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范晓对句子及其句式的研究

2016-03-16曾常红

武陵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句式语法理论

曾常红,王 芳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范晓对句子及其句式的研究

曾常红,王芳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范晓的句子及其句式研究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影响深远,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范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的研究始终以唯物辩证法和三维语法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其次是因为他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批判地吸收了功能语法、认知语法以及构式语法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范晓;三维语法;句子;句式;创新

引言

从具体的话语中发现构词成句的固有规律,概括出抽象的句式,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这一直是语法学界的责任与目标。复旦大学范晓先生从事语言学研究将近60年,研究范围涉及语言学理论、普通话和方言语法以及修辞等领域,至今已出版了6部有关句子以及句式问题的著作①,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大多也是句子及其句式的研究②。范晓为句子和句式研究创立了新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009年《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范晓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范晓、陈昌来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此书共26篇论文,其中18篇论文为范晓所著,里面有不少观点是创新的,从中可以看出范晓最近几年对句子及其句式的一些新探索和新思路。本文就以这两部著作为主线,对范晓的句子及其句式研究进行概述性的回顾和评价。

一、范晓的句子及其句式理论

句子是一个语法结构体(属于语法单位),句式是指句子里舍去具体词语和具体思想内容的抽象的语法结构格式[1]序言。“作为三个平面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范晓不仅结合汉语语法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三维语法理论体系,提出了研究语法的方法论原则,而且还运用此理论学说论述了汉语中的词类、短语、句子、句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较细致地从多角度分析和解释了汉语的各种句式和一些语法现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为汉语语法的研究作出了贡献。”[2]范晓对句子及其句式的研究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影响深远。概括地说,范晓的句子观和句式观就是三维语法的句子观和句式观。下面简要介绍范晓的“动核结构”理论、句位系统理论和句式系统理论。

(一)“动核结构”理论

“动核结构”是指以动核为核心构成的语义结构,是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最为重要的语义结构。在开始对句子及其句式的全面研究之前,范晓就对汉语动词有过深入研究。他对汉语动词的特点、内部再分类以及动词的配价等具体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1991年的《动词的“价”分类》中,范晓就提出了“动核结构”③这个术语,指出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一种深层结构,它是构成表层句子的基础。在《汉语句子的生成》中,他论证了“动核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的观点,论述了动核结构与句子生成的密切关系,较详细地阐明了配价组成的动核结构生成句子的原理和规则④。特别是在《论“动核结构”》一文里,范晓不仅集中论述了“动核结构”的基本理论,更是进一步阐释了它在造句和析句中的地位和作用⑤。这是一篇极具专题性、代表性的论述“动核结构”理论的论文。读者从中能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动核结构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它与主谓结构、句干、句模的关系。在动核结构、造句、析句的部分,作者还明确指出析句的具体步骤,向读者展示了析句图解法,将描写和解释巧妙结合。

范晓不仅对“动核结构”有理论的阐释,而且还把此理论运用于分析一些句子或句式,在《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的专著里,他对是字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在语义平面上的分析都是较好的例证。比如《把字句》指出:把字句都是由动核结构组成的,有些把字句由一个动核结构组成,如“学校把他开除了”(学校开除他);有些把字句由两个动核结构组成,如“小王跑累了”(小王跑+小王累);还有些把字句由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组成,如“老李把碗拿出来砸碎了”(老李拿碗+老李砸碗+碗碎)。”又如在《被字句》中,范晓运用“动核结构”理论对被字句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从语义平面分析,如果VP为单个动词,则被字句由一个动核结构组成,比如“他被狗咬了”这个被字句,就是由“狗咬他”这个单动核结构组成的。如果VP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则被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组成,比如“他被汽车撞伤了”这个被字句,就由双动核结构(“汽车撞他”和“他伤”)组成;又如“那个女孩被人贩子拐卖给山区人家作媳妇了”这个被字句,就由3个动核结构(“人贩子拐卖那个女孩”“人贩子把女孩卖给山区人家”“女孩作山区人家媳妇”)组成。而且该文依据动核结构理论把句中的谓语动词分析为句核④。全篇文章紧紧围绕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分析了该类动词的语义配价特征、语义情状特征、与名词的语义关系以及语义色彩和义项分合对动词的制约。这些都是对该理论运用的很好的实践,它们让读者密切关注动词以及动核结构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语义的各个角度去感知动词如何影响句子的生成。

