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平台 打造激情课堂——《圆周运动》赛课有感
2016-03-16钱爱清
钱爱清
(江苏省如皋第二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
巧设活动平台打造激情课堂——《圆周运动》赛课有感
钱爱清
(江苏省如皋第二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为了打造激情课堂,笔者巧设活动平台,以视频、图片、习题、实验、小短文等为载体,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打开知识大门.
关键词:活动平台;激情课堂;圆周运动
2014年10月至11月,笔者有幸先后参加了江苏如皋市教研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高中物理优秀课评比,笔者经历了两次赛课的磨练,有较多收获,现以必修2第四节《圆周运动》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1课前广征博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1.1 查阅资料、搜索各领域相应素材、视频,为课堂注入活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广征博集,海纳百川,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圆周运动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面对众多资源,笔者挑选具有典型性、针对性、震撼人心的素材.例如新课引入时,就以新闻联播片头中地球的自转进入课题,其震撼的背景音乐、熟悉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物理课堂的激情,再从宏观、微观、现实生活中各选一两个视频,让学生从中找出这些运动轨迹的共同点.
1.2 分析教材、学情,准备相关实验、教具,为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是认识圆周运动的第一课,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运动学的知识,去体会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的定义,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堂概念教学课.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老师往往忽视概念形成过程,让学生背定义、记公式,忽视理解.如果能创设学习概念的有效平台,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具体实验、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进行思维加工、数学推导、科学抽象形成概念,最后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获得能力提高.
2课中巧设平台——实施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2.1 创设情境,引发讨论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物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身体力行,体验探究过程,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励内在动机.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运动快慢如何?
图1
小球在动态情况下,让学生描述小球运动快慢,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借助频闪照相,将小球在一周内相等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复合在一张画面上(如图1),通过这幅图,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球在哪些区域快?哪些区域慢?你有哪些判断方法?
这个讨论的平台设计得很巧妙,由动态到静态的图片,学生就有了讨论的载体,让动态难以琢磨的快慢比较变得具体生动,多媒体的应用恰到好处.
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最终发现小球在上升过程运动得慢,在下落过程运动得快,学生得出了四种判断的方法:(1) 相等时间比位移;(2) 相等时间比弧长;(3) 相等时间比角度;(4) 相等时间比面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这四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各抒己见,明白了比较位移有矛盾,比较面积很繁琐,所以一致采用方法2和方法3,由此线速度、角速度概念呼之欲出.老师点一点,学生就明白: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线速度描述质点沿圆弧运动的快慢,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知识建构更自然,更符合认知规律.
2.2 利用科学前沿,激发兴趣,点燃求知欲
2013年10月王亚萍的太空授课点燃了莘莘学子的太空梦!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在太空中完成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运动情景?
接着播放王亚萍有关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授课视频,学生的眼神立即闪亮,安静地盯着视频,不放过任何细节,这真是太空的魅力、梦想的力量.授课视频带领他们遨游太空,感受祖国的强盛.
图2
太空中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由动态视频可以得到小球相等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将小球在一周内相等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复合在一张画面上(如图2),通过这幅图思考小球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借助这幅图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太空中小球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相等、角速度相同.
老师点评:这其实就是圆周运动中最简单、最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学生正感叹“天上人间”的差别,老师转而一问: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么美妙的匀速圆周运动吗?同学们竟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老师随即出示时钟并幽默调侃:“还不曾从太空中回来吗?”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针、秒针的运动得出转速、周期的概念.
用这幅图片作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载体,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平台.所有结论的获得都凝聚着自己的智慧,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物理课堂的温度.老师站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地注视着学生们花儿般的笑脸,还有画面比这更美吗?
2.3 借助习题,独立思考,提升能力
学生合作交流是探讨问题的一种好方式,有时真正提高能力还需要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两种方法相得益彰.因此在明白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的定义,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就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究、归纳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老师出示例题:设某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用v表示线速度,用ω表示角速度,T表示周期,试从定义入手,分析推导:v与T的关系、ω与T的关系、v与ω的关系.
2.4 联系实际,应用规律,深化新知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原则,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使学生深化、活化知识,体现物理学科的价值.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出示自制传动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 同轴转动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是否相等?线速度大小是否相等?(2) 同一传动装置皮带不打滑时,主动轮和从动轮边缘的各点的线速度大小是否相等?角速度是否相等?
经过学生自主实验展示,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发现大小两轮子边缘任取的两点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同,即线速度大小相同.两轮转过的角度并不相同,小轮显然转得快些,角速度较大.
以自制小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获得的结论就会变得更真实可信,这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相吻合.
2.5 自撰短文,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物理课堂也可“诗情画意”,物理老师也可成为“文艺范”.在本节课总结的时候,笔者一反常态,别出心裁,以“我是圆周运动,我哥哥是直线运动,我姐姐是平抛运动,
我也是运动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为开头,“圆周运动”为“第一人称”,学生感到很新奇很兴奋,这样使枯燥生涩的概念总结显得亲切、生动,使无味冷漠的规律变得活力四射.
3课后反思——完善教学,改进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指出:“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积累经验,还要及时反思,寻找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研习平台的构建.借助这些平台,学生能真正开展有效性学习,物理规律的获得都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追求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一堂好课是师生激情的碰撞,是生命的狂欢.有效的活动平台才是生命狂欢的纽带.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都不能尽善尽美,都有不足和遗憾,我们也只有从每一节课做起,用心研究,反复实践,多反思,多总结,这样课堂才能越来越有激情,教学才能越来越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