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危机及当代启示
——纪念《帝国主义论》发表100周年
2016-03-16刘珂
刘珂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危机及当代启示
——纪念《帝国主义论》发表100周年
刘珂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垄断”等命题,阐明了帝国主义背景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分析了无产阶级内部存在的“放弃阶级斗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双重危机,揭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认识《帝国主义论》的伟大意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继承和发展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思想为我们完成“十三五”计划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帝国主义论》;无产阶级革命;危机;政治哲学
今年恰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名《帝国主义论》,下文皆用此名)发表100周年,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一个世纪前出版的《帝国主义论》,会发现它出现的时间节点恰好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从其对俄国革命的影响来看,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无疑佐证了列宁对世界格局判断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其研究方法来说,这本书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宣传册,列宁不是以革命的口号来进行大而化之的批判,而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大量现实的经济数据揭露帝国主义的现实,就此来说《帝国主义论》实际上是对《资本论》批判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史料记载,列宁从1915年就开始准备材料,借鉴并分析了“148本书(其中德文的106本、法文的23本、英文的17本、译成俄文的2种)和49种期刊(德文的34种、法文的7种、英文的8种)上的232篇文章(其中德文的206篇、法文的13篇、英文的13篇)”[1],虽然该书的最初出版距今已有一个世纪,而且书的篇幅也不长,但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却不容小觑,其所引用和分析的数据,在历史和哲学研究方面对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更为关键的是,《帝国主义论》所揭示的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无形中规定了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思考问题的立场和维度,不断推动着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反思。因此,即使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人们仍然不禁要问:列宁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来写作《帝国主义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其同时代的一些“帝国主义理论”又有什么不同?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判断对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是否仍然适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历史,研究分析列宁所面对的时代问题,借鉴其对时代问题的思考。
一、《帝国主义论》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危机
应该说,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进入了新纪元。无产阶级不再是依靠感性行为如破坏机器等活动来反抗剥削,而是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科学世界观来分析自身受剥削的原因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努力寻找自我解放的途径。然而由于世界历史的复杂运动,半个世纪后即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是对这一系列危机的思考,列宁创作了《帝国主义论》。
(一)无产阶级内部自觉性和纯粹性的危机
唯物史观主张“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认为革命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经济上存在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对立日益尖锐,诚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但是,马克思的这一科学判断,在19世纪末却遭遇到两股思想逆流的冲击。
一种是以新康德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德观来否定阶级斗争,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改良,通过和平谈判能够缓解社会矛盾,最终破解阶级对立。另一种则是在表面上承认唯物史观的判断,但在实际上坚持旧形而上学的内核,它在现实中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机械论,即机械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整齐对称的相互关系,这就把唯物史观做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理解。因为社会历史是复杂多变的,唯物史观只是一般性的规律总结,不能用这种一般性来取代革命斗争中的特殊性。二是宿命论,认为根据唯物史观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早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机体上和平地生长出来,按照这一逻辑,无产阶级革命就显得多余了,实际上是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
以上两种错误,其实质都在于否定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否定其革命实践的必要性。这种对阶级斗争的否定,无疑就是要解除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和理论武器。
