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管理视阈下“哲学咨询法”对“灌输法”的继承与超越

2016-03-16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

陈 欣

(泉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教学管理视阈下“哲学咨询法”对“灌输法”的继承与超越

陈欣

(泉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为师生服务是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融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哲学咨询法”为教学管理服务师生开辟了新视野。“哲学咨询法”在澄清传统“灌输法”局限性的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内核;其交互主体法、反同一法、矛盾内省法等具体方法使“哲学咨询法”得以具象化,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的“灌输法”。

关键词:哲学咨询法;灌输法;教学管理

一从源头上考察,我们发现,认同“灌输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革命导师的误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写道:“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部分研究者根据“思想的闪电”“击中”而做出革命理论从外面输入的解释[1],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思想的闪电”只是外部触因,德国人的解放需要依靠马克思一生始终高扬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2],主体性的启蒙才能“使人成为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因素不是黑格尔所谓“作为形式上的因素灌输到国家机体”中,而是成为整个国家机体中创立自己的合理形式的现实因素”[3]。不难看出,马克思反对外在灌输,主张主体“创立自己的合理形式”。

恩格斯在1844年明确指出,自己反对“把庸俗习气灌输到共产主义运动中”[4],这里灌输也是贬义词,显然恩格斯同样反对灌输法,这是恩格斯第一次提到“灌输”。在《乌培河谷来信》中,恩格斯第二次提及灌输:他批评教会学校只会向学生灌输教义问答[3],这里恩格斯也是反对灌输法,而晚年恩格斯则再次表明反对灌输法的立场。他在1886年致威士涅威茨基夫人中信中指出:“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会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5],所以恩格斯反对灌输法的态度是一贯的。

此后,列宁于1901年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这就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所谓“灌输法”的起源与涵义。列宁之后的灌输法的核心思想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意识不能由主体自发产生,而要由外部的教育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内在意识。尽管列宁认为工人社会民主主义意识需要灌输,但正如张雪娇指出的那样,列宁提出“灌输法”有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灌输法”也不是列宁始终如一的主张。张雪娇考察文本后认为,1902年之后,列宁再也没有提过“灌输法”,因为此时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7]。笔者也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是发展而非僵化教条的理论,那种想把“灌输法”变成千古不变“圣训”的论调,只能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的拙劣表演。

不可否认,灌输法有其合理性。首先,“灌输法”适应了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政治与社会管理模式。灌输法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宣传执政党的集体意志、政策、方针是快速、有效的手段。其次,灌输法对于组织统一思想与行动,实现组织目标,规范组织纪律,执行组织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灌输法对于个体了解执政党与集体组织的理念与规则,矫正不良社会习惯,成为合格的“政治人”和“社会人”也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校教师的思想特征处于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国后进行了让中国发生惊人巨变的有效统治,中国逐渐进入“常态化”社会。“常态化”社会中,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较缓的成熟期,政治踏入法制与民主逐渐完善的攻坚期,文化迈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多元思想交融的复杂期,社会到达各种利益主体冲突加剧、矛盾突出的敏感期,生态面对污染问题突出、人居环境亟需改善的关键期。

在“常态化”社会中,灌输法不合理性的一面逐渐显现。首先,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灌输法”存在局限性。依靠行政力自上而下的“灌输法”在日常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实际上经常使用,例如传达通知,布置教学评估任务,上报教学动态数据。在这类实践中,服务对象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开展日常事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高学历、高职称的公办高校教师队伍抗拒行政强力的逆反心理相对存在、与人交往的心理世界相对封闭、持续性拼搏奋进的动力相对不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格尊严相对敏感等局限性,自上而下的“灌输法”常常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灌输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名义为“管理”,但实际上却是服务师生的工作人员,与师生处于平等的关系。在迅速上传下达、完成上级布置任务的过程中,“灌输法”维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威信,的确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但过多使用“灌输法”,却会使学生尤其是教师“口服而心不服”,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无法与教师谈心交心,无法深入教师的心理世界,常常给教师造成“又有任务了”此类印象。对教师而言,教学管理人员逐渐变成繁琐的日常政治性、事务性任务的另类符号。害怕、抗拒收看、接听教学管理人员的电话、QQ、微信的“恐惧症”成为部分教师的心理常态,这种常态反作用于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也会出现烦躁、失望、厌倦的心理特点,工作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高校教育管理者单一使用“灌输法”会造成行政执行力弱化的困境。一有任务,就通过文件、会议通知进行,对于日常性教学管理事务来说,这种方式确实存在合理性,但不论是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督促完成教学任务,“灌输法”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感并没有益处。根据马克思哲学的最高命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的组织认同感不仅仅来自物质利益,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精神需求。教师也需要来自上级、同事、学生的心理安慰、鼓励、治疗,如果一味通过强力的压制来开展工作,教师就会产生表面上服从、实际上抵抗的逆反行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组织行为与组织目标难免会受到消极作用的影响。

