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移性支出与居民收入差距
2016-03-24□文/杨超张伟
□文/杨 超 张 伟
(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
一、引言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以一种不获取劳务和商品作为补偿,对居民或其他受益者进行的一种无偿的支出,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组成,政府财政支出当中转移性支出占比越大,收入差距调整效果越明显。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向满足相关条件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相关条件主要是指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力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生活困难。社会保障支出主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政策效果,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基本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辅助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组成。制度作用主要是为了帮助市场更好地调节经济,确保经济的正常运行。财政补贴支出是指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对特定的产业、单位、个人进行的一种政策性补贴,主要希望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整资源分配以及供求结构。我国财政补贴主要通过物价补贴以及企业亏损补贴实现,同时还附带专项补贴与税收支出等。从作用上来看,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改变产品供求结构,利用少量的资金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具有资金扩充效应,有利于稳定经济。由于税收支出数据不好获取,并且对收入调节作用影响较小,所以主要论述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财政补贴支出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分配具有平均主义,居民收入差异较小,但是自从实施改革之后,居民收入差距有了显著提高。据资料显示,我国2008年居民基尼系数已经不断上涨到0.49的高位,远远超过国际安全警戒线值0.4,不过随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15年恢复到0.462,表明政府实施转移性支出的调节效果,但是当时的基尼系数值仍在0.4以上,属于较大收入差距范围,可以看出政策效果仍然不太理想,所以分析我国转移性支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政策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转移性支出本应减少居民收入差距
转移性支出主要运用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对居民收入进行调节,从而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一)社会保障支出减少居民收入差距。社保支出减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在于资金的来源与分配,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大部分具有稳定收入的居民,资金支出主要是一些低收入困难居民,通过这种广泛征收、侧重支付的制度体系,使得居民收入得到再次分配。具体细分,从不同的征收方式、受益对象、征收目的来看,社会保障支出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分别是完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主要是政府为了满足居民未来支付的需要,通过筹集现有资金,将社会资金与个人资金结合,投入充当保费,未来获得相应的收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针对农村低收入居民,实行合作医疗保障。收付实现制主要是通过向具有高收入稳定工作的居民进行征集,然后对那些失业或者低收入的居民进行补助,这种制度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把财富从高收入居民到低收入居民进行合理转移,例如比较常见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同样也可以调整收入差距。
表1 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情况(元)
表2 农村五等分住户人均转移性收入情况(元)
(二)财政补贴支出减少居民收入差距。财政补贴支出减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使用政策性补贴,一方面政策性补贴实行相应政策,稳定相关商品物价,特别是对居民基本生活用品进行价格补贴,降低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政策性补贴主要针对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帮助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直接增加从事相关行业人员的收入,同时企业效益的提升也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升,缩小收入差距。
三、转移性支出加剧居民收入差距
(一)转移性支出加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城乡实行的发展策略不同,致使发展不均衡,形成城乡二元体制。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享受的国家福利较少,致使二者收入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性支出作为收入调节的重要工具,本应实现应有的政策效果,但是根据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5~2013年期间,城镇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远超过农村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例如2005年城镇居民转移收入是2,456.89元,而农村居民收入只有147.42元,并且二者转移性收入差额呈递增的形式增长,2013年达到最大差额5,610.98元,反映出转移性支出加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表1)
(二)转移性支出加剧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让“一部分人先富”的策略,致使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阶层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主要通过转移性支出调节。但是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5~2012年期间,农村高收入阶层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远超过低收入阶层,并且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越多,虽然中等阶层之间收入差距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善,但是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一直相距甚远,反映出转移性支出加剧农村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表2)
(三)转移性支出加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877.2元,其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6个城市低于平均水平,转移性收入前三名城市分别是上海4,846.8元、北京3,445.7元、浙江1,415.7元,后三名城市分别是贵州427.2元、河南448.1元、河北484.4元,可以看出最低与最高城市收入差距几乎接近十倍,反映出巨大的收入差距,并且居民转移性收入的高低与城市发展有很大关系,城市发展程度越高,转移性收入越高,致使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不平等加重。
