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2016-03-16官敏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官敏华

(武夷学院人事处,福建武夷山354300)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官敏华

(武夷学院人事处,福建武夷山354300)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定位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认定标准不明确、机制体制不健全、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完善机制建设、营造成长环境、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培养体系、探索创新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引入激励考核、激发教师动力等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在2015年7号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 7号)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文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并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1]

目前,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渠道。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规划,“双师双能型”教师要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各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认真研学德国等欧美国家先进经验和做法,并选派教师前往实地调研,积极探索与企业互派互聘形式,采取“共享人才资源”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要在众多同类型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凸显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树立自己的标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成为率先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内在发展的选择,是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中脱颖而出的好时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原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发展不协调。[2]随着大学扩招,新进教师比例较高,再加上新招录的教师很多是“从课桌到讲台”应届毕业的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实践经验不多,实践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二)是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

从福建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了解到,福建省当年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3]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会操作、懂理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更大。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比研究型大学总数多,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总量也更大。国家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新技术大学转变,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而应用技术大学中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一批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三)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定位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和大学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高校数量和高校教师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教师“同质化”明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与老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相比,在科研能力和发展平台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如何发挥教师自身特点,在众多同类型的大学教师中脱颖而出,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点和新方向。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积极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拓宽个人发展的“维度”,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驶入职业发展的“蓝海”,脱离高校教师“同质化”怪圈。

二、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不明确

作为一个新提出的名词,目前教育部对“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体系中,“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资格证书);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并带来良好效益;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对这一认定标准,社会各界说法不一,其实对于高校而言,笔者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是能够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方面的导师,同时在实践能力方面又是技师,此为“双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又具备指导和传授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此为“双能”,具备以上两者,才能称之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重点是在自身具备相应技能的同时,能够“传道授业解惑”。

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也难以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侧重点不一样,各专业的具体要求也各有不同,在短时间难以制定合理适用的标准。各具特色,各求其需也许是这个时期“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的一个常态。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机制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牌,制度鼓励什么,教师就朝着鼓励的方向努力发展。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还处于学校发展的探索期,在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会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新事物,其体制机制建设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修订完善,因此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缺乏制度保障,教师转型向“双师双能型”发展存在一些顾虑,在进行转型进修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投入的精力也得不到保障。

目前,“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配套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没确定,相关考核评价和配套激励政策也都没有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前景和重视程度都没有明确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还处于观望状态,导致教师参与“双师双能型”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培养的教师数量不多。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大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教育经费有限,对人才进修培养重视度不够高,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进修成效不明显。“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修炼内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目前多数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还缺乏全面的规划,重视程度也不够,虽然在师资结构不均衡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但一直缺乏有力举措,在投入资金、配套激励机制和人才地位等方面都亟需加强。

在“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制度的瓶颈,高校招聘引进教师时,对学历要求较高,相对而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是本科及以下学历,想从企业直接引进“技术专家”比较难操作,同时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结构要求“学历、职称等要求”,对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种障碍。在经济待遇方面,高校待遇不具有吸引力,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技术能手、熟练工,在企业待遇丰厚,而高校教师发展必须等年限、等职称职数或者论资排辈,对一些社会紧缺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大。另外,社会紧缺急需人才,也正是高校急需人才,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双师双能型”配套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高校人事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面对新事物,要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在“双师双能型”认定标准、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适应新办本科院校和行业认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指明方向。[4]其次要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如在教师准入标准、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从政策层面要求专任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型,将“双师双能型”作为应用型专业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开展专门针对“双师双能型”的职业发展序列,让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有一条独具特色的晋升途径。从多方面营造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长成才的软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教师向“双师双能型”人才发展,才能建立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拓展“双师双能型”人才培养渠道,完善应用型教师培养与支持体系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先行。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开展校内培养。高校的产学研平台,是一个能将现代先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平台,通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够形成一个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能体现出强大的综合优势。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参与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并形成传帮带,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产学研团队,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二是通过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行业一线挂职学习锻炼,对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挂职锻炼予以相对优厚的待遇,鼓励应用型专业教师开展各种类型的“双师双能型”进修,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通过一线挂职锻炼,让专任教师从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操作和研究工作,并让教师自觉追求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三)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派”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校企人员互聘互派,让企业技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学业考核评价等,让学校教师到企业从事一线岗位工作,进行课题调研、技术操作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互相提高,促进校企互聘互派教师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5]

校企“互聘互派”模式,整合校企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企业技师到高校任教,为学校补充了实践性教师不足的缺口,同时可以在高校开展理论学习,为企业人力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便利。“互聘互派”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开展实践锻炼和生产研究,为个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还可将技术改进应用到实践生产中,检验研究成果,实现了高校、企业和互聘互派教师“多赢”,在实际操作中,要克服体质约束、短期经济利益等因素制约,将校企“互聘互派”模式常态化和规模化开展,形成长效机制。

(四)探索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动力

要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要求,制定适应“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要求考核评价体系。从人员选派时就把好关,做好中期考核、成果答辩、后期跟踪等加强过程监督和成果考核,认真听取一线反馈的声音,重视企业的意见,全面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考核管理。将“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管理列入教师教学评价、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考核管理体系中,并对实践教学指导课程开展教学竞赛,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6]。

高校在完善教师保障的基础上,要加大激励因素开发。在教师个人发展、集体归属感、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对教师开展激励。帮助教师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结合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整体设计包括职称发展、岗位晋升途径,帮助教师个体向应用型“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在其转型中予以指导和帮助,让“双师双能型”尽快成长成才。树立优秀个体典型,授予荣誉头衔,并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先进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6-05-16].http://www.moe.edu. cn/src 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 42.htm.

[2]詹秋文,卫胜.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师资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6):79-81.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福建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16-03-18)[2016-05-16].http://www.gov. cn/xinwen/2016-03/18/content_5055124.htm.

[4]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56-58.

[5]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6]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责任编辑:陈虹)

An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and Talented”Teaching Staff in the Newly 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GUAN Minhua
(Personnel Department,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and talented”teaching staff is the inner demand of school development,and a necessary choic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personnel training,and more important is direction for teachers'personal development.There li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at,the mechanism weak staff training and staff introducti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vague criteria to identify teachers innovation in persound management between and joint training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incentive assessment,etc,A ll these measurements are taken to guarantee the project.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ouble-qualified and talented teacher;teacher teams construct on th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and talented”

G647

A

1674-2109(2016)11-0102-04

2016-05-16

官敏华(1983-),男,汉族,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校人事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