二“哲学咨询法”正是为了拯救处于困境泥潭之中的“灌输法”而出场的。

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起源于德国哲学家阿亨巴赫(Gerd Achenbach)于1981年在德国科隆附近的贝格门兴(Bergisch-Gladbach)开设的第一家哲学咨询诊所,该诊所主要用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哲学咨询的含义在于受过哲学专业训练的咨询者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采用类似于医生坐诊的形式,借助哲学理论为来访者在思辨中敞开心灵之门,澄明思想困惑,重塑生活的主体性。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哲学咨询,当然尽管苏格拉底当时并没有坐在诊所里。与心理咨询相比较,哲学咨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而心理咨询只能一对一;哲学咨询一般是敞开式的对话,心理咨询主要是倾听、诊断和治疗;哲学咨询的对话没有标准答案,而心理咨询的诊断有着规范的标准。

哲学咨询法是指管理者运用哲学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处理日常事务这一渠道,解决管理对象的疑难问题,点燃管理对象内在主体性的火焰,有效实施组织目标的新方法。

我们以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为例,试分析哲学咨询法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交互主体法。

交互主体法是管理者摒弃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观念,把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平等的观念内化于心,言语上与管理对象一起运用哲学思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取得共识的具体哲学咨询方法。胡塞尔与哈贝马斯都主张“交互主体性”,都认同思想观念形成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过程之中,而思想观念与行动又形成了互动。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日常教学管理的案例来考察交互主体法如何运用。

教务科贾老师根据学校有关精神,做出以下通知: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在论文答辩前通过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的检测系统的检测。该通知下发给各专业主任后,有的专业主任对“答辩前”这一要求有异议。专业主任马老师说:“学生在论文答辩后一般都要再次修改,为什么不能把检测放在答辩之后?”教务科贾老师说:“论文检测针对的学生论文是否剽窃,如果某个学生把剽窃别人研究成果的论文拿去答辩,那答辩还有意义吗?如果剽窃的论文通过答辩,那么问责追究的话,指导老师也是有责任的。”马老师说:“你这么讲我就能理解了。”

在该案例中,组织目标是促成答辩前检测论文这一行为(b)。教务科贾老师的观念是执行学校在答辩前检测论文的通知(a),专任主任马老师的观念a是与之相反的(-a)。贾老师在与马老师的平等交谈中,假设-a成立,那么,-a将得出两个严重后果:答辩失去意义,剽窃者的论文成为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判的对象(-a1);剽窃论文通过答辩,指导老师被问责(-a2)。马老师从观念上认同-a1与-a2,之后回到贾老师的a,观念a最终促成了行为b。

交互主体法需要两个前提。第一是管理者不能存在傲慢或自卑的心理,而要树立与管理对象身份平等的观念。例如,管理者看到领导或知名的老教授要礼敬有加,但不要诚惶诚恐;看到年轻的教师要出自内心的喜爱,不能厌烦推诿;第二是管理者要具备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逻辑推演能力,实现在层层推进的假设演绎中以理动情,以理服人,以观念的改变促进行动的发生。

第二,反同一法。

反同一法是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在平等谈话的过程之前不是预先设定答案,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引导团体讨论,达到多种答案的“共识”。反同一法肇始于法国哲学家苏提(Marc Sautet)开创的苏格拉底咖啡馆。此后,这一哲学咨询的形式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苏格拉底咖啡馆是对个人哲学咨询的重要补充,可以实现以一对多的方式达到情感、价值、目标的深化。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方法也非常有效。

