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师生观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2016-03-1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孔子

杨 菁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孔子的师生观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杨菁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摘要:孔子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教育实践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他竭力主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观方面,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其师生观为后世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孔子;师生观;和谐师生关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哈特(Micheal H.Hart)公布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和释迦牟尼,肯定了孔子在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后世。如赞可夫所言,“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然而,当今师生关系的恶化、师生冲突的激增,使教师的教育地位岌岌可危,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新提升教师的威望,我们需要从孔子那里寻求答案。

一、当今师生关系的现状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全面交流、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和谐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大体上是和谐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司其职,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学习,师生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的教育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师生关系的冷漠疏离

根据调查显示: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认为“较亲密”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占59.6%,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1%。师生心理关系疏离的主要表现是师生课堂交流不充分,课下交流不积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教师“上课即来,下课即走”。师生心理关系的冷漠表现为师生相互之间没有吸引力,互相不关注,不关心,不信任。“课上是师生,课下是路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教师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有些教师对学生采取消极、放任自流的态度,一味地做好身为“教书匠”的职责,却忘记了育人的责任,没有主动关怀、了解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二)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加之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影响,本应是依靠知识、思想与情感维系起来的师生关系,却被金钱与物质利益玷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不能守住安贫乐道的传统,奉行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社会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的现象入侵到教育领域当中,再加上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攀比心理,使他们竭尽所能地给老师送礼拉关系,以求得教师对自己孩子的额外关注,特殊照顾。这种不恰当的行为不仅干扰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还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使原本单纯、简单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复杂、庸俗。

(三)师生关系的冲突

师生之间因为年龄、地位、观点的差异引发矛盾与冲突是正常的,但如果师生之间长期处于比较激烈,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倾向的矛盾和冲突时,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破坏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不能进行。如果一旦违背法律,产生恶性事故,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实中有些教师素质低下,奉行权力主义,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故意刁难、辱骂学生,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一些学生由于血气方刚,心智不成熟,不能明辨是非,加之情绪不稳定,冲动之下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如2008年山西朔州二中高一学生李明刺死班主任郝旭东,同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在课堂上被学生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这些极端案例为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维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如今的师生关系现状,教师应主动反思,从自身做起,开创和谐师生关系的新局面。

二、孔子的师生观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评价自己的一生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带有自传性质的、对自己一生不断努力学习的自我评价。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更是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真实写照。孔子如此广博的学识才能,并不是生来就会的,完全是他自身努力学习的结果。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深知“学高者为师”,故而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种如饥似渴的求学精神和不耻下问的求知品格,为其弟子树立了榜样。他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能终身从教,不厌不倦,不弃不离,无怨无悔,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完全来自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无比热爱。他认为:“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使他的弟子对他产生了敬仰之情,师生情谊更加浓厚。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教师仅仅满足于原来的一桶“陈年老水”是远远不行的,当今世界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成长于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如果还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新方法,抛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竞争所淘汰,为学生所不齿。

(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孔子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基于这种“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招收学生,大致有“八不分”,即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愚智,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不分老少,不分国籍,不分美丑。孔子有一个弟子仲弓,其父身份卑微,孔子并没有因为其父卑贱而歧视仲弓,相反他对仲弓予以充分肯定,“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且舍诸?”体现出他对任何有意愿进步的学生都不吝帮助他,使其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孔子对待弟子无私无隐,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主张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接受公平的教育,因此,他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平等,不分亲疏,不分好恶。《季氏》篇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可见孔子教其子,无异于教其他学生,并没有特殊关照。换言之,孔子将其他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悉心抚育,其诚挚深厚的师生情足以体现。

这与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只看重成绩、只重视优等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满怀欣喜,对理解能力较慢,成绩较差的学生全然没有耐心,在他们眼中,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一些教师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下,用势利的眼光看待学生,对那些高干子女“另开小灶”,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对那些来自穷困山村、父母无权无势的孩子,则另眼相待,故意给他们“穿小鞋”,无视他们的学习要求,这种戴“有色眼镜”对待学生的做法

