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德育水平评价的实践探析
2016-03-16李晓红
李 晓 红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日本中小学德育水平评价的实践探析
李 晓 红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日本的道德课被称为“道德的时间”,2015年日本计划全面实施“道德的教科化”,但是之后的道德课仍然不会用具体的分值去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评价学生的道德性以及实现“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在日本的中小学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由于道德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道德性的评价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道德性;评价;“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道德的时间”
日本战前就已经有关于“修身”的道德课评价,当时评价手段主要是“学籍薄”,等同于中国的学生手册,记录各科成绩以及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2001年,“社会科”(相当于后来的道德课)增加了对“爱国心”的考察,国家要求用ABC三种等级对学生的爱国心和对社会关注度进行评价。这一阶段考察的道德水平主要体现在爱国心方面。2014年2月17日,文部科学大臣在中央教育审议会议上就“关于道德的教育课程的改善”议题进行了具体要求:把中小学现行的“道德的时间”定位为“特别的教科道德”(暂称),对现行的道德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始引入评价机制,并据此对中小学的指导要求进行修订。
一、道德评价理解与目标设定的原则
(一)道德性作为道德评价的价值原点
“德性是一种以理智来抑制情欲的习性,或者更简单的说是一种遵照理性行事的习性”[1]。“道德性体现在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各个方面,是一种人格特性,是整个人格的基础,是道德的各种价值在一个人内部的统合”(《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整个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生道德性。幼儿期的教育,是促使其终生人格基础的德性萌芽《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通过“道德的时间”在内的所有学校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本应具有的状态、鼓励追求更好的生活,养成一生必备的德性(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
那么,一个人整体看来形成了哪些道德性?如何去把握其道德水平?从一种客观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把握它的过程就是道德评价的过程。 日本的道德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心情”“道德的判断力”“道德的实践意愿和态度”。道德的心情,是指学生对道德允许和不允许的思想及行为持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道德的判断力,是指要看学生对道德的诸价值如何把握,在需要作出道德判断时如何思考如何判断;道德的实践意愿和态度,是指从道德角度来看是否有更高追求的意愿和行为[2]。
日本的中小学没有正规的道德课,只有每周一次的“道德的时间”,开设“道德的时间”的目的是“对道德价值的自觉和加深对自我生活方式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道德实践力[3]。由于道德课尚未被“教科化”,所以关于道德课一直没有科学的专门的评价机制。即便今后实行了“道德的教科化”,日本文部省规定对道德课仍然特殊对待,不可以像语文、数学科目那样用普通的分数来评价。
道德性不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明确看到的物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才能感知得到。同时,道德性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整体,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各种调查结果是重要的参考但又不能过于依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展开的基础,教师要用积极思维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道德的成长空间,看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的状况。
(二)道德目标的设定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观点,即:“个人自身问题”“与他人的联系”“个人和自然以及崇高事物的联系”“个人与集团和社会的联系”这四大部分。所以对学生道德性的评价,也主要从这四大方面考察。日本的德育在目标设定内容上非常详细。同时,在道德目标的设定上,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设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否则道德评价将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反映孩子的道德水平。如,主题为“向上的集体生活”的一堂道德课,从道德心情、道德判断力、道德的实践意愿和态度等观点来设定不同的德育目标。
二、日本中小学现行德育评价方法
德育水平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仅凭 一周一小时的道德课,很难准确地判断学生的道德变化状况,要想对学生细微的成长进行准确到位的评价,需要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地下功夫。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中小学进行了很多丰富的尝试,普遍且共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4]。
观察法:根据学生上课时的发言、表情、行为等来记录并分析学生的道德实践力、道德价值的自觉水平。针对全体学生同时进行记录难以实现,可以对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学生进行记录,也可以和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做外部观察。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或者主动和孩子谈话、观察孩子言行等来对其表现进行判断打分。记录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面谈法:通过和孩子的面谈,来评价其道德情感水平和思想。基于相互信任关系基础上的面谈或者针对孩子的咨询进行解答,这种一对一的方式是近距离了解孩子情感和判断力的好方法。
问卷调查法:由老师事先做好的问卷调查项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把握学生道德的水平。问卷调查可以在道德课开始的前后进行,对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的把握,是指导好学生道德课的基础,而指导后的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结果,也是对指导水平的检验。问卷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本人,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朋友、同学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目标性,针对想要实现的指导目标设计问题的同时,尽可能设计多一些道德情感纠葛复杂的画面。对复杂道德问题的回答和应对,最能反映出孩子的道德判断力。
