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群众观及对精准扶贫行动之现实启示*

2016-03-16张丽娟腊永红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

张丽娟,腊永红

(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习仲勋群众观及对精准扶贫行动之现实启示*

张丽娟,腊永红

(陇东学院政法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习仲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积极践行并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成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对习仲勋特色鲜明的群众观的形成脉络及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剖析,期冀为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工作本领,推动当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取得更好成效提供现实启迪。

习仲勋;群众观;群众路线;精准扶贫

习仲勋,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其“英雄一世,坎坷一生”的伟大革命生涯中,时刻站在为人民办事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忠实践行并丰富党的群众路线,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戴,被毛泽东赞誉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梳理和探析习仲勋特色鲜明的群众观思想,对当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行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仲勋群众观的形成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出身贫寒坎坷的习仲勋带着对黑暗旧社会的极端愤慨和对劳苦大众的朴素亲近感情,始终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依靠群众作为自己开展革命的行动准则。在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习仲勋经常带领同志们扎根农村,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吃住在群众家里,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与广大农民真正打成一片,极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觉悟,使他们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壮大红军和根据地力量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刚20出头却有较高群众威望的习仲勋当选为主席,他在发展边区特别是密切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根据地建设实践中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巩固和扩大了这块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落脚”到大西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后,习仲勋被委以重任,先后主持了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关中特区和“北大门”——绥德地区的工作。这位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年轻领导者,一以贯之地从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出发,殚精竭虑地开展党交给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习仲勋丝毫没有架子,经常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广交朋友,关心群众的冷暖吃穿,为广大群众奉献一腔热忱。边区无论大人小孩,都把习仲勋看做自己人,遇到困难问题时,老百姓总会说:“找仲勋去”。由于习仲勋始终把自己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他“把个人的苦乐忧患同劳苦大众的利益和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以忠实地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具体行动,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1]习仲勋对群众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群众保持了鱼水情深关系,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敬与爱戴。新中国成立前后,习仲勋又领导西北军民建立和巩固西北地区新生的人民政权倾注了满腔心血,践行了他“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与“人民长工”的庄严承诺。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一五”计划即将实施之际,习仲勋奉调中央。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他参与了很多国事活动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和制定,受到毛泽东和周总理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国务院的大管家。可习仲勋并不因位高权重而脱离群众,他仍时刻保持公仆情怀,不放弃密切联系群众的一切机会。针对信访工作中的草率错办、扯皮推诿等官僚主义作风,他明确要求国务院秘书厅和各级领导干部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后,为纠正“大跃进”和浮夸风给地方生产及百姓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奉命带队赴河南长葛县调研,为了解实情,他带领工作队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到群众家里拉家常。面对大量群众饿肚子问题,他甚至冒着丢官的风险,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粮,解决了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挽救了很多挨饿群众的生命,其亲民、为民、敢于担当的的耿耿情怀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钦赞。

(三)改革开放时期

隐忍16年复出后,65岁的习仲勋奉命到广东“把守祖国的南大门”。为尽快扭转广东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局面,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冤案还没彻底昭雪平反,而是基于对人民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冒着酷暑几乎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群众直接接触,获得了最宝贵、最真实的情况,而后率领广东人民开展整风运动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左倾”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刀阔斧整顿经济,代表广东省委大胆向中央“要权”,申请试办经济特区,使广东先行一步发展经济,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不仅改写了广东的历史,也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回到中央工作期间乃至从重要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习仲勋仍多次以高龄之躯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岗位,习仲勋始终情系人民,关心人民。他坚定认为,群众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群众支持,革命是搞不成功的,所以,我们党员干部不能脱离群众,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在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习仲勋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队伍后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2]这是习仲勋群众观思想的升华,也是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发自肺腑的殷切嘱托。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倡导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具有崇高的信仰价值。习仲勋从小目睹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很早就把救民于水火确定为不懈奋斗目标并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1928年,不满15岁的习仲勋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关进监狱,他在狱中仍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习仲勋后来曾撰文回忆说:“那时没有最大的牺牲决心,是不能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的……出狱后一年多的生活,使我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情况,激发了我的革命勇气,不管多么艰苦,就是下决心要革命。”[1]66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习仲勋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未有丝毫动摇,他说:“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威力。”[3]1965年,习仲勋在被下放洛阳之际,他表示服从中央安排,并请人向中央转达自己的三点意见,“一、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二、不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情;三、不会自绝于人民。”[1]293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内一部分人出现的信仰迷失现象,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之心决不能变,因为“忘记最高理想,就要迷失方向,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4]真正体现了志纯、志坚、志刚的精神境界,内心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习仲勋毕其一生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忠贞不渝奉献人民的思想根基。

