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理论的应用

2016-03-16任启晖焦若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中学生受众

任启晖 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理论的应用

任启晖 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所建构的现代传播学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受众理论,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与手段的方法,针对不同受众小群体,培养意见领袖,避免沉默螺旋,消除信息茧房危害,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的目标。

受众理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受众理论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通约性

从1978年传播学传入中国至今,中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其中之一。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所建构的传播学,它是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对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活动进行的研究。而从现代传播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着相对稳定的传播内容的特殊传播,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路径、载体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否能够取得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效果。因此,借鉴传播学受众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受众理论相关性的具体表现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与受众理论存在着诸多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传播过程在构成要素上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传播被视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两者最明显的共同点莫过于都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具体到中学生思政教育中,主体即为老师,客体即为学生;而在传播过程中,主体即为传播者,客体即为受众。传播的构成要素还包括传播手段,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必然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借鉴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老师(传播者)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传播手段或传播媒介)将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播内容)教授给学生(受众)。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传播过程在构成要素方面的一一对应成为两者内在相通性的客观条件。不仅如此,这种相通性还促使前者在目标实现,功能完善以及效果评估等模块不断向后者借鉴经验理论。所以,不失时机地开展二者的跨领域交叉研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创新教学方法大有裨益。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受众理论的内在联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察关键在于学生的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的程度,那么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学内容,更有效率地实现师生互动,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教师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立足于社会学和教育学,深入地研究了受众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行为表征及各方面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受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个体差异论和“使用-满足”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受众经典理论。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学实践中区别学生心理类型、选择差异化教学方式、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追踪学生思想状态、收集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实用性。因此,系统学习受众理论,深入剖析该理论对于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科学指导作用,进而将各个分支理论与教学手段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相结合,可以达到学科融合、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受众信息接受过程的相似性

受众理论表明受众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情感的,会从自身文化水平出发,根据需要来选择性地接受传播内容。更重要的是,受众对待传播内容的态度异常复杂,大多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规律性。具体而言,受众在接受传播影响后会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受众理论鉴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活动的复杂性,把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阶段: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相对应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接受过程也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择取、整合、内化并付诸实践等几个基本环节。这种接受过程上的共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受众理论中有关受众接受心理的研究等内容,这样才能更恰当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传授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理论。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受众理论的比较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受众理论在研究对象、目的、过程分析等角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以及前者的中心理论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和启发作用。二者在多个方面的一致性也会对思想政治教学手段的革新、总结、推广的实效性方面产生推动作用。

三、受众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正能量的传播过程,其受众——中学生不仅具备传播学一般受众的接受特点,更具有自己独有的接受心理和行为表征。这些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只是处于感性认识,没有进行理性总结与区分。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实质上是运用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各分支理论,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和思路的改善方法。

(一)引导自我意识萌发——注重个体差异,实现分类教学

中学生随着生理机能的完善,心智也开始日趋成熟,独立思维和思想观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个阶段学生们脑海中既有十多年在家庭和学校形成的习惯,也有青春期开始接触到的但已深深烙印在心里的前卫思想,这两种思绪在学生们心里不断碰撞、摩擦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选择困难”,即新旧两种事物摆在面前不知如何是好。而这时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正统、教化等特点,教学内容涉及到道德、法律、“三观”、前途等,会使他们不知所措,产生压抑、窒息的感觉。这时他们会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谨慎、保守情绪蔓延,可能会影响之后的思想发展和性格变化。在思政教育中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学生,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多样化需求。个体差异论表明受众因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各异,其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差异化的接受心理。而社会分类论继承发展了前者的观点,根据社会学研究成果,可以根据某些因素将学生划归不同的受众小群体,这些群体有着大致相同的接受反应。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案制定和教学进度安排中充分将学生纳入考虑范围,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学生之间的差异亦不容忽视,教师虽然不能对每个学生单独量身定做教学方法,但社会分类论指导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了解所教授的的学生,总结出不同学生的相似之处,对其进行兴趣、家庭环境、学习能力的分类。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依靠这种分类开展差异化教学。具体而言,对待自觉度高、基础好的的学生可以对其划定学习范围,让他们在这个区域内培养自学能力,寻找自己欣然向往的理论品质,老师只需要从旁协助,答疑解惑,使他们独立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在对待学习能力弱又缺乏耐心的学生,就要对其进行兴趣点的培养,根据其爱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向道德品质修炼,并为其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与挑战并存,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应对逆反心理——培养“意见领袖”,加强教学实效性

