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品为主线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

2016-03-16张红华余卫华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张红华 余卫华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以产品为主线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

张红华余卫华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根据社会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基于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品牌战略,文章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结合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提出了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产品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的“3.5+0.5”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始终只是服装生产大国,而不是强国。近两年,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产业升级必须向质量创新、开发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等高层次转变,这就导致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尽管我国服装教育规模并不小,每年毕业生近万人,但人才市场并不认可,供需严重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改变当前的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1]。

一、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

高校服装教育专业具有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双重属性,集成性与跨学科性是其本质特征。而现代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企业会根据其在特定发展阶段以及人才自身的特点,指定人才所从事的具体岗位,因此,学生在校时就应多做几手这样的准备,即在市场分析、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储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知识与技艺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保证。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服装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艺术基础,轻工程能力。由于我国服装专业从美术学院开始兴办,后发展到工艺类美术学院,并逐步向纺织类院校及其它工科类院校扩展,因此从源头上来讲,其教育思想或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倾向于美术教育。在课程开设上,多在大一、大二阶段不惜时间的开设美术基础或专业类课程,如素描、色彩、效果图及各类构成类课程。这种培养模式确实夯实了学生对“形”、“体”、“色”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服装专业人才最终还是要面向企业和市场,面向消费者,躲在象牙塔里的空想作品永远只能停留在舞台和白纸上。因此,加强学生的工艺、结构,以及与市场相关的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必要手段[2]。

事实上,学校的这种教学体系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倾向于在“艺术光环掩盖下”的自我表现行为,导致其作品与市场脱节,不能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流行风尚来规范其设计行为,进而直接影响着其择业观念:只想当T型台上的闪光人物,不愿从事生产、销售、管理等工程环节的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全面把握服装的内涵,不能做到课程学习与职业属性的无缝对接,不能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就导致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断涌入社会,但企业却无法招到满意人才的怪现象。

第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是以知识体系来贯穿四年教育过程的,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开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同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内容的整合。学生毕业后,通常只是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而欠缺动手能力;但企业需要的不只是有知识,更要有一定的能力、能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的人才。仅从设计能力来讲,它绝不仅仅体现在几张设计样图上,而应涵盖市场调研、流行分析、生产工艺、产品展示等诸多环节;服装工艺能力也不仅仅只是操作能力,而应在加工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服装材料的加工性能、工艺细节与整体质量和服装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工艺流程对加工时间的影响[3]。

二、湖北理工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一)采取以产品为主线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人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班主任制,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围绕服装产品各个环节展开,学生在每个阶段需提交相应的文书和半成品,由班主任对每一模块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模块式教学方法,是“产品驱动”的基本形式[4]。

湖北理工学院(下文简称“我校”)借鉴了这种“产品驱动教学”模式,即把同类产品(如男正装)的整个设计、制作、营销、管理等内容打包成一个整体,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及服装工艺等课程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教学。学生能在每个工作环节上考虑与其他环节的联系,最终掌握设计、生产与流通的整体框架。这种做法的好处主要体现为:第一,改变了过去以课程为主线的分散知识传授,围绕产品的生产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将知识同步转化为能力,形成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良好互动局面;第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在产品生产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实际提升。

(二)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1.确立“以就业为主导、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下文简称“产业计划”项目)其核心目标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于2014年申报成功,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立足于武汉城市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设计创新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服装款式设计原理、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服装工艺制作技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国际化和多学科视野,能独立开展服装创意设计、服饰产品设计与开发、服装品牌形象策划、服装流行资讯分析、服装营销管理,并具备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制定以产品为主线的“3.5+0.5”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以就业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依托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美岛实习基地,采用分段式培养模式。

第一和第二阶段(大一、大二)主要是基础知识学习环节。第一年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外语和学科基础知识,并开设相应的企业文化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第二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学生主要学习服装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接受服装创新设计与时装工艺制作的基本训练,还增设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及专业实习环节。为了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果,分四个阶段进行教学,从第三阶段起,以产品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后面能力提高所需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大三和大四上学期),是学生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在企业和学校顶岗学习和实习,以产品为主线,将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知识融为一体,并在实践环节中学习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以产品为主线的生产实训环节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四阶段(大四下学期),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确定相应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实践中提升能力。

3.依托“产、学、研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湖北理工学院、美岛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美岛集团下属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科技创新模式;成立了服装样板、服装材料、服装CAD/CAM、服装设计与板型、服装生产实习等实训中心及工作室;在服装板型研制、西服柔性工艺研发、服装CAD培训、服装产品设计等方面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既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设计水平,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新型设备、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教学资源,以及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这种“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形成了校、企、师、生多赢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5]。

三、结论

“产品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艺术为主导、对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的教学倾向。“产业计划”项目改变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加强了学生对产业的关注,以产品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各类实习实训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缩短了毕业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距离,为我校转型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 考 文 献

[1]朱宁.服装产业转型时期的民办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4(11):94-95.

[2]陈东生.论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J].闽江学院学报,2013(5):125-127.

[3]袁颖.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1(12):74-75.

[4]吕学海.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J].设计艺术,2012(1):75.

[5]孙恩东,陈汗青.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服装设计师,2012(3):66.

(责任编辑尹春霞)

A Product-aim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Training Mode of Clothing Design——A Case Study of the Clothing and Accessory Design Program in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ZHANGHonghuaYUWeihua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clothing and accessory design talent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rand strategy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ic emerging pillar industry "clothing and accessory design"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propose a "3.5+0.5" training mode of clothing and accessory talents. The program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capability of designing and overall qualiti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products.

[Key words]clothing and accessory design program; training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2-0080-03

[作者简介]张红华,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以产品为驱动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B253。

[收稿日期]2016-03-02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2.018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