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贯通*
2016-03-16陈绍西
陈绍西
(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三明305004)
论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贯通*
陈绍西
(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三明305004)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必然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的大众化社会基础,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践行模式是二者的贯通与互动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朱子理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建设的独特价值,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互动贯通。
朱子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贯通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思路。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研究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在新时代探究二者互动模式,探究它们共同的社会化大众化基础,明确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它们对接贯通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接纳与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摄着传统文化的内容。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2]这些表述直接引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精神情操的殷切希望,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具体对象的新阐发。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一方面它使得优秀文化得以保留,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也泥沙俱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甄别传统文化的优劣,继承和发扬什么文化的问题了。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在经历历史的磨砺后依然吻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闪耀千年中国人的智慧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要规避两个文化研究现象,一个就是颂古抑今,但凡老祖宗的“智慧”改不得,变不得;另一个就是贬古颂今,借口古代文化存在糟粕,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应该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大局下,加以引导和规范,这样才是古为今用的正道。
(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
自诸子百家形成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后,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几经沉浮,新儒学的代表——朱子理学在宋明时期盛行,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成为南宋以来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其内涵和时代价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说的:“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借鉴和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持了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习近平在论述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时,他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在朱熹中兴儒学后,再次成为中国新儒学对君子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基本诉求,也成为影响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它们的思想精髓随着岁月的变迁,日益凝结在中国的民族精神之中,与新时代的精神内核交互融通,成为现代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渊源。
二、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与互动的基础
(一)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的大众化社会基础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延续的文化基础,朱子理学在宋末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历史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传播,朱子理学在宋末、元、明、清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对后世的王阳明的心学、曾国藩等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习近平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于其具备强大的适应性,在社会各界备受推崇,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跨越国界,在中世纪被东亚各国普遍接受,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所说:“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凝练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吸收当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它们都有广泛的适宜性和普世性,是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广泛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并且是既符合历史传统也适应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过程中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许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也参与讨论。经过长期的酝酿,在党的十八代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公布之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映,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解读,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二)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践行模式是二者的贯通与互动的基础
朱子理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在封建时代,统治阶层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传统文化也做了符合他们利益的解读和阐发。《四书集注》成为科举的出题范围和答案标准,理学的传布陷入以理说教,成为脱离实际束缚创新的教条,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朱子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上符合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利益,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历史的普遍价值诉求,历经岁月的洗礼,其中大量优秀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流传很广,历史上多次遭受口诛笔伐,但朱熹真正的思想是要求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要恪守基本的“理”,即尊重和遵循自然、社会的规律,要消灭的是超出人正常需求的奢靡欲望。这些思想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是基本一致的。正是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
朱子理学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的培育和传布经验对今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成功的模式。朱子理学践行模式是通过政府推广,统治阶层身体力行,融入科举考试、学院教育,再通过民俗民风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全社会需要共同遵循的价值规范。因此,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弘扬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借鉴和参考。曾经出现“文化大革命”等对待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作法在拨乱反正中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正如邓小平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5]毋庸置疑,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上依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迷恋传统与贬低传统并存。但是,今天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的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朱子理学中倡导的“人治思想”“等级制度”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平等”等价值观念存在相悖的地方,我们自然要把它抛弃。然而,大多数的朱子理学思想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宜。这些导向和实践的一致性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对接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朱子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互动的实现
(一)朱子理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建设的独特价值
朱子理学作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的共识,凝聚民心、引领社会进步将发挥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这就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指明了方向。同时,朱子理学对社会成员具有教化作用,具有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实际功能。
朱子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仅提供契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朱子文化在创造、阐发和传播模式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范式。例如,朱子理学的表述方式、传播载体、普及路径和社会参与方式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资借鉴的优秀范例,也是未来研究朱子理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应有视角。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朱子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贯通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朱子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传播目标,使得我们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规划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向,明确朱子文化创新的视角和目的。朱子文化的继承不是一个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它在人们日常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对朱子文化继承什么?如何继承?这些问题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得以规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已提出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朱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指出了正确的出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朱子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导向规范作用,也为新时代更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本身就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活动。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该大力宣传朱子文化中的修身求仁、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思想,要宣扬朱子文化中士子的社会责任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要宣传朱子文化中的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思想,也要宣传朱子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等,这些朱子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一致的“合理内核”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中得到大力发扬。
同时,通过朱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传统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在继承和传播过程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国家提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区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例如,朱子理学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它的精神实质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有的已经形成当地的民俗民风。在笔者考察过的朱熹诞生地、朱熹主要讲学区的当地政府和百姓都高度重视理学文化的传播,他们修葺理学有关故居、祠堂和书院,新建大批理学文化长廊、公园和广场,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和朱子文化教材,举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在文化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渗透朱子文化的内容等等。甚至在他们乡约村规和婚丧嫁娶等活动中,朱子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些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得以延续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应该借助区域文化的发展,在规范传统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借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顺风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发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区域特色,实现朱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接和贯通。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3]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
[5]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7]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708.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王佩)
On the Interaction and Blending between Zhu Xi Neo Confucianis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CHEN Shao-xi
(College of Marxism,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There i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at is, Socialist Core Values govern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important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former. Socialist Core Values bears a popular social founda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Zhu Xi Neo Confucianism.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mode is the blending and interaction foundation. We should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unique value of Zhu Xi Neo Confucianism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 as to boost the interaction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two.
Zhuxi Neo Confucianism;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action and blending
1673-2103(2016)06-0062-04
2016-10-13
文化部2015-2016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 “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以三明市朱子文化建设为例”;三明市2016社科规划课题“公共文化服务视阈下朱子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1601)
陈绍西(1967-),男,福建尤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