逆反的心理阶段是每个人青春期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通俗上来讲,逆反是指盲目的、自我的排斥和抵制有悖于正常思维的事物。但这决不意味着错误,我们需要中立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学生身上的这一特质。逆反心理一方面原因是教师传统教育方法与学生开始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之间的分歧,另一方面原因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而在矛盾面前,中学生往往屈服于教师的权威,缺乏与老师主动交流的勇气,也缺少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师虽然有倾听学生的意愿,但教师的威严无形中隔断了交流的途径,造成了学生对待矛盾只能是消极沉默,或是自暴自弃、荒废学业,或是冲突对抗,激化师生矛盾。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压制或者掩盖这种矛盾,更不能任由逆反心理干扰学习生活。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应对处理逆反心理这一独特问题,而学校现阶段教授的内容又恰恰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枯燥理论。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引入二级传播理论的一些做法。

二级传播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传播思路即信息通过媒介影响少数人,然后再由这些少数人通过强大的社交网络传播给大众。两者所强调的群体或个人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推动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具有“意见领袖”作用的学生在班级内的影响,更要通过一些兴趣小组,学习互助组,促进者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向骨干学生和班干部教授内容时保证准确性和学生理解到位,否则从源头上就会产生错误;其次是要确保“意见领袖”能够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并能无误地反馈给教师本身,这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的首要条件;最后还要帮助带头学生树立在学生中的实际影响力,但又不能与普通学生思想脱节、被班级孤立,这也是实现第二级传播的关键所在。

(三)克服从众妥协趋向——避免“沉默螺旋”的负面影响

在自身心智不健全,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学生在做事时没有既定原则和底线,往往依靠直觉判断,冲动莽撞,容易“随风而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的一句话,抑或是一个动作都会对他们造成干扰,更容易受群体意见决定的波及,这时中学生会在生活中呈现出的反复无常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在自己没有百分百确定的想法时,其他人达成的一致想法会给单个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这个年龄更多地需要找到群体归属认同感,认为认同集体意志、服从集体安排就是融入群体的标志。因此“另类”的学生会放弃自己的追求,“摇摆不定”的学生也会确定自己的“主见”。这样一种心理特征其实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班级只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或者有某些“正义感、使命感”强的学生带动,所有学生就会被这种环境所浸染,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有鉴于社会关系对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当然也要设法规避其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群体意见对个人的打压限制,优势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对弱势少数派的意见加以排斥。在这种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肆宣扬”的螺旋式扩展的过程中,“沉默的螺旋”便产生了。[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真理性、权威性和正统性尤其容易形成优势传播,从而使学生们的自我创新被抑制。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信仰,而不是统一复制课本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原始的想象力,形成班级“头脑风暴”,将各种对学习有益的建议兼容并包,并对沉默寡言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四)改善学生被动学习——消除“信息茧房”危害,变被动为主动

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信息茧房”的危害尤其需要我们加以防范。“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3]一般情况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能很难干涉到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取的,但这绝不等于坐视不管。这种“茧房”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无法正常和同学们交流,只能求助于网络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久而久之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束缚住。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察觉,并进行有效干预,尤其是那些受“沉默的螺旋”影响的内向学生。具体措施有:定期的学习交流,组织骨干学生帮助弱势学生融入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新的爱好等。将哪些身处边缘的学生拉回现实世界,这也是教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

总之,把受众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去,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和激起受众接受教育的原因,找到受众接受信息后释放能量、采取行动的模式和过程,指导教育主体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教育内容安排在能唤起受众接受欲望的范围之内,从而既满足受众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大受众接受的可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2]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

[3]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09.

2016-05-10

任启晖(1991-)女,山西阳泉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传播研究;焦若薇(1968-)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亚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学中学生受众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