某日,二级学院院长何教授准备主持召开全院由教授、专业主任、科室负责人等对象参加的申报硕士点筹备会。何教授想把这次会议办得特别一些,于是请办公室工作人员买一些咖啡、茶叶、饮料、水果等食物。在会议过程中,何教授与老师们边喝咖啡或茶水边就如何打好学院申报硕士点这一战役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谈。有的老师说申报硕士点最重要的是书面的申请材料,有的老师说申硕材料最好要有成功的范例,有的老师说申硕材料的各章节要确定负责人与完成时间,有的老师说撰写申硕材料最好要有补贴。办公室工作人员则把老师们的观点记录下来。最后,何教授成功完成申硕材料的撰写。

以上案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谈话围绕同一主题:申请硕士点的筹备工作(b),但没有标准答案(a),交谈者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与聪明才智。申硕的书面材料(a1)、申硕材料的模板(a2)、申硕材料的任务分解与截止时间(a3)、申请材料的物质补贴(a4)……构成一条看似没有中心的链条,而实际上这一链条始终围绕如何申请硕士点(b)进行。反同一法从根本上改变了“领导个人决定-会议集体通知”的灌输法模式,在学者林立的高校中,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

第三,矛盾内省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管理者对矛盾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对管理者自身的心理世界作出反省从而达到改变管理者自我思想的目的。这里的矛盾分析法与哲学的矛盾分析法或内省的方法都不太相同。内省的方法缺乏调查研究,而一般的哲学矛盾分析法注重对外在世界的矛盾的发现与解决,而忽视主体自身内在世界的完善与升华。因此,矛盾内省法是对二者的综合与超越。矛盾内省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请看以下案例:

教务科赵老师在做好期末监考人员的工作安排之后请示了院领导。在院领导同意之后,赵老师电话通知李老师监考,李老师在电话里说:“我没办法来监考,你看着办!”李老师说完就把电话挂了。赵老师非常生气,于是去找院领导诉苦。经过院领导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赵老师才意识到自己欠妥的地方。赵老师从其它老师那里在了解到李老师是由于亲人病重才不能来监考,之后就重新安排。赵老师事后认识到,越急越生气,越生气工作越不好做。遇到问题要分析原因,要善于站在对方立场考虑才能妥善解决问题。

案例中,教学管理者在矛盾发生之前存在“设计-通知”的灌输观念(a);在矛盾发生过程中,能够想到去找领导诉苦,a变成“设计-通知-咨询”的观念(a+);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意识到需要调查研究,于是a+变成“设计-通知-咨询-调研”的观念(a++);在矛盾解决之后,认识到需要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于是a++变为“设计-通知-咨询-调研-换位”的观念(a+++),而a+++返回管理者的内在世界自身,但这时a+++相对a已有质的提升。

矛盾内省法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提高自身思想与工作能力,对于日常矛盾丛生的现实环境,这一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哲学咨询法的具体方法不止以上三种,宁静法、西撒法、四阶段法、超越方法的方法[8]等都可以应用在日常教学管理的实践中,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不再赘述。

三根据以上对“哲学咨询法”的论述,不难看出,“哲学咨询法”不是对“灌输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灌输法”有选择性的吸收。首先,“哲学咨询法”保留了“灌输法”的意识形态性,去除了哲学咨询类似于心理咨询的“普适性”。“哲学咨询法”当然要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辩护,服务于高校整体目标,这是“哲学咨询法”的灵魂。但是,“哲学咨询法”拒绝“灌输法”那种无头脑的愚笨辩护,而是实践有深度思想的灵巧辩护。其次,“哲学咨询法”保留了“灌输法”中阅读革命家原著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文的优良传统,坚持全面、深入研读经典文献这一与哲学天然契合的习惯。再次,“灌输法”通过日常事务处理这一主渠道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强化组织认同感工作,这种方式在“哲学咨询法”中得以保留。一名教学管理人员面对一名或多名管理对象,这种传播方式有其平等、交心、有效的优点,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事务中都显示出其优越性。

