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2016-03-16梅婷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导师创新能力

□文/梅婷婷 徐 玲 周 杰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科技创新引领的时代发展潮流已是必然趋势,创新驱动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社会群体,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也势必追求质的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以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开展创造性劳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现实意义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的直接途径,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后备军,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整个国家的富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是否具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或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对别人、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对自我主体以外的客体所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内在价值是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外在价值是发挥自身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价值。对大学生来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综合提升其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激发优秀潜能。科研创新是一个考验恒心和定力、戒骄戒躁、突破自我的过程,科研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谦虚、严谨、合作、交流、探索的优良品质。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与物质财富有根本区别的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

二是有利于提升民族创新力,开展创造性劳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对科学技术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于西方,英、德、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批的科技人才创造出了伟大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发展迅猛。由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科研创新作为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整个民族创新力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科研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对于开展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三是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探索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群体,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生力量。高等教育下注重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也是贯彻落实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国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阶段性培养成果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出台一系列激励奖励政策,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在我国各高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科研层次体系日益完善。新世纪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院校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重任,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我国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中,基本形成了校级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层次体系,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还设立了科研基金,科研成果奖励等激励机制,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理念逐渐形成。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群体对于科研创新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可,逐渐意识到科研创新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对待科研创新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意愿和倾向,科研理念的养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科研活动的落实。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度和科研成果质量都有了一定提升,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势态。

三是大学生科研成果得到一定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创新应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国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9年启动实施的“蓝火计划”服务技术转移项目,惠及全国逾百所高校,旨在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较为突出的还有浙江大学建设八个创新创业平台培育高科技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实施158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对接专业镇,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1+4”模式解决校办产业发展瓶颈,上海交通大学打造强有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西北工业大学以成果作价折算股份等。

三、国际借鉴及启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前苏联、日本已经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早早意识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美国历年来有注重本科生科研的传统,1876年美国创建首座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注重学生知识扩展,鼓励科学创新,营造自由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众多精英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大学1969年首创“本科生科研计划”,认可和资助本科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实行“二十一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德国大学一项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制度——研讨课处于所有教学方式的中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早,且重视程度远大于我们国家。随着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认识的深入,与之相对应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也日趋健全,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整个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学生提供的科研训练机会众多、形式多样、成果转化明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国家去学习和借鉴的。

四、我国大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不足

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虽然各个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源动力不足。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与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对事物的疑问与思考。在我国目前较多院校中,仍然存在着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较单一;另一方面尽管整体上大学生群体科研意识在逐步提升,能够逐渐意识到科研活动对于个人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缺乏毅力和动力,往往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阻力不能及时解决,容易对科研活动望而却步。因此,如何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注入不竭动力,帮助其克服困难,增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这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战场”,大学生的课堂出勤和参与情况直接决定着其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多少。科研创新作为一项集立项、论证、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整理、现象分析、结论等一系列思维行为方式为一体的严谨过程,需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发散思维作为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在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学生往往由于社团部门活动干扰、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自身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课堂逃课现象越来越明显,表明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此外,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等数据分析工具的掌握程度以及资源搜集信息检索的能力总体偏低。专业知识的薄弱往往造成大学生科研起步困难,容易造成大学生对自身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

(三)科研扶持力度相对薄弱。目前,各个高校已经提供了较多科研创新机会,但就庞大的学生数量群体来说,仍然是不足的,政府作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仍然相对薄弱。虽然目前在各高校已经设立了相关科研项目,但仍缺乏可持续经费投入,总体看来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此外,科研活动的奖励机制也有待完善。作为激励理论的重要分支,著名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无疑是一种内在动力,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满足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潜能。

(四)导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目前,众多高校都实行导师制,高校导师科研队伍建设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实现。目前,我国导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一方面是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足,往往忙于自身事务而忽视对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对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此外还涉及到科研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导师职称评选等应与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相挂钩。

五、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著名创业企业家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动态打开一扇窗口;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设置有关科研创新的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鼓励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平等参与广泛互动,实现对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在交流谈论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结合兴趣和专业所长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诸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创意大赛等。这些形式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课堂被动学习转为课余时间里的主动学习,让学生经历“成为主体,获得尊重”的体验,也让学生满足了能力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提供更多科研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丰富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广泛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来,感受其中的魅力,无形中也增强了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二)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实现科研教学相统一。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也说明高校教学水平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灵活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此外,还应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入贯彻教学和科研二者相结合的理念,提倡“学中研”和“研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设置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实战演练,实现科研教学相统一。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掌握程度不同,对于科研方面的引导也应有所侧重。

(三)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奖励机制。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公共产品显著的正外部效应特征,科研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因此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需要由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国家财政予以支持。目前,政府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且院校之间科研经费不平衡,重点高校科研经费充裕,而一般院校及专科高职院校经费较少。应增加稳定的经常性科研经费占经费拨款的比重,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研经费支出预算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激励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实验室以及其他科研基地的资金设备投入。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科研评估体系。导师是引导学生走上科研道路的指路人,对于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初次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不足,水平有限,往往容易产生厌烦苦闷急躁的情绪,就需要具有优秀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的导师能够为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指导,传授经验,激发学生开拓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信心,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对导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对优秀的导师给予表彰和经验分享交流,共同致力于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的导师队伍,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此外,还应把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常规化、规范化管理的日程,鼓励导师实行例会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体系,导师的职称评选以及相关荣誉不仅与自身科研教学成果相关,还应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数量和质量相挂钩。有了优秀的导师队伍和日益完善的科研评估制度作为保障,能够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动力和信心,为更好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契机。

(五)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真正投入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科研活动才是有价值的。为此,要继续完善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加强学校与企业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大学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扶持力度,作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桥梁,切实保障大学生科研成果专利的知识产权专利,对科研活动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1]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廖克莉,廖全明.当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3]刘丽玉,董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以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比赛为例[C].国际会议,2012.

[4]魏永长.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6.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导师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