“动核结构分析法”是范晓倡导的“三维语法”里语义平面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而语义平面是“三个维度”的重要组成,所以“动核结构”不仅与另外两个平面相关联,更是在造句和析句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之,“动核结构”理论及其运用于实践是范晓语法研究的重大创新,是值得学界重视和发扬的。

(二)句位系统理论

从汉语句子的具体分析,到结合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句式,范晓进一步拓展了句型、句类系统的研究,并开创性地提出句模系统,最终把三者结合,提出建立句位系统的新观点以及建立句系学的新设想。句位是不含有思想内容的由“(句型+句模)+句类”三者综合而成的抽象的句子。句系则是一种语言共时平面的句位的构成、数量、层级以及句位集合所组成的体系,研究句系的学科就是句系学。句位不是具体的句例,是通过理性思维抽象概括出来的抽象句子。而且,这个句子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综合体。所以,句位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作为句位体系的句系,更是复杂。范晓敢为人先,提出了建构句系学理论。

首先,他分别科学地阐述了3个子系统(句型系统、句模系统、句类系统)的相关理论。只有弄清楚构成综合体的每一部分,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个综合体即句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子系统的研究,范晓详细地分析了每个系统的性质,构建该系统应该注意的原则和具体的分类等,并且都在所属篇章末尾列出了一个详细的表格,让读者一目了然。接着进一步分析句位到底是作为一个怎样的综合体而存在。在交代句位内涵之后,展示了句位的三大基本特征:抽象性、综合性和区别性。在分析句位特征时,他以图示的形式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句位的实体。最后,范晓谈到了句系问题④。

范晓的创新不仅在于他站在句子句式研究者角度来提倡构建句系学,还在于他提出了可供学界参考的具体操作方法来推进句系学的建立。他提出了在构建现代汉语的句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三维”观念、层级观念)和问题(正确对待常式和变式),还暂时拟定了一些符号,并根据自己提出的这些理论进行了实际操作。虽然繁复的句系问题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但是笔者认为范晓提出的句系学,确是一个颇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研究课题,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如果能攻克其中的难点而把句系学建立起来,语法学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句式系统理论

有关句式系统的理论是范晓近期较为集中的研究重点。这是对他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的总体性探究,也是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对“句式”二字的集中审视。

范晓对句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总结我国句式研究的历史,肯定其中的成绩,也指出不足之处,并引出了自己对于句式的定义:句式是句子的语法结构格式,即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界定句式时,他强调句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它既是句子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结构格式,又是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句子结构格式。在阐述了句式的线条性、有序性、层次性、抽象性、匹配性特点以及句式和句型、句模、句类的关系后,还论述了句式的描写和命名问题[3]。

范晓还较深入地研究了句式意义及其相关问题。他把句式意义简称为句式义,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句式义:句干句式表达的句式义、完句句式表达的句式义。以这两个方向为主线,他主张以辨证的态度对待句式义和句式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认清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客观事实[4]。

那么,句式义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范晓认为其是由三个方面因素互动互制来决定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是形成句式义的基底因素;言语的表达需求是形成句式义的调控因素;句内成分及词语配置是形成句式义的载体因素[1]73。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兼顾内因与外因,从其根本到外部环境分析句式义的形成与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5]。既然句式义客观存在,我们该如何分析?范晓还为我们提供了句式义的分析策略。《句式研究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和《关于句式的几点思考》两文⑥强调了句式研究的侧重点:要重视研究句式的句型和句模;要重视研究句式的语用价值;要重视研究句式的分化和变化;要重视研究句式形成或变化的原因。

长期以来范晓在句子及其句式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其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笔者认为,首先是来自于他对唯物辩证法和三维语法观的自信,其次,源自于他的开放的、科学的态度。

