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湖南背景下“低碳智能”新城镇建设路径研究

2016-03-16

环球市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湖南绿色智能

曹 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绿色湖南背景下“低碳智能”新城镇建设路径研究

曹 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低碳智能城市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又是落实建设“四个湖南”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把绿色湖南、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产业转移为主线,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科技水平,促进城市智能化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契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绿色文化为主题,营造低碳消费环境;以配套政策为保障,打造低碳发展合力。

低碳智能;绿色湖南;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新城镇化是未来湖南经济建设的新增长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绿色湖南”的主要载体。“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八字方针,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低碳”与“智能”新城镇建设正是符合中央八字方针的发展理念。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资源过度消耗,低碳、智能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资源的过度。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城镇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颁布实施了“四化两型”、“绿色湖南”、“弯道超车”等重要战略决策,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

一、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智能化,这是人类社会对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低碳智能城市建设不仅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省份之一,节能、降耗、减排、智能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初见端倪。

(一)“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走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道路。总体来说,“两型社会”建设以低排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2012年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同期生产总值比例近40%。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优化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增长方式,彻底改变“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集中建设了大型商务、文化、会展设施,提升了岳麓山、昭山等沿江景区品质,使湘江沿岸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色轴心”,推动了长株潭地区以及周边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娄底五个市区、乃至整个湖南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区域之间的共生发展,为湖南探索低碳智能城市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生态资源丰富和绿色发展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流域面积、人口和GDP分别约占全省的40%、60%和76%,在湖南省社会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南共有湿地面积5800多万亩,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维护三湘四水生物多样性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洞庭湖就能养活湖南20%的人口。湖南西北的武陵山脉和南部的南岭山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两条脊梁,保有了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而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则孕育了众多水生生物。山清水秀是自然对湖南的恩赐,也是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绿色银行”。据统计,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13%,森林蓄积量达到4.16亿立方米,湖南林业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此外,绿色发展是湖南实现科学跨越的必由之路。湖南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等绿色发展政策。

(三)节能减排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搭建了支撑平台,节能减排是湖南低碳城市建设的最有效手段。“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均超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并结合省情实现了砷、镉减排30%和25%。2011年,湖南省深化各项减排措施,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厂脱氮、火电企业脱硫提标改造、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均完成削减目标,湘江40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断面占87.5%,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干流镉、砷浓度分别比2007年下降19%、45.2%。全省14市州所在地城市均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长株潭城市群“绿心”面积约545平方公里,包括一批森林公园和水库、9个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株洲、攸县等推行优化村庄环境、打造完美乡村,全面推进城镇、村庄道路、水系、庭院和山地绿化,加强水源保护、河渠治理与企业、矿区、生活污水处理,大力实施乡村改水、改厕、改圈工程,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世界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成功范例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以城市为单元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2009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目标,即哥本哈根要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在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地方政府如果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农村社区居民的起诉。日本对生活垃圾实施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加拿大规定以森林为目的地的旅游部门,必须在其门票收入内提取一定比例补偿费给育林部门。欧盟推行二氧化碳税。美国纽约市与河流上游流域就清洁供水进行交易和补偿。在我国,国务院出台了有关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供了实践指导。杭州、上海、北京、保定、无锡、厦门、青岛、深圳等地都加入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行列,为湖南低碳

智能城市建设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二、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低碳智能城市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面对城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车辆拥挤、资源能源消耗过大,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更为迫切。因而,低碳智能城市建设恰好契合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要大力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产业升级、节能降耗的支撑能力,着重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智能交通、智能通讯、智能建筑等多方面下大力气。

(一)以制定低碳智能规划为龙头,强化湖南低碳智能管理开展低碳智能城市建设首先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立足湖南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细化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将节能减排真正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地位,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低碳产业的发展量。其次,尽快出台低碳智能城市建设的政策扶持,以《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纲要》、《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湖南省低碳城市建设纲要》为依托,加快制定湖南低碳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市州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智能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其三,全面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湖南省城乡环境同治》等专项规划,改善居民住宅和公共空间布局,美化城乡人居环境,着力发挥长沙、株洲等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县城和县级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二)以促进产业转移为主线,加快低碳智能技术创新,围绕低碳产业、智能科技转型升级,湖南要在第一产业发展上抓住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智能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低碳智能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利用,重点发展复合农林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等;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风力发技术、水电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及环保产业、光伏产业、清洁能源、绿色装备制造业等;在第三产业上,发展现代服务业、低碳物流、低碳金融、低碳科技咨询、科技信息、低碳术服务、金融、保险、物流、会展、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湖南,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娱乐等城市产业。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产业,鼓励农村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利用转化,打造新能源产业完整产业链。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种养结合、低碳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建好汨罗、永兴、清水塘等6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成15个具有特色的低碳智能经济工业园区。把生态产业和低碳智能产业作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高耗能行业引入低碳准入制度。加快长沙、株洲、湘潭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湘南地区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等,加快优势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大湘西扶贫开发区要以“两型化”要求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三)以推进绿色发展为契机,美化城市人居环境森林是城市之“肺”,在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中具有吐故纳新功能。湖南低碳智能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的固碳、吸碳、储碳等间接减排作用,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构架,以湘、资、沅、澧水系为脉络努力打造“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长(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迹地更新、水土保护、矿山植被修复等生态工程,不断扩大森林面积。禁止对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植物园以及长株潭“绿心”进行城镇化、工业化开发。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抓好长株潭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扩大林地种植面积,及时抚育和更新天然林和人工林。加强林业管理,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与采伐审批手续,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将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固沙林、道路防护林等改造成风景林,在生态配置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乔灌木。

(四)以弘扬低碳智能文化为主题,营造低碳智能消费环境尽快制定湖南居民低碳智能消费实施标准,实施湖南低碳智能消费品品牌战略,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低碳智能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在低碳智能消费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公款消费行为的跟踪监督。制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对企业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发布产业规划目录,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准入机制、落后产业有序退出机制,扎实抓好差别化电价、阶梯水价以及污染自愿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重要改革试点。新建企业要与政府签订合同,规定每年碳排放量的最大值,已建企业要对碳排放量和减排目标进行量化。建立企业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企业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制度和税收奖惩制度等。积极开展低碳智能家庭、低碳智能社区、低碳智能学校、低碳智能机关、低碳智能园区等各种试点工作,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低碳消费习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政务、商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低排量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推行环保车辆补助金制度,严格限制生产、使用大排量汽车,必要时让大排量汽车车主在经济上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义务引导居民低碳环保出行。通过节能补贴等方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城市建设要预留更多的休闲和出行空间,建造地下停车场或车位、车库,确保居民低碳出行安全。

[1]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李建军:《承接产业转移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3]梁志峰:《2012年湖南两型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梁志峰:《2012年湖南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绿色湖南建设背景下“低碳智能”新城镇化建设研究(2015ZK306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湖南绿色智能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