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就是利用水泥回转窑设备在焚烧处理废弃物的同时产生熟料。在继承传统垃圾焚烧炉的优点时,有机地将自身高温、循环等优势发挥出来。既能充分利用废物中的有机成分的热值实现节能,又能完全利用废物中的无机成分作为原料生产熟料;既能使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在新型干法回转窑的高温环境中完全焚毁,又能使废物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固定到熟料中。同时还可以处理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和污水浓缩液,能有效防止二次污染。以热盘炉预焚烧为例的焚烧系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二)坚持站稳群众立场

习仲勋深知,共产党人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就必须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他时常强调,党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1944年秋,习仲勋在召开的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明确强调:“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这样,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我们司法工作者,既是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叫人家一看他,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很糟糕。”[5]他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坚定这么做的,在其不平凡的76年革命生涯中,习仲勋自始至终扎根人民、一心为民,以深厚的感情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其一生的优良作风。他谆谆告诫党员干部,共产党人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要做人民的长工、做人民的勤务员。针对解放后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习仲勋严肃批评了这种现象并分析原因说:“主要是在主观方面。就是全国胜利,领导机关进城后,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干部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和群众离得远了,群众观点减弱了,对群众生活疾苦的关怀淡薄了……还常常听说有些人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害怕接近群众,就是他们的语言也同群众不一样了,他们现在说的话官腔多了,群众语言少了。”[5]350当获知有些穷苦农民因没钱完成规定储蓄任务而向干部苦苦哀求下跪甚至被逼投井自杀时,习仲勋气愤地拍案而起,极其痛心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如果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小心群众用扁担抽你,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教训正在于此。”[6]西北局高干会议曾给习仲勋做了一份鉴定,专门评价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1]320这无疑是对习仲勋善于从在群众立场出发干工作的准确评价。

(三)悉心维护群众利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就是从贫困、愚昧等异化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7]习仲勋在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忠诚服务的实践行动中,把毕生精力同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怀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处处悉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可以说,一切为了群众,是习仲勋群众观的核心内容。1943年,刚就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动员各级干部认真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谋实利。为纠正抗战胜利后党内部分领导干部铺张浪费、破坏法令、损害群众利益的歪风邪气,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习仲勋说:“我们党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也就是为了老百姓,这是一致的。这中间发生了矛盾,就要发生问题。要了解我们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立场和方法问题。立场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8]

“文革”结束不久,针对当时广东有些人对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的顾虑观望,习仲勋说:“只要对工作有利,对人民群众有利,对集体经济有利,为什么不可以办!现在不管你是什么人讲,不管你来自哪方面,只要不对都给他顶回去。我们说,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我们就干,胆子大一点。”[9]1985年11月,习仲勋第二次调研江西老区,当得知为革命付出重大牺牲的革命老区还存在着很多贫苦人口,他动情地对同行干部说:“解放三十多年了,在埋着烈士忠骨的土地上还存在目前这种贫困状态。对此,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感到不安……要加快老区建设的步伐,不抓紧改变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我们对不起老百姓啊!”[2]607在从南昌到井冈山的途中,习仲勋一路上问的最多的是百姓的疾苦,告诫干部最多的是要关注百姓疾苦,去的最多的是贫苦户家里。每访一村,当他看到房屋破旧,境况不佳的农户,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就会直接走进去嘘寒问暖,安顿当地干部尽快帮助这些人脱贫致富。习仲勋,这位农家出身的开国元勋深知,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和执政之基,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和取得各项成就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时刻要感念、关心百姓安危冷暖。可以说,悉心维护群众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旨归。

(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从渭北到照金,再到桥山腹地南梁,习仲勋经常出入山寨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宣传革命主张。延安时期,习仲勋要求机关干部切不可当“官”和“老爷”,而是要走出“衙门”,深入基层调研,去倾听群众呼声,认为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不久,为推动大生产运动有效开展,就在郝家桥村进行了整整一月的蹲点调研。不仅帮助解决村民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而且总结该村移民工作经验并在全区宣传推广,切实维护了移民群众的利益。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针对部分地方随意拷人打人、扩大斗争对象的“胡折腾”现象,他多次冒着政治风险就实际调研中发现的土改中的“左倾”形式主义错误做法实事求是地向毛泽东反映,中央高度重视并适时提出和制定了有关土改的方针政策,及时地纠正了部分地方运动中“左”的偏差,使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基本能遵循正确的轨道进行。

主政广东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经常告诫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具体问题,带领当地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认为“长期待在机关里,不下去,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疾苦就往往不知道,下面同志的呼声也反映不上来。坐在机关里做决定,往往是主观主义的……各级党委书记要多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要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不然的话,就会脱离群众,跟群众对立,同群众就想不到一块,就不会关心群众的疾苦……我们领导机关的作风要来一个大转变,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恢复和发扬起来,使人民群众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办事的。”[10]“边调查边实践,探索出几条根据不同情况治穷致富的路子来。”[2]411这是习仲勋坚定践行我党群众路线之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三、对精准扶贫行动之启迪