(二)大国沙文主义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与列宁生活的时代政治环境大相径庭;马恩时代的欧洲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仍处于成长初期,因此,他们还不具有20世纪已经成熟的民族国家概念。针对这一点,安德森就曾尖锐地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与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之间的历史关系中最终的矛盾之处,在于其国际主义的特殊形式。1848年以后,两人都没有在任何一国的政党里扎根。他们以英国为基地,主要仍然超脱于当地的文化和政治范围之外,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们有意识地绝对不返回德国……使得他们在付出一定代价以后实现了比运动发展下一阶段可能达到的更为纯粹的国际主义。”[3]因而马、恩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立场就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资本扩张在最初虽然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扩展过程中却必须借助政治的暴力手段来保障其海外利益。在20世纪初,在资本的推动下民族国家不但渐趋成型,而且发展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争夺海外资源和市场的暴力工具。正如斯威齐所说:“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基本上就是敌对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抗。因为在国际范围内,资本的利益是直接地和迅速地变为国家政策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所以,这些对抗,便采取国与国间的冲突形式,进而,又间接地采取整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形式。”[4]由此可见,在列宁时期,“世界主义”和“民族国家”的矛盾加剧的背后,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对抗。在此过程中,民族矛盾不断攀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更何况民族国家的形成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同一地区的居民会形成共同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而不同国家之间的战争难免会加剧彼此间的敌意和偏见,因此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当时甚至今后主宰国际关系的主要范式。
正是因为如此,资产阶级借势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对内大力宣扬资产阶级庸俗道德和国家意识形态,以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收买某些工人代表,弱化、淡化阶级对立;对外则利用战争转嫁矛盾,用民族仇恨来掩盖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以至于后来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可以说都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就造成无产阶级思想上的分裂,在第二国际内部产生了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大国沙文主义者们只看到表面上的民族矛盾,却无视作为本质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否认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性和自觉性。进而他们不愿承认帝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制度,而仅把帝国主义视为某种暂时性的政治政策,看作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附属品,这实际上否定了唯物史观,断绝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真实出路。
二、《帝国主义论》中的方法论分析
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危机洞若观火,他不愿让《帝国主义论》仅仅止于学究式的社会学分析,而是力图在分析中为无产阶级找出克服危机、走出困境的出路。这种无产阶级的危机意识和担当意识集中体现在他研究和看待帝国主义的方法中。
(一)政治哲学的表达方法
列宁是个有着高超写作技巧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既浅显又深刻,浅显是为了达到宣传革命的目的,深刻则是带有政治哲学的内涵。阿尔都塞曾讲过一个历史典故,1908年高尔基邀请列宁与“召回派”进行哲学讨论,然而却被列宁报以大笑并婉拒。在阿尔都塞看来,列宁不参加哲学讨论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了某种“策略态度”。所以阿尔都塞说:“我们能够在这一策略中看出远远超出于策略之上的东西,即那种我想把它叫作哲学‘实践’的东西,以及实践这个东西哲学意味着什么的意识,一句话,即看出哲学分裂这一无情的重要事实的意识。”[5]在这里,阿尔都塞看到了文本背后列宁肯定政治实践的哲学内涵,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列宁的另一个维度,即不单要看列宁文本中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文本之外的政治目的。列宁的这种表达,类似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所揭示的隐微的写作手法。
隐微的写作手法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特别是施特劳斯学派的常用术语,它是施特劳斯学派的发明。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的哲学家往往在其作品中刻意包含了两种言说,即显白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前者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使哲学家免于迫害而采取的能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理解的、有益于社会的稳定表达方式;后者则是写给少数聪明人的真正表达哲学家观点的哲学语言。
以这一观点分析《帝国主义论》,列宁之所以这样做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受当时俄国书报审查的限制。在1917年的序言中,列宁回忆自己创作时说:“我写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是考虑到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的。因此,我不但要极其严格地限制自己只作纯粹理论性的、特别是经济上的分析,而且我在表述关于政治方面的几点必要的意见时,也不得不极其谨慎,不得不用暗示的方法……”[6]1从主观上说,列宁之所以借助“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指称当时国际社会的政治现象,是带有某种政治暗示的,即资本主义发展的最终走向不是想象中的自由市场,而是对整个世界的垄断和奴役。换句话说,“帝国主义”在列宁那里,不再是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帝国,也不再是资本主义国家某种超越国界的经济政策。“帝国主义”这个词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经济渊源。就前者来说,人们往往把帝国主义理解为古希腊罗马意义上的对空间国土面积的扩展,特别是依靠战争和暴力奴役其他民族;就后者来说,人们则往往把帝国主义视为某种经济政策。
