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贽对“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弊端的批判

2016-03-16李晓兰牟春伟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李贽伦理道德理学

李晓兰, 牟春伟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李贽对“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弊端的批判

李晓兰, 牟春伟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明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维稳与安定社会的同时,深深禁锢着人性的自由解放,摧残着人的基本权利。自明中叶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出现与社会危机的产生,涌现出一批以李贽为代表的突破正统道学的思想家。李贽追求民主,倡导自由,力主平等,注重客观实践的思想突破了明朝教化思想的囹圄,真切而深刻地推动了历史主潮。

民主;自由;平等;客观实践

自宋明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所构建的承载社会核心价值观功能、以德政为核心的“君权神授”统治思想体系逐步被程朱理学所替代,儒学发展进入第二期。理学将永恒客观的“理”奉为毋庸置疑的道德定律。理学不断瓦解改造传统儒家中作为君主专制主要障碍的核心道德价值,以新的阐述面貌来适应时代要求,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以此对民众进行思想的教化与控制,以便达到巩固封建王朝机器稳定运行的目的。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有其独具特色的一面,不能被全盘否定。但从思想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浸润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各方面,成为权威性的支配力量,是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华盖。从政治上看,它是思想史上的浊流”[1],有极化天理、否定人欲、脱离民众日常的种种严重缺陷。如此一来,在一方面虽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维稳与安定,但在另一方面也深深禁锢着人性的自由解放,摧残着人的基本权力。

李贽生活在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历史的过渡与转折时期;介于捍卫封建统治的思想家王阳明和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之间,且在学说上,承王阳明“心学”,启黄宗羲思想。王阳明-李贽-黄宗羲,其思想脉络的延续与发展,反映的正是由封建禁锢到民主自由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展现了李贽这个异端的正统性与价值性。李贽追求民主,倡导自由,力主平等,注重客观实践,抓住了人的根本,抓住了民众的内心需求,对民众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1,因此明朝乃至之后的清朝统治阶级将其判定为时代反叛的“异端”。其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缺陷,但并不妨碍对明朝伦理道德思想之中的封建禁锢因子进行全新的突破和长远性冲击。

一、批判“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所服务目的

“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是反映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思想,所服务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统治者企图用“理”约束民众行为,将欲达到的政治目的寓于道德之中,政治道德化;给束缚民众的铁链饰以绚丽但虚幻的花朵,企图以此对民众进行思想的教化与控制,愚化民众而使其成为封建王朝忠诚顺民。民众对推行的伦理道德只是表示接受、认可、恪守的被动的存在,是不具主体性的政治的被动者接受者。李贽是欲摧毁封建体制的叛逆斗士,其认为这种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独断且强加给民众的伦理道德法则应予以否定。“舍己从人”作为统治者德目之一,统治者应首先做到舍弃己恶。统治者在舍弃己恶、遵循仁善时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善恶的,结果只能是独断专行。君主真正做到“舍己从人”,就必须舍弃民众所憎恨的己恶,尊崇民众所坚守的仁善。李贽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是批判了以君主为首的统治阶级用自己的秩序意识来束缚民众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主张政治应该以满足民众为根本,期望建立从以君主为枢要的政治到以民众为本位的政治,从自上而下地接受德性教化的政治到自下而上聆听民众需求的政治,凸显了反封建与倡导民主的思想光辉。

二、批判“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

(一)倡导自由

李贽从人的本质上阐释了人追求自由的合理性。其认为人的本质不是道德本性,而是生存欲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11。明朝作为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认为道德本性才是人唯一的本质,奉行以“理”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德礼”来束缚民众的思想,限制民众的行动,要求社会群体的绝对服从而非个性突出,注重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而非个体的发展和创造。由此必定带来民众的自由遭到束缚,个性被压抑、思想被禁锢、个体发展与创造被牺牲,以至社会教条主义、陈规陋习的泛滥,使得社会整体的创造性与发展力衰落,阻碍社会的进步。对于此,李贽主张将人脱离教条纲常来把握人,把人作为活生生的大写的人来对待。抨击“存天理灭人欲”说教,抨击束缚自由的陈词滥调,抨击传统的习惯性的对个体价值忽视的准则与道德要求。与马克思极力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11的思想有着共通性。