二、范晓的句子观和句式观的理论基石

(一)辩证的指导思想和三维语法理论

20世纪80年代,胡裕树、张斌和范晓等先生倡导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即“三维语法”),强调“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既要区分开来又要结合起来。关于三维语法观,胡裕树、范晓⑦、范晓、胡裕树⑧和高顺全⑨以及林玉山⑩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评述,笔者不再赘述。如果说三维语法是范晓长期以来坚持的语法理论,那么,唯物辩证法是他几十年来一直贯彻的指导思想。

1960年,范晓就依据唯物辩证法来论述语言的质变问题,认为除了高名凯所谓的“整个语言的质变”,还有4类语言质变⑪。此后,更是以辩证法指导其语法研究。如在《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里提出形式和意义、静态和动态、生成和分析、结构和功能、组合和聚合、规律和例外、事实和理论、继承和创造等关系⑫,在专论句子和句式的文章里提出的句例和句式的区别、具体句和抽象句的区别、语境句和孤立句的区别、句式的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区别等等[1]1-244,都蕴含着辩证的思想。

范晓指出,句子有具体与抽象的区别,句式可以说是“句型—句模—句类”的综合体,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结合体,它的最重要的本质特点是抽象性,“使用价值”是句式的本质属性。他明确界定了具体句(即句例)和句式,认为语法研究就是要对具体句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抽象句(即句式)[1]1-244。毋庸置疑,范晓这种从结合体和综合体的高度概括句式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具体和抽象关系的基本原理。

同样是与抽象句相对的具体句,以孤立和静止的视角观察得到的是孤立句,而以语境和动态的视角观察得到的是语境句。为什么不把孤立句叫作非语境句呢?因为“孤立句的造句方式一般是受到常规语境句的影响。没有常规语境句的知识,也就很难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孤立句”[1]4。这就既揭示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又避免了对孤立句的误解。在处理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时,范晓指出应该把语法上说的句式和非语法领域里的句式严格区别开来,同时,他又强调在语法的应用问题上,语法的语用和修辞是契合的。而在论述句式的语用价值时,范晓刻意区分其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前者为静态句式固有的句式义,后者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是指句式对语旨、语境的适用性和语旨、语境对句式的选择性,是静态句式在动态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在《语法结构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和《关于句式义的成因》二文⑬中,范晓更是直接使用了“辩证”一词,他指出“语法结构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二者是辩证的:规律性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灵活性是动态的,绝对变动的”[1]21。他强调“句式义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应辩证地看待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只有兼顾外因和内因,才能较好地解释某个特定句式的句式义”⑭。

由此可见,辩证思想和三维语法观贯穿于范晓的句子及其句式研究,是其研究成果的基石和支柱。

(二)语法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三个平面是纲,那么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落实这一纲要的操作原则。《语法理论纲要》曾用8个字(即“三个平面,四条原则”)来概括三维语法,“四条原则”为“在语法分析时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6]。

范晓对这些原则的论述由来已久。1988年,《正确理解并处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语法学方法论的原则之一》和《语法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发表,90年代,范晓曾论述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⑮,把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静态和动态的关系放在最前面。他是恪守这些基本原则的。例如关于所谓兼语式,范晓不认可兼语的说法,指出所谓“兼语式”(如“请他作报告”“叫他来”之类)在句法上应归入补心短语(或称“动补短语”)[7]。后来,范晓又明确指出在进行句法线性分析时不该称双动内嵌的名词为“兼语”,并从语义平面的角度命名,把此类短语构成的句子称为主客兼格句[8]。

范晓历来对析句颇为重视,尽管在句子分析的目的和具体操作方法上有所变化和更新,然而他所坚持的从形式入手的基本原则从未改变。如范晓论述“成分—层次”分析法所提出的原则是:要区别句子成分和短语成分;要把结构成分的对待关系和层次关系结合起来;要区分句子分析和短语分析;要从大到小,逐层分割[7]。此后凡是句法平面的析句他都使用这一方法。而在《三维语法的析句思路》中他仍主张采用“成分层次分析法”,并认为归纳句型时可以利用成分分析法的合理之处,例如汉语单句基本句型可采取传统成分分析法里的“主干”分析(谓词及其连带的必有句法成分)来确定,如“他的弟弟晚上喝了三杯酒”里,句干的句法格局不是分析为“主谓句”,而是分析为“主谓宾句”[9]。