屡见不鲜。

(三)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孔子善于观察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够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且准确地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和才能,“雍也可使南面”“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理解程度的深浅进行分别指导。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不过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标准,他尊重并允许学生个性的不同,给予学生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缺点,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其由,孔子答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承认个性差异、天赋有别,并且能够量体裁衣,洞察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当今社会在实行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划一,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模式,教师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不允许学生有丝毫差池异动,忽视学生的个性存在和个性需要,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窒息了学生宝贵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自己一人在表演,满堂灌;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参与少,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这样反而更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恶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主张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行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浸染熏陶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做。因此,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教育他的学生要自重、自珍、自爱、自律,做到温和善良,举止端庄,行为节制,态度谦逊,“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他还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习惯上,他十分重视“知”的同时,更加突出地强调“力行”,他认为做人必须言行一致,“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正是由于孔子能够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榜样,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地感染了学生,才使得孔子培养出了七十二贤,可谓“名师出高徒”。

而在当今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却不能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在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同时,自己却在随手扔垃圾、随口吐痰、随处吸烟、随意说脏话,使学生降低了对老师言行的信任感,给学生留下了虚伪狡猾、言而无信的恶劣印象,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五)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与其弟子相处和睦,融洽亲密,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孔子死后,其弟子表现出了真挚的难舍之情,“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决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孔子能够与其弟子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归功于他能够很谦虚平等地看待自己身为教师的地位,甚至认为学生的优点是教师所不能及的,“回之仁贤于丘也”“赐之辩贤于丘也”“由之勇贤于丘也”“师之庄贤于丘也”。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扬民主,不将某些思想和观点强加于学生,师生之间经常进行平等的对话以及切磋、讨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回顾当代社会中某些教师的做法,总是拿自己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唯我独尊。有些教师不容许学生犯错误,对待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犯下的错误,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而以盛气凌人的权威态度训斥甚至惩罚。这种师生之间紧张压抑的关系,使学生自动远离教师,对教师又敬又怕,自然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流露,导致师生之间的误解加深,形成冷漠疏离的师生关系。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在教育活动中起

指导作用,是师生关系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因此,教师应积极借鉴孔子的师生观,从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淡泊名利,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即“师德”是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当今社会,教师应当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并能平衡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坐标,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享受心中那片安贫乐道的清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有固守着这份坚持,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心思放到学生身上,把精力投入到教书中来。

(二)终身学习,提升知识文化水平

一个好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的学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灵活利用科技不断获取新知识,更新旧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掌握新世纪学生的思想动态,做跟得上潮流、讲得清知识的新时代好老师。当今教师要学习孔子终身学习的品格,发扬诲人不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和教学水平,“活到老,学到老”,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地传授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如此这般,自然使学生心服口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美好形象和良好榜样,学生自然也愿意围绕在教师周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求同存异,树立民主平等思想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兼有平等性、民主性、教育性与和谐性,建立在公正、平等、互助、互信、彼此认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舍弃传统权威的观念,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相互尊重理解的交往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许多方面学生未必不如老师,这时老师就要做到虚心学习、不耻相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使他们的思想和见地能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怀疑批判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索自发地获取知识、完善个性、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他们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康仲德.我读《论语》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 陈桂生.漫话“教师向学生伸手”[J].教育发展研究,2001,(6):82-83.

[3] 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203-205.

[4] 贾伟.从师生交往看孔子的民主师生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72-273.

[5] 江俊艳,曹亚风.论教师的师表与师爱[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0):29-31.

[6] 李墨.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师生关系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5,(2):55-58.

[7] 李素娟.从《论语》看孔子关于主体性教学的若干思想[J].教育探索,2009,(4):11-12.

[8] 马云多.论孔子师生关系观及其现代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9-13.

(责任编辑:张连军)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3.007

收稿日期:2016-04-22

作者简介:杨菁(1991-),女,重庆万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3-0031-04

猜你喜欢

和谐师生关系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漫谈班级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本三学生教学活动策略的思考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