四、转移性支出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一)社保支出存在明显二元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政府财政政策主要侧重的是经济建设,对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投入较少,社保支出作为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存在投入不足,致使出现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不广,缺少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等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是地区之间的救助标准不太统一,资源分配不太均衡,使得部分地区的困难群众没能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加剧他们的生活负担,不利于缩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而且救助方式主要以低保为主,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往的救助资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保支出的职能发挥。
特殊的城乡二元制度,使社会保障支出也具有二元制特征。从支出的资金来源来看,城镇居民所获得的支出资金远超过农村居民,致使农村居民可获得的资金补助远不及城镇居民;从居民能获得的社会保障来看,城镇居民具有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极大地减少日常生活开支,农村居民缺少完善的保障制度,或者相关制度未能得到很好地普及,致使出现老无所依、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种二元制特征不管从收入还是支出角度来看,都对城乡之间收入差异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
(二)财政补贴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补贴支出总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虽然近些年“三农”政策的普及,补贴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是部分地区资金投入还是不足,资金补助只是局限在小部分人的手上,造成地区之间资源分配存在差异,阻碍着政策的实施。
财政补贴对象不够明确,存在某些地方补贴力度不够,缺少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项目进行重点补贴,例如没能侧重对一些低收入阶级的居民进行重点补贴,帮助他们提升收入水平,缩小与其他阶层的收入差距。补贴制度上缺少标准的行业规范,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地方之间的补贴金额存在差异,加剧地方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补贴模式缺少相应的创新,未能积极尝试不同的补贴模式,例如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当农作物遇到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这时因为之前没有进行相应的投保,政府就需要支付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不利于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补贴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对于某些产品缺少实际调查,存在过多补贴问题,扭曲该产品原本的市场价格,对市场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五、转移性支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建立高层次统筹保障制度。我国应该加大对社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的社保资金不仅可以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还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现行的福利状态。并且社保资金的扩充还可以有效增加社保的覆盖范围,帮助一些不符合条件但又需要的居民享受到社保的福利,或者可以加强原有制度的保障力度,更好地改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态,对收入差距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
扩大社保范围,优化保障结构,统筹社保制度。首先,我们要扩大社保范围,增加参保人的数量,把保障延伸到所有需要的社会群体。城市要不断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规范,重点为一些社会特殊群体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农村要不断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率,逐步将其他保险纳入合格参保范围,增加居民可选择的保险种类,加强对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的补贴力度,要根据物价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补贴资金进行适时调节。其次,要重点关注社会保障支出的二元结构特征。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在原有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强保障的广度与深度,优化制度结构,根据低收入居民的受益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节,着重关注农村低收入困难居民的生活状况,加大保障制度对他们的倾斜力度。最后,提高社保的统筹层次。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统筹层次较低,造成各地之间社保制度标准、保障水平不一致,保障作用未能充分显现,因此我们要逐步加强社保统筹层次。第一步,要在短期内对市级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第二步,通过设立省级社保统筹师范点,带动其他省之间形成相应统筹;第三步,在省级全面统筹的体制上形成全国范围的统筹。只有形成高层次的统筹制度,社会资源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对居民收入差距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二)增加财政补贴支出比重,优化补贴结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补贴在调整经济上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要一味的缩减财政补贴支出,因为适当增加财政补贴,不仅可以避免给市场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还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在分配财政资金时,应该根据当时经济所处环境,适当增加财政补贴的支出比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目的。
优化财政补贴结构,对相关产业、行业进行适时实地调查,及时发现一些不必要的补贴项目以及一些重要但又忽略的项目,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剔除和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对粮油棉产物的资金补贴,直接对种植相关作物的农民实行价格补助,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在物价不断上涨时,政府应该加大对抑制物价补贴和肉食补贴的资金投入,因为对于低收入居民来说,日常消费主要来自于食物的支出,如果物价稳定就可以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不断完善相应的财政补贴制度,制定出统一的行业标准、地方补助标准,严格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政策补贴的创新模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与完善。最后应该侧重性地加强对低收入居民的政策倾向,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着重提高他们的人均收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收入差距。
[1]陈卫东.论缩小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2]张惠玲.我国财政转移性支出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6.
[3]朱国才.转移支付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