范晓指出语言和言语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语言(或语法)及其单位,都应该看作是运动着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言语之中,它们都有静态和动态。研究语法时,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到这两种状态,而且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状态。因此,描写共时语法时,不要混淆古今,应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要善于发现有生命力的新生语法现象[10]。

他明确反对把方言和古汉语纳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⑯,然而这并不与其所坚持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相矛盾,他反对的只是把“方”“古”的语法事实当作必备的内容纳入普通话的语法体系,并不反对历时的和动态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其实他早就有鲜明的语言渐变的思想,如《关于语言的质变》⑰。再如《贵在随机应变》和《试论“使”词义的演变及语法化问题》⑱,前文强调变通在学习修辞技巧时的重要性,后文论述了“使”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性质的演变。可见,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的区分和结合贯穿于范晓的语言学理论、修辞学和语法学研究之中。

范晓认为,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结构描写和功能解释通常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他在语法研究中贯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认为分析语法现象时必须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研究结构时要以功能为主导,要对语法结构体进行功能解释,只有研究好功能才能有效地说明结构或结构体;反之,研究功能时要以结构为基础或前提,研究语用功能离不开结构[2]81。他较早就主张根据功能把短语分为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副词性短语等⑲。后来,他提出词或短语在具体的句子里有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并把这一观念运用于句子本身的功能分析之中⑳。其《句式的应用价值初探》《试论句式意义》《关于句子的功能》和《句式研究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等㉑都是贯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原则的实例。这些实例分别强调:任何句式都有一定的语用价值(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句式义指句式整体所表达的语用功能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句子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句子的功能影响着结构的配置和选择。

至于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理论纲要》第六篇第四章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论述㉒。范晓对语法研究中的“解释”进行了解释,他把解释分为广义解释、狭义解释以及哲学解释三种㉓。其语法研究中不乏辩证的理性思考,在实际研究中,也始终坚持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如果说《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⑧是对三维语法具体问题的解释说明,那么《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的问题》和《语境句和孤立句》㉔就是对合语法或不合语法句子以及语境句和孤立句的阐释。《关于句式义的成因》㉕一文则回答了如何解释句式义这一重要问题,明确指出句式义是感知图式、思维形式以及表达需求跟某种族语的句法、语义、语用机制调适匹配的产物,由三方面因素(基底因素、调控因素和载体因素)的互动互制决定。

(三)动词中心的观点

范晓十分赞同吕叔湘所持的动词句子核心观㉖,认为动词(广义动词)是“动核结构”的核心,动词及其体现的动核对特定句式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就句子研究而言,范晓的研究涉及单句和复句,可他始终重视的是对动词谓语句及其句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除了研究单句(如施事宾语句)和句式(如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他还研究复句(主谓复句和补心复句等)。90年代至今,范晓重点关注的是“V得”句、“N受+V”句、有字句、是字句、被字句、把字句、主客兼格句和存在句等等以动词为核心的单句。近10年来,范晓加强了句式的研究,仍然认为动词是构成句干句式的关键,并主张以动词为纲来构建句式系统[1]。由此可见范晓句子研究的重心一直没变。

三、范晓的句子及其句式研究中

对其它语法理论的吸收

如果说范晓对三维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坚持源于他的理论自信,那么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的选择性继承就源于他严谨和科学的态度。他曾说:“要善于识别前人研究中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要善于吸取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中‘合理的内核’,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造。”[11]154范晓身体力行,在坚持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不动摇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一)对功能语法的吸收

范晓认为句子的功能就是句子的作用,主要有三大功能:表意功能、交际功能、组篇功能[12]。这种句子功能观跟系统功能语法所说的小句功能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别。系统功能语法所说的“概念功能”主要是讲小句内部的及物性系统和语态系统,而范晓的表意功能是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的功能。句子的交际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功能语法所说的“人际功能”,组篇功能近似于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不同的是:后者着眼于小句,前者着眼于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前者包含信息处理,后者把信息处理纳入交际功能。