(一)始终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根基,也是其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撑,它会铸就党员干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顽强品格。“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11]习仲勋正是由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思想根基,并在革命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忠实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要化解当前一些扶贫干部只找外因、不注重内因,重心不能下移、工作漂浮,脱离群众甚或侵占扶贫款的不良作风,就需学习习仲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的坚信态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筑牢其理想信念,使他们明确认识到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认识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本着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坚定崇高的信仰追求,切实地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鼓足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力量,扛起扶贫攻坚硬责任,想方设法克服精准扶贫活动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使该行动顺利推进,为搬掉贫穷、落后、愚昧的大山不懈奋斗,不断为人民造福。

(二)始终情系群众,为了群众

习仲勋的群众观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2]老百姓生活得穷,生活得苦,对于他来说是最焦急、最忧虑的;群众的日子过得好了,对他就是最大的安慰。比照习仲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我们扶贫干部也应在工作、生活中“把群众当亲人”,坚持人民至上,心中无我、感恩群众作为我们衣食父母的为民情怀,对群众饱含深情,始终以一片赤诚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扶贫工作认真做深、做细、做实、做透。“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11]8,切实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要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给予大家的温暖与关怀,感受到扶贫行动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激发贫困群众坚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三)始终尊重群众,依靠群众

习仲勋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提升政治智慧与执政本领就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既尊重其首创精神与主体地位,也相信其智慧和力量,这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血脉和生命。他曾鲜明强调:“群众中有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把群众动员起来了,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成功的。只有真正学会这种方法,才能有保证地做好我们的工作……人民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4]130扶贫干部在为民、帮民、富民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党制定的纲领与政策,无论怎样正确,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颐指气使,高高在上,使老百姓反感。而应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动群众建言献策,从群众那里获得符合实际的路子来,同他们齐心协力奋斗,使其广泛参与到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即使群众还没有觉悟时,也不要犯急性病,不搞命令主义,而是要尊重他们,谨慎谋划,积极启发他们自觉和自愿地参与到脱贫行动中来。

(四)始终秉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习仲勋在革命生涯中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机械的照搬照抄所谓权威理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与错误的思想路线作斗争。这个曾被毛泽东称赞为“能实事求是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会从似乎困难重重当中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和力量。”[4]483习仲勋把实事求是作为最大党性的一生告诉我们广大扶贫干部,理论研究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拥有活力,激发创造,促进发展,也才能对具体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进一步讲,不懂群众诉求与愿望,不深切了解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仅凭主观愿望办事,一味提出一些为群众难以接受的决策与口号,就不可能制定出稳妥的、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方案。所以,广大扶贫干部只有下基层、接地气,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并且敢于担当和创造,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现实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才能善于把党的正确大政方针路线同当地实际有效对接,按照当时当地客观情况制定政策,出实招、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把群众所想和所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进行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当前,精准扶贫行动进入攻坚决胜阶段,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在这个检验干部队伍作风的重要战场上,如何化解矛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期冀用毕生书写“群众路线”四个大字,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成为群众贴心人的习仲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与深刻理解,能带给我们参与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的党员干部一定的思想启迪。

[1]《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4.

[2]习仲勋革命生涯[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647.

[3]习仲勋文集:下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034.

[4]习仲勋文选[M].中共文献出版社,1995:131.

[5]习仲勋文集:上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28.

[6]《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61.

[7]樊明方,门超.习仲勋群众观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2):26-31.

[8]习仲勋.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J].党的文献,2014(6):3-4.

[9]习仲勋主政广东编委会.习仲勋主政广东[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71.

[10]习仲勋.1978年8月7日在惠阳地委的谈话(记录稿)[Z],粤办字〔1978〕62号.

[1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36.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责任编辑:王佩)

Xi Zhongxun's View of the Masses and 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to the Accurate Anti-poverty Action

ZHANG Li-juan , LA Yong- h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 745000, China)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Xi Zhongxun had always adhered to the Marx’s view of the masses, actively practiced and enriched the Party’s mass line, and become the leader coming out of the masses. The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Xi Zhongxun’s distinctive view of the masses, hoping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adres’ party spirit and ability to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vid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to the ongoing action of Accurate Anti-poverty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Xi Zhongxun; view of the masses; mass line; Accurate Anti-poverty

1673-2103(2016)06-0071-05

2016-09-19

2015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仲勋的群众观研究”(YB091)

张丽娟(1979-),女,甘肃平凉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腊永红(1976-),男,河南淅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

D252

A

猜你喜欢

习仲勋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受命主政中国“南大门”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