把帝国主义理解为经济政策,从表面上看也是承认垄断的,这样一来,这一理解似乎就跟列宁的定义不分轩轾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人们总是过于随意地把列宁的“帝国主义”视为“垄断”,并以列宁的原话作为依据。但是不要忘记,列宁在这个定义之后,马上做了必要的阐释,指出单单凭借这个定义,对于说明帝国主义的复杂本质是远远不够的。“过于简短的定义虽然很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的内容,但是要从定义中特别引申出应该规定的那个现象的极重要的特点,那毕竟是不够的”[6]77,进而他列出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才真正勾勒出“帝国主义”的现实内涵。就此而论,帝国主义并不完全等于垄断,要看到列宁在帝国主义定义的文本背后对无产阶级革命目的的强调。
(二)具有革命导向的实践方法
不管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的需要,列宁的隐微表达都带有对政治现实的敏锐觉察。列宁从一开始就带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目的,这是今天我们在解读《帝国主义论》时所不能忽视的,即它对我们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革命文本,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革命的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俄国革命的大背景所规定的。正如笔者在另一篇讨论列宁1914年写作《卡尔·马克思》的背景时所说:“1914年正是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俄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阶级急需革命理论的武装,这样一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福音就成为当时革命者的责任。因此,列宁的《卡尔·马克思》在当时首先具有宣传教育的意义,而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论文。”[7]同样,处于1916年的列宁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加严峻,这恰恰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其他同时代“帝国主义”理论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
列宁不是“帝国主义论”的始作俑者,在同时代,霍布森、考茨基、希法亭和卢森堡等人都有对“帝国主义论”的阐释。希法亭把其所处时代的种种现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罗莎·卢森堡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释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详细地勾勒了资本再生产过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的整个经济体系最终崩溃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列宁的许多关于帝国主义的表述就直接取材于他们,并最终超越了他们。这倒不是否认这些理论家对现实的关注,而是说他们始终没有把自己的研究转化为革命力量,因此在把普遍性的理论推演到具体性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他们都没能走得更远,无法说明这一经济基础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关系。
列宁的超越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关注革命现实,关注理论在激发革命与引领革命中的意义。按照卢卡奇的说法:“列宁的过人之处——而且这是无与伦比的理论成就——在于他把帝国主义的经济理论与目前时代的各种政治问题具体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个新阶段的经济学成为这种关键场合中的一切具体行动的准则。”[8]57所以,尽管表面上看《帝国主义论》更像是一本经济学意义上的学术作品,然而其意义却远在经济学之外。列宁对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判断不是出自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化理解,不是以唯物史观的方法来规范现实的资本垄断,而是从资本垄断的现实来构造唯物史观的发展。卢卡奇对列宁的这一特质异常熟悉,如他所说:“列宁在他的整个一生中作出的实际决定,无一不是他的理论观点的合理的和合乎逻辑的成果。这种观点的基本原理是要求对具体形势做具体分析,这一点只有在那些不辩证思考的人的眼里才变成一个现实政治——实际——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并不是纯理论的对立物;相反地,这是道道地地的理论最精彩的部分,是理论在现实中实现的所在,因而也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转变的所在。”[8]58-59
(三)阶级分析法
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群众运动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突破和继承。列宁忠诚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认为针对世界政治形势和俄国的现实,唯一的办法也只有诉诸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种继承不是教条主义的继承,而是在综合考虑俄国革命现实的基础上的继承。正如他本人所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9]而实际上,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与俄国特殊国情的结合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就普遍性方面来说,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之后,人们不禁要问,马恩对阶级矛盾的判断还有效吗?而就特殊性来说,当时的俄国农奴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其工人阶级的数量,在这样一个非典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何以可能?