1.思想自由:是非标准取决于自己主观自由

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主张是非标准取决于自己主观自由。李贽将“童心”作为认知的是非标准。其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3]170童心即为真心,推崇“童心”,便是推崇讲“真心”、做“真人”。“至善”是传统儒家所追求的道德善,运用道德使社会各方面臻于极致与和谐;儒家讲求的“至善”为“秩序观念”,善应该有正确的秩序观念以及按照这一观念所形成的正确的社会秩序,至善是善的极致状态。理学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改造过程中,将孔子的言行作为最高的秩序形态固定下来,形成了“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是非观。统治者深知理学所倡纲常准则对其统治具有无上的工具价值,“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是非判断标准成为伦理道德内容之一,被应用到诸多方面。李贽主张“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3]41不必把成为圣人或者是否是圣人视为人的根本价值。认为孔子绝不是那种被教条化、定式化、权威化的至善标准,借模仿孔子行为、诵读孔子语录,并强迫他人去遵循的简单方式来达到至善是绝无可能的。李贽将传统儒家的至善转化成无善观点,即没有善良。无善不是指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善,而是没有格式化、定式化、静止的善。追求善是无可寻之迹的,要借助自身力量、依照自身判断力在力求主观自由的状态下制定,在无人之地逐步摸索、尝试并踏出自己的路。孔子的行为思想已经随着孔子所处时代的消亡而消散,人们可以学习研究孔子的思想理论,但绝不能将其言行举止作为如今的思想行动准则。不可将固化、定式的圣人教条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以“真”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准绳,而不是从“凡圣”角度进行评判。李贽这种与时俱进思想冲击了明朝当时伦理道德教育中“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是非判断思想。但是,李贽并不是对孔子个人价值的否定。相反,李贽对孔子满是敬佩与赞美之心,所痛斥的是效颦之流,反对把孔子个人的言行作为权威教条来模仿。

2.发展自由:个体“随其资性”自由发展

强调人的主体性与多样性,肯定“人人”的个别多样性存在,同时要求“因性牖民”,按照人的自然之性来自由全面发展。倡导天地之间人为尊,注重个体价值。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具有不可被其他人所替代、独一无二的特质。李贽主张每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依其自然之性,随其资性”而“各从所好,各聘所长”[4]41。天下事物总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可能保证事事尽同,因而也不能强迫千百万人共同遵循一个思想原则,进行同一种行为方式。每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在,应当如恒星一般发出各自的光辉,而不是将封建教条作为生活的太阳,让其遮蔽自身应有的光辉;每个人应当作为具有理性的人来思考与行动,按照自身的运行轨迹来建立合理的现实的幸福。

(二)力主平等

1.力求“圣人”与“凡人”平等

在严密的封建社会秩序中,圣贤之人作为一个至尚至善等级而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与普通民众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朱子学实际上将圣人限定在统治集团,圣人与民众之间的不平等实际上即为统治集团与民众这被统治集团间的不平等。前人中至多有平民百姓具有成为圣贤潜能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观点;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的思想,尽管在理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只有承担得起科举考试用度的富裕阶级,他们的子弟才有走上成为圣人道路的可能。没有这一外界条件的老百姓,只能被动接受这些被认为不断追求圣人之道的官僚、士大夫阶级的统治。对此,李贽提出:“大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4]认为圣人并不具有超乎寻常民众的特殊智慧和才能,通过对圣人“不能无势力之心”[4]、圣人也毫不例外地拥有物质欲望的肯定,把圣人解放到了普通民众的行列;“尧舜与涂人一,圣人与凡人一”[4],圣人和普通民众是相同的、平等的,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圣人作为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的禁锢思想,肯定了“圣人”与“凡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肯定了人格的独立、自由与平等。

2.力求男女平等

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肯定人的本质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发挥。李贽认为男女虽有性别不同,但在除此之外的在社会地位、修道见识上是一律平等的。以“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5]的宇宙观点来论证“但言夫妇二者而已,更不言一,不言理”[5]和“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5],肯定了男女存在的独立与平等性,鞭辟入里地否定了男尊女卑之“理”的根基。男女生而平等,造成社会现实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状的根本不是先天属性的自然抉择,而是后天人为谬论的强行划分。

