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进城教育资源配置财政支持探析
2016-03-16姚兴安
□文/安 菲 姚兴安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江西·南昌)
一、基于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带来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性质的户口,但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事业的那一类人,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城市生活,但他们具有农民身份的户籍,融入不了城市之中。农民工子女,通俗的来说,是指离开家乡入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在城市生活并接受教育。农民工子女可以从性质上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农村,由父母带到城市中生活;第二种是父母进城后他们出生在城市,但是拥有农业性质的户口。这类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原因是因为他们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农民工子女经常有辍学等问题。我国的义务教育就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置办的一项公共事业,它应该是一种让大家都能平等享受到教育权利的义务教育,不仅能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还要保证他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条件,也就是说要让他们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
政府在教育事业中投入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都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配置是在拥有有限的教育资源下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以及怎样去生产产品。市场和政府通常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或手段。公共财政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的财政运行机制,它作为经济体制,为教育事业提供经济动力和财政助力。教育反过来能够不断完善和推动公共财政的发展。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教育资源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如何对教育起点有差异的群体和个体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
二、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必然性。首先,国家积极制定和推广教育政策。党的十八大把“学有所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我国,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需要以大规模的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把这一问题定性为城镇化的社会问题;其次,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所以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设法解决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优化各种学历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生的劳动力。
2、重要性。第一,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坚实物质基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实力近年呈高涨趋势;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国家教育事业工作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教育投入机制;第三,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发展,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起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过程中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在学校分配不均。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公立中小学校占主要部分,私立学校虽占一小部分,但政府对它的投入也较少,私立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集资手段进行经营,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纷纷关门。在公立学校,教师资源充足,但学费昂贵,使得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一般民办中小学,也称为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坐落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那里经济相对来说落后一些,虽然拥有上学的机会,但是却享受不到与一般公立学校相当的教育资源。
2、财政拮据。财政收入是国家财力的支撑。教育经费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投入和运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是影响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育经费的主体是政府,其他投入属于辅助体,我国财政收入总量高,但教育收入占比低,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看仍属于“弱质”产业,所以应以严格的态度对待经费投入主体,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拓宽教育经费渠道,充足教育经费。随着改革的推进,财政支出的内容不断多样化,规模也扩大化,但教育支出不能减少只能增多。
3、机制欠缺。一是整合力度不够。一些同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分布杂乱,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导致一些教育资源的性质在某些方面有重复,如果不重新整合,将无法形成合力。应该整合学校,淘汰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很弱、管理错位的学校;二是监管机制落后,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应建立统筹协商机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都是由个人组织的,很多都没有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批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的存在是不合法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具有经济利益组织的性质,他们的运作很难发挥出市场应有的功能,市场化程度低,所以一个合理完善的市场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三、我国财政支持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享受教育资源建设的着力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对学校区域的布局重新布局,整顿学校,淘汰落后不合法的学校;其次,应该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现代化教学装备短缺,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资源上,平衡内外部机制,促使校际间教育技术装备达到基本相持的地步。
(二)师资力量方面。要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前提。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弱,不仅因为学校本身流动性大,教师待遇不好、生活条件差等原因也一直阻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应完善教师福利机制,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同时应创新教师用人制度,以交换、跟岗等用人模式不断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平等入学机会方面。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身份、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能力和意愿相同的人群中,按理说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可现实是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出现了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在有限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农民工子女因为户籍、暂住证、出生证明等因素被一些公立学校拒之门外。另外,昂贵的学费和赞助费也无疑使他们无法享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入学机会,入学门槛高情况仍然很普遍。
(四)教育市场体制改革方面。对于一个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而言,由社会的自我监管、行业的内部监管和政府监管三部分构成,而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缺少社会和政府监督,大部分都只有自我监管。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往往没有将教师和管理者的职能进行明确,教师同时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而他们大多没有管理经验或者管理能力一般。正是因为学校体制的弊端,造成学校不易留住和吸引教师,很多老师因为没有和学校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自然会寻求其他有保障的学校。因此,应完善市场监督机制,三管齐下,使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建议
(一)把钱筹好,牢牢抓住制度性抓手。一是紧紧抓住法定增长,《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财政用于学生的受教育费用平均水平应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教育财政预算开支着手;二是开辟新的财政投入渠道,可以创新教育收费体系,对于某些地区可以实行收取教育附加费用的举措,中央应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特点,征收地方教育费,拓宽地方教育财政渠道,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来充实教育资金。
(二)把钱用好,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农民工子女是否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一直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满足群众需要的薄弱环节,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设施不完备、师资力量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他们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家财政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出,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出。财政应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补贴,财政支出应向不发达地区倾斜,应将补贴中心向农民工子女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三)把钱管好,将财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每年国家在教育这一块的支出数额是相当可观,如果用不好管不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所以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平安理财,使每分钱都物尽其用。国家要严格制定国家财政法律制度,坚持依法理财,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提升教育经费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将教育经费的管理纳入考核系统中来。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用政府建设推动教育统筹。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
[4]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