针对这些问题,列宁坚持以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帝国主义的现实并对此进行科学解答。在普遍性问题上,他指出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银行资本等投资方式和组织生产方式的转变,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的事实。而一国内部的经济繁荣,也没有改变一国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殖民掠夺。垄断在表面上否定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实际上却加强了阶级的分化和对立。正因如此,那种希求通过否定垄断退回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策略,只能是小资产阶级的主观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俄国的落后当然有其特殊性,但是辩证地看,这种落后又是资本的全球扩张所造成的普遍性问题,是垄断资本瓜分世界所造成的直接后果。那些较早发展起来的金融资本控制国家工具,占据了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自然凸显了俄国的落后局面。这就使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包含了两个不可推卸的任务:一是使俄国摆脱封建农奴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二是俄国的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进而解放世界。由此推而广之,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必然包含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正是对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列宁在面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危机时,能够始终以唯物史观的态度科学分析和判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克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危机;同时,以阶级斗争视角分析国际形势,为各国的无产阶级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为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背景下克服狭隘的民族国家意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指明了方向。就此来说,透过《帝国主义论》的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危机就转化为无产阶级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机遇。
三、《帝国主义论》对我国当前发展战略的启示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帝国主义论》中的判断和思想有没有过时?无产阶级的危机是否依然存在?《帝国主义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这些都是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不论将时代主题判断为“战争与革命”还是“和平与发展”,都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之所以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判断恰恰说明了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的。社会发展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否定的同时肯定了旧事物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因而是扬弃。
以这一视角结合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现实,再重新审视《帝国主义论》,就会发现尽管资本主义在经济运作形式和政治组织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列宁在1916年所判定的“帝国主义”的本质内涵却依然有效,列宁对无产阶级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揭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就我国目前来说,危机主要表现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就国内来说,随着互联网和高铁技术的成熟,资本投资飞速增长,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方面固然能带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更是直接影响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就国际层面来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的崛起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考验。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将变得不可避免。这种危机在中国日益崛起的过程中已初见端倪。美国等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千方百计从政治和军事上遏制我国的发展,插手我国南海及周边事务,利用互联网及其传播工具,在意识形态领域挑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此,重温列宁《帝国主义论》中的方法论,以此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危机,把握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方向,在帝国主义强国环视的国际局势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不能放弃阶级分析法,不能否认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重危机,就是无产阶级本身纯洁性危机。这一危机为何会产生,关键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放弃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放弃了阶级斗争。列宁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他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理论。”[10]因为阶级斗争理论一方面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和启发了无产阶级的觉醒,使他们了解了本阶级的责任以及革命的方向。
以阶级分析方法来审视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一度把“一大二公”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过于单一的所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以后,我们总结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有些人淡忘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阶级斗争,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造成了很大危害。
对于这一危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为党的领导集体所认识:“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11]经过30多年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2]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和无视阶级矛盾,要正确认识阶级斗争长期存在的现实,着力处理好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平稳发展。
(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谋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特别提到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这主要是对无产阶级内部来说的。今天帝国主义在国际上表现为赤裸裸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邓小平曾经说过:“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13]这实际上指出了当今中国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要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就国际关系来说,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要勇敢应对可能出现的“修昔底德陷阱”;二是严于律己,强调自身的和平崛起绝不扩张称霸。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所以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发展。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勇敢表明立场,坚定地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要让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明白,我们绝不采取西方强国的那套强盗逻辑,绝不搞无原则的军备竞争。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14]这不但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责任担当。
就自身来说,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构建足以抵御帝国主义国家渗透和侵略的经济、政治、军事硬实力和文化、外交软实力,形成可供世界无产阶级学习和借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要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用好“资本”工具。“资本”为什么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可资利用的工具?其原因在于“资本”本身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作为垄断的帝国主义在表面看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同时又包含着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否定。正是在垄断资本的促逼下,自由资本主义难以为继,资本汇集所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列宁在阐述帝国主义的这一内在矛盾时,暗示了资本具有否定自身,并进而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可能性,这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十月革命开创了在一国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先河,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了国家机器。沿着前人开创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对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的控制和利用,合理有效地配置了国内资源,形成了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我们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强调“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无不是要更加合理地借助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繁荣与发展,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总之,无产阶级要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领会和继承列宁《帝国主义论》中方法论的精髓。
[1]列宁全集:第5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Ⅲ.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3]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
[4]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78.
[5]Louis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M].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Monthly Revien Press:New York,2002:27.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刘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定位问题及语境分析[J].武陵学刊,2015(4):27-32.
[8]卢卡奇.列宁[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9]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10]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
[1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2).
(责任编辑:张群喜)
The Dual Crisis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Commemorating the 100thAnniversary of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
LIU Ke
(School of Marxism,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anjing210003,China)
Lenin put forward such propositions in his Theory of Imperialismas“Imperialism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the Capitalism”and“the monopoly is the nature of imperialism”.His theory clarified class contradic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ism and analyzed the dual crisis of“giving up the class struggle”and”great-power chauvinism”in the proletariat,and revealed the erasubject of“war and revolution”.It provided the guidance for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world trend.In this background,understanding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ory of Imperialism and studying Theory of Imper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ll provide valuable thought resources for completing the 13thFive Year Plan and achieving the f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proletarian revolution;crisis;political philosophy
A219;A224
A
1674-9014(2016)04-0021-06
2016-04-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历史性建构考察”(13CZX003)。
刘珂,男,山东济南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外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