尽管“哲学咨询法”保留了“灌输法”合理的因素,但更为重要是的,“哲学咨询法”实质上超越了“灌输法”,这种超越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哲学咨询法”中的“哲学”理念否定了“灌输法”的“哲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是“哲学咨询法”的指导理论,但是,现实中的“马克思”并不只有一个。马克思还在世时就曾说:“我很清楚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哲学咨询法”中的“马克思”,是妇孺皆知的“马克思”,是马克思基本原理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上的“马克思”,还是马克思原著中的马克思?摒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马克思”,对马克思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进行重新研究,成为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界研究的新焦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旗帜下,实践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人学、身体哲学、空间哲学、生活哲学、语言哲学、美学等多维度、多路径、多领域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研究为我们“回到马克思”,创新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支点。

对西方哲学的态度也是“哲学咨询法”哲学理念创新的另一方面。受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科书的影响,过去我们对与马克思相关的西方哲学研究主要局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学术交流带来的开阔视野,我们发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置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当代火热现实生活的双重背景中才能实现精深而实用的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借助哲学加深专业学术槽,走出“谁都能吃上一口”、“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怪圈。既然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那么管理者在理论学习和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也不能不重视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经典理论的有益营养,这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各种哲学流派对高等教育管理而言都有指导与借鉴意义,不掌握哲学,就无法做好服务师生的工作。例如列宁就曾说过:不懂黑格尔哲学,你就根本看不懂《资本论》。因此,高校管理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机械保姆式的日常教学管理任务的完成,而要从人的高度,创新性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第二,“哲学咨询法”否定了“灌输法”只见“总体人”不见“个体人”的错误。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这一著作中提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理论,声称所谓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人地带,而法国马克思主义批判家列斐伏尔在《再谈异化》中论及了消除异化、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总体的人”。如果我们结合有的学者对“宏大叙事”为标志的马克思哲学的误读,那么我们可以说,赞成“灌输法”的部分学者过分强调集体至上、“宏大叙事”的“总体人”,而忽视个体内在关怀、“日常叙事”的“个体人”。实际上,那种认为马克思只关注人的社会维度而忽视人的个体自由维度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的重大误解,毋庸置疑,马克思有着十分丰富的个体思想。例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新唯物主义”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马克思正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经过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革命实践,最后到达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哲学咨询法”旨在实现“总体人”和“个体人”的统一,改变过去仅仅从国家、政党、社会对个体的义务要求,变为从个体的角度发掘个体对国家、政治、社会的权利,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关切个体的孤独、彷徨、苦闷、焦虑、伤感、愤怒、喜悦,唤起政治心理的良性觉醒。

第三,“哲学咨询法”通过辩理方式唤醒主体性,否定“灌输法”的“独断论”。“独断论”是一种没有经过逻辑推理、或者实践检验、或者实验证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例如,孔子说:“人者,仁也”,孔子并没有推理证明为什么“人者仁也”,因此这是一种独断论。“灌输法”像和尚念经那样,不问独断论所列内容的涵义和缘由,直接通过背诵记忆,把“教条”、“本本”认同为天然合理的事物。这种认同容易遗忘并且抵抗相异思想的能力薄弱,个体的创造力容易受到遮蔽,奴性文化极易抬头。“哲学咨询法”通过复述、分析、推理、辩论、总结等方式,“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发挥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让管理对象自己说出结论,而不是管理者直接做出结论,这种管理者主导性下管理对象主体性的发挥,使管理对象心甘情愿地明白接受组织任务与价值观,管理对象通过综合运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理论和技能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管理对象形成正确的组织认同感,而且还有利于激发管理对象的创造欲望,褒奖管理对象的个性,在哲学思辨中艺术性地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桂娟.灌输法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7:11-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390,508.

[4]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全集(第1卷)[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6.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7]张雪娇.“灌输论”的澄明与“大众化”的主体观解析[J].学术研究,2012(4):22.

[8]陈红.哲学咨询的兴起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6-3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ver“The Way of Indoctrination”by“Wa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CHEN Xin

(QuanzhouNormalUniversitySchoolofEducationScience,Quanzhou,Fujian362000)

Abstract:Serv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human psychology is the core issue of teaching management,and“The wa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including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pedagogy has opened up new horizons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traditional“The way of Indoctrination”,“The wa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has retained its main advantages.Concrete methods,such as body interaction method,the anti-same method,contradiction introspection method and so on,have made it concrete,and to some extent have gone beyond“The way of Indoctrination”.

Key words: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 way of indoctrination;teaching management

作者简介:陈欣,1975年生,男,福建莆田人,讲师,华侨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与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119-04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信息化对高校综合教学管理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