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2016-03-16

环球市场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机构

王 勇

临县碛口景区管理站

对当前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王 勇

临县碛口景区管理站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溯古收藏传统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私人民间收藏的兴起,成为了新的潮流。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我们以祖先留下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为骄傲,将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我们手中传递下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使命。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文物的特性展开了分析,就我国文物保护机构分类进行阐述,分析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对文物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抓住时机、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物保护;文物收藏;思考

1 文物的特性

1.1 文物的客观物质性

文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具有物质材料,离开了它,文物也就不再存在,销毁于时代长河中,文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肯定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例如我国著名的瓷器、木器、玉器、漆器、青铜器;再如字画书写于竹简、丝帛之上;再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这些都是可以触摸得到、实体存在的物质物体。

1.2 文物的历史时代性

文物还具有历史时代性,文物具有时代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文物都是历史的产物,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科学宗教等等符号。每一个文物都深深的蕴涵着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智慧,闪耀着人类的思绪。

1.3 文物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

文物的客观物质性和历史时代性,就决定了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文物属于一个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无法逆转,文物的延续性不能向上追溯。它在产生它的时代的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后代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后代人们不可能仿效过往做出历史的遗物。

2 文物保护机构的分类

我国的文物保护机构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考古发掘工作、陈列展示工作密切结合的,机构设立在博物馆的考古研究机构,在博物馆中一般负责本馆藏品的日常维护与各类文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考古研究机构承担考古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修复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地县的博物馆一般同时承担着三类工作,但是文物保护研究的能力有限,各级重点文物的保护项目需要委托有国家资质的专业文物保护机构。第二类文物保护机构是独立单位,与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是平行关系,一般包括分析研究部门、修复部门及文化遗产调查及评估部门,这类文物保护机构不针对特定的文物或藏品,一般具有较高的各类文物保护及修复资质,承担国内各类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同时,需要代表我国政府对周边国家进行文物保护的援助工作。

3 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文物保护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亟需保护的文物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馆藏文物3800万件,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超过12 万,但全国文物工作从业人员仅1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众多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的需要。

3.2 分析研究工作与修复工作明显脱节

如今我国文物保护机构中文物修复部门与研究部门合并与分类的情况都存在,不论两个部门之间的组织机构怎样,一个理想的文物保护团队应该是由分析研究人员与保护修复人员共同组成,分析研究人员提供关于腐蚀原因,腐蚀影响因素、腐蚀控制的相关分析,修复人员完成具体修复保护工作,两方面人员一起制定保护计划,实现计划并完成评估总结。例如,对古代青铜器的修复,修复前不仅需要照相记录,还需要对文物的结构稳定性、锈蚀种类、锈蚀程度、保存环境等信息进行分析,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目前,在文物保护机构中分析研究工作与修复工作脱节明显。

3.3 缺乏复合型人才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研究工作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借助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将文物保护问题从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工程等角度进行剖析,解释文物发生的问题与规律。因此,近年来大量理工科专业人员进入文物保护领域,这些人员一般具有高的学科水平与专业程度,改变了原有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结构组成,但是,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于自然学科及工程专业,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理工科专业并不涉及文物保护内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初到文物保护岗位后普遍缺乏文物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积累,影响了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速度。同时,文物知识碎片化、文物保护理论基础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短时间内难以构筑文物保护知识框架。

4 加强文物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

传统文物保护工作一般是在文物出现问题以后进行保护研究及修复工作,一边修复一边出现新的问题,目前,行业倡导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思路的重要转变,从改善环境入手,为文物提供一个稳定、合适的环境条件,使文物到达接近稳定的状态,预防病害的进一步发展。

4.2 推进文物保护研究成果的转化,让研究成果落地

文物保护中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基础学科中的科学研究性质不同,它是以解决文物保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需要综合性专业知识,需要多种学科结合,它是以应用为目的,更加注重实用性。建议通过设立保护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设立重点项目,以点带面,通过重大问题解决一类文物的实际保护需求,同时,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实际工作服务。

4.3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组建复合型研究团队

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培养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结合,着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理工科基础,又掌握文物知识,既具有广阔创新意识又具有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基础保障。行业内对于文物修复技能培训十分重视,文物修复人员可通过各类保护修复培训课程提高专业技能,但针对文物保护研究人员设立的文物基础知识教育培训十分有限,需要国家、行业、单位给予重视,通过入职后的文物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可以使自然学科、工程学科人员将其专业所长尽快融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促进个人的快速适应,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修复人员不仅需要娴熟的修复技能还需要对文物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分析研究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对古代各类文物制作工艺、保存方式等背景知识有充分认知。目前,受到国内外行业认可的文物保护团队应该是研究人员与修复师组合的团队,以科学的分析与精湛的修复技艺,对文物的认知贯穿于保护修复的整个过程。文物保护不仅要恢复文物的完整性,通过器物、遗址、古建筑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去发掘背后的历史,通过文物的形貌、制作与经历探寻当年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青铜器上的铭文需要历史学家去看,没有铭文的青铜器需要文物保护人员去“读”。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深层次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4.4 逐步开放,以利保护

文博系统中博物馆、考古单位已逐步向公众开放,建议文物保护机构可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向行业内及公众开放,可以为基层技术人员尤其是地县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文物日常保护培训及技术支持,同时,可以为公众提供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的普及与技术建议,使文物保护机构成为全社会保护人员培养的摇篮,让大家共同守护璀璨、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1]张伟明.近代以来中国文物保护制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06).

[2]国家文物局编,《文物保护法律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12.

[3]张宇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1.11.300-301.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机构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