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6-03-16孙惠颖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能量高职

孙惠颖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00)

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的路径分析

孙惠颖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00)

新媒体时代,正能量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更是助力大学生思想引导、成长成才的一剂良方。通过阐释高职学生视角下“正能量”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以课堂为阵地,通过议题设置,有效传播正能量;加强心理疏导,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四个方面的对策。

新媒体视野;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

信息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和介质,受到高职学生的热捧和喜爱,并成为学生在网络世界发表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作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探寻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当前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视角下“正能量”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正能量”一词源自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研究,他把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称为“正能量”。[1]从2012年起,“正能量”开始在中国走红并成为流行语新宠,“每天一条正能量”“随手转发正能量”等话题引发网民大量关注和响应。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帖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正能量”也被称为“正面能量”或“正向能量”,在高职校园中,给人以正面激励的正能量通常包括“政治正能量”“公益正能量”“民主正能量”“榜样正能量”四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正能量”: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热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史,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

“公益正能量”:发动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义务献血、爱心捐助、扶贫帮困、义务支教、助老助残、绿色环保、志愿服务等校园公益活动,让爱心在校园内外扩散,让学生在共情体验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

“民主正能量”: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关注社情民意,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积极建言献策,表达各种诉求,提高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增强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榜样正能量”:通过培育、宣传学生身边及社会上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时代楷模。通过榜样的培塑,汇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倡导和弘扬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真善美。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正能量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乐观的心态,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大学生群体所认同的正能量,一方面是激发内在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独善其身”,另一方面是“让别人感受到温暖与博大的爱”“将积极向上的能量传给其他人”的“兼济天下”,体现了青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

二、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作为一种正在引发人类革命性变革的新生事物,新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催生了大量极具挑战性的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20世纪末,新媒体被有意识地用于国家间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并作为全新的政治传播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崛起。[3]其次,多元思想文化对主流价值取向的冲击和侵蚀,削弱了学生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抵制能力,使他们时常遭遇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境。第三,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开放、瞬时、虚拟的特征及其娱乐功能容易引发一些学生过渡使用新媒体,甚至形成对新媒体的依赖,产生虚幻,或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最终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虚拟的“心理孤岛”中,造成社会交往障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4]

为了了解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2015年10月,我们开展了“新媒体使用及影响调查问卷”,笔者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永春校区高职五年专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一到五年级每个年级选取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各一个班,共选取10个班级,样本总数457份,其中,男生19人,女生429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224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224人。本次调查问卷围绕高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状况及对新媒体的认识、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设计了21个问题。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97.1%,基本实现人手一机。电脑的拥有率为35.6%,使用手机上网率达94.9%,这表明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形态。调查表明,88.9%的学生从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新媒体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85.1%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来聊天、发信息,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以上学生网龄至少在4年以上,70.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20.7%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长达6小时以上,成为互联网的重度用户。由此可见,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接触率极高,与普通高中、中职学生、本科学生相比,对新媒体更加依赖,受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影响更大。

新媒体正在上演“人心拉锯战”,年轻的学子是意识形态较量各方的重点争夺对象,面对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发声,敢于亮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加强对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正能量教育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课堂讲坛的主阵地上用正能量的主流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引导青年学子系好理想信念这枚“人生的扣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以课堂为阵地,通过议题设置,有效传播正能量

1.通过设置正向议题,主题引领,培养“政治正能量”

课堂是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神圣殿堂,是大学生正能量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从理论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有效引导;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必须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门课程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向学生阐释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等;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弘扬民族精神,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必须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传递放大党和政府的正面声音和正面形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通过重大典型宣传,挖掘“榜样正能量”,增强感召力

毛泽东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新媒体环境下,只有真实承载的感动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教师课堂上应更多地向学生呈现当前社会上出现和发生的正面人物和正面事件,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例的分析,彰显正能量的内涵,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可以利用新媒体挖掘各种“小人物”的时代价值。如,“寻找最美人物”,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当代雷锋”郭明义等;可以利用新媒体寻找大学生心目中的同辈榜样,如,组织评选“校园十大风云人物”、参与“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等;可以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的视频。通过寻找时代楷模,寻找身边的感动,增强感召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通过挖掘先进典型背后的社会道德价值,弘扬真善美,把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社会发展的主潮流上来。