男女在社会地位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律平等。主张废止“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夫为妻纲”等歧视和扼制女性权利的谬言,摒弃男尊女卑思想。具体来说,男女婚姻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秉承自主自愿原则去追求自身幸福。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知音式的自由恋爱,称赞其为善择佳偶,蔑视以金钱名利为交换的世俗婚姻。反对一夫多妻制,倡导夫妻之间应当平等互爱,相敬如宾。李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身思想,一生只娶黄氏一人,并且与妻子始终平等恩爱。同时,李贽批判理学的“贞洁观”,批判明朝盛行的“节烈”之风,赞成寡妇有权利通过再嫁去追求获得幸福。

在修道见识方面,李贽主张“不敢以男女分别,长短异视”[5],见识无性别之分,男女一律平等,驳斥那些将女性见识学道视为浅薄、不堪代名词的观点。在修道见识的探讨上,见识应该以是否超凡脱俗、是否目光长远、是否参透天地、是否洞察生死论长短,而绝非以男女性别为判断准绳。李贽认为,“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女子在某些领域的问题上的独到见解足以使得男子羞愧难当。除此之外,李贽还提出一套全新的男女价值标准,不以天生使然的男女生理性别论男女,而讲求“言男子而必系之以真”[6]。这里的“真”指的是男女皆天生具有的刚、健、动等自然之性,能将此真性激发出者便是“真男子”。“若无忌母、婕妤班、从巢者、孙翊妻、李新声、李侃妇、海曲吕母,皆的真男子也”[6],称赞这些女子立下可与男儿比肩的功劳。李贽对男女平等的肯定是对人的肯定,具有时代创新性的价值。

三、批判“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忽视人的客观实践

“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倡导空泛议论,重理论修养而轻视人的客观实践。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2]501程朱理学伦理道德则片面地要求将“天理”(即理论修养)放在社会生活的第一位,单纯地在精神世界中寻求真理而脱离了社会物质世界,忽视民众生活。儒家具有“得志而道,兼善天下”的传统,主张不离人伦物理而求道,注重民众日常生活;而理学家认为得道为主要目的,人伦物理仅仅是其为得道而借助的手段,对民众日常生活并不重视,将普通民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及行为作为“恶”,轻视了社会生活中人客观实践的需要。过度地强调了“内圣”的这一弊端导致了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时,笃信程朱理学的士人只知脱离社会实际地来言心性、诵语录,不能经世致用。李贽把民众基本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要求放在社会生活的首要位置,“人伦物理”也是只存在的民众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绝不可将理论束之高阁而脱离实际,要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这角度上看,李贽的思想带有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民众日常生活是进行客观实践的条件,肯定人欲和社会需求的正当性,他认为生存欲望才是人的本质。李贽将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钻研悟道的对象,强调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将民众日常生活放在主体地位,将民众这种赤裸裸的内心世界的袒露和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为“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统治者应该以满足民众合理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己任,要体恤百姓疾苦,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不可将民众正当合理的日常生活需要定性为违反伦理的无理要求,不可脱离社会实际空谈修身养德。

[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明]李贽.焚书.续焚书校释[M].陈仁仁,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1:170.

[4]张建业.李贽文集(卷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8.

[5]张建业.李贽文集(卷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6]张建业.李贽文集(卷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5.

On Li Zhi's Refute of Defects in Neo-Confucianism's Ethics Thought

LI Xiao-lan, MU Chun-wei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Neo-Confucianism's”moral and ethical thoughts were used a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advocates that“feudal ethics and asceticism”.In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it deeply confined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humanity,destroying the basic right of the people.From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with the budding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social crisis,there emerged lots of great thinkers represented by Li Zhi's breakthrough orthodox Neo Confucianism thinker.Li Zhi's pursuit of democracy advocated freedom,strongly advocated equal and he focused on the idea of objective practice,breaking the Ming Dynasty Confucian thought bound,which truly promoted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subjects.

democracy;freedom;equality;objective practice

B244.6

A

1671-9743(2016)12-0068-03

2016-12-03

李晓兰,1963年生,女,黑龙江林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牟春伟,1993年生,男,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李贽伦理道德理学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