(二)对认知语法的吸收

句子功能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范晓在论述句子表现认知方式规律的功能时,采用了一些认知语法的术语,比如“意象”“图形”“背景”“凸体”和“衬体”等。同时他也引用了一些认知语法的研究成果,如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和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等[12]。在论述句式义的成因时,范晓引入了“感知图式”,指出反映客观事实的感知图式、思维形式是形成句式义的基底因素[5]。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范晓的句式观并没有夸大认知在句式义生成中的作用。

(三)对构式语法的吸收

在构式语法被介绍到中国之前,朱德熙㉗、马庆株㉘都曾论述到构式(格式)义,“可惜中国人往往更重视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太重视国内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13]。范晓对中外理论成果同样重视,明确指出朱德熙所说的“高层次”语义㉙,实质上是指句式“语用表达”平面的意义[4]。

由于句式与构式关系密切,范晓的句式理论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继承构式语法理论的问题。他认为构式语法句式观本质上属于包括词、短语和句子构式的广义句式观[3],他肯定了构式语法中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揭示了它本身的缺陷和矛盾。范晓认为Goldberg的研究中有值得重视和借鉴之处,如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构式意义跟动词有互动关系以及关于构式意义形成机制等观点就应重视。他指出:句式也可以成为“句子层面的构式”;句式意义可看做句式自身的意义,即句式整体的语用功能意义;句式的形成跟认知有一定关系等。这使汉语句式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开拓,给汉语句式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4]。但范晓也指出了构式语法的某些不足之处。如指出构式语法倾向于基于体验的认知情景或感知完形来解释句式义的成因,这是句式成因研究中的外因论,他强调句式义的成因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解释,句式义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5]。

“朱德熙和Goldberg所说的句式义都只是局限于出现在单句或小句里的句干所概括出来的句式义中的某一类,范围都比较小,没考虑到语气成分表示的意义,也就是没有考虑到整个句子的整体的语用功能意义。”[4]这说的是范晓与朱德熙、Goldberg㉚在研究范围上的差别。

由此可见,借助于对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理论的适当吸收,范晓所构建的是句子的功能体系,而不是小句的功能体系,而这反映了他的句子核心观。同时,这样做较好地解决了特定句式的句式义的解释问题,并且表明范晓近年来在结构描写的基础上注重功能解释的倾向。

注释:

①这6部著作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汉语的句子类型》《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现代汉语存在句》和《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含合著)。

②除了句子和句式,范晓还关注词素、词与短语的区别、词类和短语研究、动词研究、词语组合的选择性、修辞与语法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都是句子和句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③参见范晓《动词的“价”分类》,载《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44-158页,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④参见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第24-70页、第376-440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⑤参见范晓《论“动核结构”》,《语言研究集刊》2011年第8期第1-35页。

⑥参见范晓《句式研究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集刊》2010年第7期第1-21页;范晓《关于句式的几点思考》,《汉语学习》2013年第4期第3-12页。

⑦分别参见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第7-15页、第30页;胡裕树、范晓《深化“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60-64页。

⑧参见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第272-278页。

⑨参见高顺全《三个平面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深化》,《云梦学刊》1997年第3期第85-95页。

(吴海波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参考文献:[1]范晓,陈昌来.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

[2]林玉山.试论范晓的语法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6-82.

[3]范晓.关于句式问题——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J].语文研究,2010(4):1-11.

[4]范晓.论句式意义[J].汉语学报,2010(3):2-12,95.

[5]范晓.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汉语学习,2010(4):3-15.

[6]范晓.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前言.

[7]范晓.谈谈析句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4):95-105.

[8]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5-196.

[9]范晓.三维语法的析句思路[J].语言研究集刊,2015(2):95-113.

[10]范晓.正确理解并处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语法学方法论的原则之一[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81-86.

[11]范晓.语法研究中的十大关系[M]//马庆株,主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1-154.

[12]范晓.关于句子的功能[J].汉语学习,2009(5):3-15.

[13]曾常红.汉语论辩体语篇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序言.

(责任编辑:刘英玲)

H14

A

1674-9014(2016)04-0114-06

2016-04-18

曾常红,男,湖南绥宁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句式语法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基本句式走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