283、288-289、289-290、281.

[4]雷小兰.语言的经济价值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7.

[5] 王文静 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Jean Lave and Etienne Wenger)[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04:45.

[10] Bonny Peirce,Social Identity,Investment,and Language Learning,载TESOL Quarterly29(1),pp.9-31,1995.

[11]新疆日报评论员:着力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四论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路子[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2015.06.08:14:12.

[13][16] 赵世举主编.语言与国家[M].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82、33.

[15]习近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OL].中国新闻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fangou/content-3/detail_2014_03/29/35273637_0.shtml,2014-3-29 22:15

2016-05-15

苗德成,(1982-)男,新疆奎屯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共同体建构新疆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