3.通过对负面新闻作正面引导,增强舆情引导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4G上网的普及,学生把网络、微信、QQ等当成获取信息的首选平台。网络既能传播正面新闻和信息,也能恶炒负面消息或谣言。近十多年来,网络舆情频发,而且大多与群众长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关。比如近期发生的“魏则西事件”“雷洋死亡事件”,经网络曝料和持续发酵,案情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网民盲目跟风揣测,推波助澜,很容易导致舆情升温,造成公众的恐慌和质疑,引发民众的不满和愤怒,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课堂主阵地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抢占舆论和热点先机,深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解读,澄清社会网络谣言,用坦诚态度直面社会问题,回应学生关切,为学生答疑解惑。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扶正驱邪,激浊扬清,我们需要老师通过课堂传播对他人更多的善意,对社会更多的信任,对历史更多的尊重,对未来更多的信心,有效地以正能量、主流声音引导舆论,传递真实的社会正能量。

(二)加强心里疏导,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能量”是一种情绪特质。理查德·怀斯曼在其专著《正能量》一书写道:“我们都会模仿身边人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这一过程是在无意识中自发进行的,只需要一眨眼的工夫。……这一过程使一个人的情绪传染给另一个人,激发相同的能量,并且能够引发内部同理心和凝聚力的产生。”[1]可见,心里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蔡红建认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正能量的着力点。[5]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如: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物价上涨等。社会上出现了急功近利、麻木冷漠、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谩骂政府等不良社会现象。一部分学生面临着物质生活的压力、学业考试压力、专业考证压力和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心气浮躁、玩世不恭、焦虑、抑郁、愤世嫉俗等各种消极心理。因此,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当前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完善健全制度生成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首先必须加强社会调节,政府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体制和机制,善于听取群众的愿望和意见,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和利益需求,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消除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化解群体性怨恨,促进社会成员的心里和谐,优化社会心态。

其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注重个体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不良社会心态需要“泄火”“减压”,高职院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机构,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调适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及班级心理委员,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诊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掌握心态调节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确立奋发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高职学生必备的公民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6]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令人担忧。首先,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很多学生把了解时尚流行趋势、消遣娱乐、放松自己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一部分人到了轻度的成瘾状态。其次,对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管理规定的认知还比较模糊,网络自律意识较为薄弱。第三,对媒介给自身价值观及其他方面带来的深层次影响认识不足,缺乏质疑批评精神,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不够。高职学生即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应对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技术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信息化时代,对新媒体的认知、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通识教育[7],开设网络基础知识,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应用等内容的课程、教材及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网络媒介知识,增进他们对媒介道德规范的及国家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政策法规的了解,培养学生安全上网的能力。

其次,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律意识。高职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用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主动学习并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学会辨别信息,提升运用网络的能力,增强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学会理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做到文明上网、合理上网、安全上网,不做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此外,国家还要加强网络立法,完善对新媒体的监控管理,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空间。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同时,新媒体也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知识的丰富性使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空间更加广阔,增添了大学文化的活力,满足了师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各种亚文化层出不穷,对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时候甚至混淆视听,削弱了校园主流文化的话语权,降低了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弱化了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和凝聚力。

“文化育人”是高校的职责。高职院校是全面育人的能源来源地,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向学子们传递时代的正能量,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建设网络型校园文化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正能量。新媒体是观念和技术的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自主性等新特点,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契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增加投入,提升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比如,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设置一些教育服务功能模块,推送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在学校官网或微博上增设“学生之友”“在线解答”“话题讨论”等模块,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与优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队伍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其对信息和舆论的监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其次,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必须通过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依托重大节日开展常规化、系列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二要结合社会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要结合各专业特点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四要依托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五要创设校园文化艺术走廊,张贴悬挂学生创作的手工制作、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正能量”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更是助力大学生思想引导、成长成才的一剂良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育人自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将“正能量”理念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行动起来,成为“正能量”的创造者和传递者。

[1]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218.

[2]汪大海,何璐.大学生中“正能量”的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4(4):159.

[3]李希光.软实力与中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0.

[4]韩锦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43—44.

[5]蔡红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传播好正能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5):39-40.

[6]翁铁慧.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18.

[7]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责任编辑:冯起国)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Positive Energ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New Media Vision

SUN Hui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Quanzhou,Fujian 362600)

Positive energy is not only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social progress,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growth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ge of new media.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positive energy"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positive energy"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puts forward ideas to use classroom teaching as a base and effectively spread positive energy through the setting topies;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foster healthy and positive social mentality;enhance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network security;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new media vision;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ositive energy education

G410

A

1674-2109(2016)11-0069-05

2016-08-0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重点课题(FJJKCGZ15-004)。

孙惠颖(1964-)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能量高职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能量之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开年就要正能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