自我评价法(反思法):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做一个自我评价卡,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过往表现进行反思。在道德教育中,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参照道德标准对自我的道德程度进行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道德课应该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理解的渠道。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是评价学生整体道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方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反思法的基础是学生本身必须在语言文字上有丰富的表现能力,一部分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将不能很好地展现或者评价自己[5]。
其他方法: 除了以上主要的方法以外,日本的德育副教材《心灵笔记》也是了解学生心灵发展的有效工具。这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有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写感想、日记、作文,大量的表格让学生填写课前课后的心理变化,从而让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擅长挖掘自己想法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提问、两人一组对话、分成不同小组对话等方式去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
记录方法,可以有班主任的记录、来自任课老师或者道德推进教师的记录,或者是来自外部人员的记录(家长、同学、朋友)等多种渠道。在掌握以上评价手段的同时,必须考虑时间和场合,记录阶段应有所不同,可以分为道德课前、中、后的记录。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短期变化较为明显,有的学生长期才能看出来效果,所以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的关注,针对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校内应建立“个别咨询室”,邀请专家或者道德推进教师等道德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来做定期指导;评价要有长期的综合的眼光,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待学生。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身处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的状态和对父母的态度等信息要有详细的把握。用于评价收集的信息资料涉及到学生隐私时,要注意保护不要泄露。
三、为持续提高德育评价水平的探索性努力
(一)“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思想的提出
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评价,是教师关注学生道德(尤其是人性)的成长,为了使其有更好发展付出的努力程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同时让结果检验和作用于教师的指导,即日本中小学广泛提出的“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
对教师来讲,评价是改善指导计划和指导方法的一个重要契机,对指导方法及时评估,考察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目标是否一致,从而检测采取的指导策略是否贴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可以检验自己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学生是为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服务的,实现指导和评价二者的“一体化”,是完善道德课的有效途径。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最适合的指导方法去提高指导效果,是教师最重要工作。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如果没有检测的手段和标准,那么该指导将是盲目且无序的,所以,日本在关于德育的“指导和评价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二)“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思想引领下的教师实践策略
首先建立完善的校内研修体制,努力提高教员整体的评价水平。为了日常教学工作的改善,建立校长领导下的评价研修机制。全体教师不断强化评价方面的知识,包括评价的基本方针、评价体质、评价方法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努力钻研、提高评价水平的重要性,学校也应积极提高校内研修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研究水平。
为了使评价行为不受教师主观左右,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需要设定具体的评价基准和判断基准,共享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机制进行改善。具体做法有:a.设置校内评价改善项目,制定研修计划。b.进行授课研究,加深关于授课分析评价的研修。c.明确关于评价方面教务主任的职责等。
教师要以“积极思维”来观察评价学生,所谓的“积极思维”,是指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可能性,并在工作中提供条件尽可能引导出学生“向善”的可能。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以“消极思维”看待学生,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会扼杀学生身上的优点,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其成长。在“道德的时间”内,教师有责任去鼓励、支持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见解、感受、思想以积极思维去评价;以包容的姿态,创造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合去综合看待学生表现;要认识到评价和指导都是为了守护孩子的成长,要以此为前提进行评价和指导。在开展实际工作时,要不断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进一步加深孩子对道德性的思考,对思考深度不够的学生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在指导方法上,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指导方法在加深学生道德方面的自觉是否有效,为完成本节课目标是否采取了合适的指导方法,要观察学生现在的实际状态是否达到了本应达到的发展水平,精心准备的活动是否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意识参与课题,积极投入学习中去。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是否能够触及孩子的内心,课堂效果如何,是否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跟老师是否达到共鸣等。
四、结语:日本中小学德育评价实践简评与启示
(一)日本中小学德育评价实践的优势和局限性
日本德育课虽然还没有上升到一门学科,但是日本中小学对德育评价的实践工作不仅丰富多样而且详细具体。首先在德育评价目标层次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目标内容的设定上,同一目标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其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面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评价法、互评法等多种形式,记录手段、时间、场合也区分得很详细。再次,评价主体多样。为了避免主观性,除了道德指导教师之外,吸取来自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学生个人、同学等多方面的评价。最后,把指导和评价相结合,用评价结果去检验指导水平,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个评价体系里,学校也不断通过研修、观摩、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每个教师的评价水平。
但是,评价向来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日本在德育方面的评价也有其局限性。虽然关于德育评价大量的实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施起来其繁琐复杂程度也就使得在实践中会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容易受主观意志的影响,人是感情动物,必然会有个人喜好,所以教师对学生也是如此。在关于道德评价的教师研修时,应该着重对此进行探讨。其次,评价工作需要道德指导老师付出巨大的劳动,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这就需要校方在考核时对负责评价的教师给以一定政策上的倾斜。最后,评价的效果与道德指导老师的道德水平也息息相关,教师队伍里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耐心、爱心,很难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给孩子完全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在中国的中小城市,大班编制的班级里,如果完全按照日本式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教师付出的工作量很难估量。
相比较上述的各种德育评价方法,用分值去评价德育水平具有更大的弊端和局限性,这一点已经在日本学界达成共识。但是,也有日本学者认为,用分值作为德育评价标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比如英国在考察学生的社会性方面,就会用试卷考评学生的社会知识以及对社会的参与度(社会实践次数、从事志愿者服务次数等)。因为社会知识和参与度也是学生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二)日本中小学德育评价对我国德育评价的启示
第一,德育评价应更加人性化。传统德育评价体系所建构的评价内容往往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衡量为主,缺乏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衡量[7]。人的发展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人首先成为完善的个体,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的建设者。在制定评价细则时,我们应该更多考虑人性的本质,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不能不顾个人发展阶段强求过高的道德水平,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相互合作社会关怀、同情弱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求得共性与个性的统一[7]。
第二,德育评价的目标应具体化。在目标的设定上尽可能具体化,比如对“热爱集体”这一目标的设定,参考日本评价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笼统的一句口号,而是根据不同年级阶段把热爱集体的不同表现列出来。低年级阶段会“为成为集体一员而骄傲”“想在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到高年级阶段,热爱集体的表现为“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集体”等。只有拓宽评价内容的范围,将设定目标具体可行,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德育评价方式应多元化。道德性是关系到儿童人格整体的事情,它会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以评价只是对当下阶段某些方面的一个概括性认识;道德性的培育,是在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中完成的,评价和指导要有全局和综合性观点;道德性的变化,很多时候是细微的,不会在某件事情中立刻展现,所以道德评价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综合性过程[8]。因此,对学生的道德性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必然会有失偏颇,流于片面。因此我们应该参考日本的评价实践方式,在形式上多元化,内容上重视细则,借鉴更多丰富、可行的评价方法,用长远、全局、综合性眼光来看学生的道德水平,就有可能在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向前迈进一步。
[1]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
[2]文部科学省.道徳教育における評価[M].东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2008: 55.
[3]中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道徳[M].东京:文部省,1999:29,30.
[4]文部科学省.道徳教育の教育について[J].道徳教育専門部会第六回資料,2008(3).
[5]露木佳子.生徒の自己理解に基づく道徳の指導と評価のあり方[M].神奈川県立総合教育センター長期研修員研究報告,2006:52.
[6]田中潤一.道徳教育の指導法と評価に関する一考察[J].佛教大学教育学部学会紀要,2014(13).
[7]赵艺 .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遭遇及解决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8]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A Glimpse on the Practice of Measuring Moral Level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Japan
LI Xiao-ho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called Moral Time in Japan, and textbook education of morality will be put into practice in an all-round way in 2015, while moral level of students will not be measured still by specific score. The ways of evaluating mor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practice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Japan. The evaluation of morality will be constantly improved by trial-and-error, because of the speciality and complexity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rality;evaluation;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oral time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3.036
2015-11-05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015-JSJYLX-015)
G53
A
1000-2359(2016)03-0178-04
李晓红(1977-),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