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概念及特征

2016-03-16谢晶仁

关键词:对称性草根突发事件

谢晶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3)



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概念及特征

谢晶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3)

近些年来,社会上某些重大敏感问题在网上演变成突发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国家公共安全。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是指,在网络突发事件中,政府与网民在掌握信息上呈不平衡状态。如果信息披露环节受阻且缺乏准确性和确定性,民众就会充满疑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以至缺乏理性思考,会对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民众的不安情绪。从网络突发事件爆发的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的基本特征:一是参与者言语顾虑少,二是网民一呼百应,三是事件报道的“草根性”,四是网民力量强大。

互联网;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

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还是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1],最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社会失序、社会伦理混乱等现象。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载体,是人们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各种思潮和观念集聚并相互激荡和碰撞的场域。社会上一些敏感点引起网民的共鸣,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一旦某些敏感问题向热点问题演变,最后变成爆发点,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及国家公共安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信息失衡、行为失范、舆情失真、处理失当、监管失控[2]等原因,就会出现非对称性困境。

一、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之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或兴趣的事务及现象。[3]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然发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迅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渗透力。

所谓网络突发事件,是指网络事件的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迅速采取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4]突然发生是网络突发事件的一个最大特点。事件在短时间内发生,政府、民众、社会、媒体等无法事先预见,民众对这类事件的发生也没有心理准备,感觉自己在此类事件发生时束手无策,各级社会组织很难预测其走势。面临困境,人们首先遇到的是信息非对称性问题。

一般而言,信息非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信息,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或拥有很少的信息。在网络突发事件中,政府与网民在掌握信息上呈不平衡状态,即政府是信息的把控者和制造者,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地位。[5]从非对称性信息发生的时间来看,非对称性有可能发生在事件之前,也有可能发生在事件之后,这分别称之为“事前信息非对称”和“事后信息非对称”[6];从非对称性信息的内容来看,非对称性信息是指某些参与者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者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政府处于优势地位,控制并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民众则处于弱势地位,只能通过传媒的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网络突发事件,民众寄望于从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而媒体的信息又来源于政府信息发布权威机构。至于新闻报道的时间,媒体作为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者,与民众之间存在的信息非对称,也就是时间的早晚问题,这属于信息获取时间的非对称。至于新闻报道的内容,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掌握者处于优势地位,媒体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媒体的信息来源于政府权威机构,政府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非对称性,这属于信息内容的非对称。这种信息非对称现象导致的主要后果是,获得的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有做出错误选择的可能性。

当网络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不明不白、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确定的焦虑感时,如果信息披露环节受阻、不及时且缺乏准确性和确定性,民众就会充满疑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以至缺乏理性思考,作出错误的判断。而政府刻意回避问题和矛盾,不主动披露信息,使正规的信息渠道不通畅,就会影响政府的形象。一旦非正常渠道传播的信息出笼,往往容易影响民众的判断,如果进行不正确的选择,会给社会制造恐慌,引起民众的不安情绪,导致社会不稳定。譬如:某县(市、区)城管队一名工作人员与一个摆地摊的市民发生争斗,后因这个市民脑干出血,不治身亡,致该城管队工作人员在看守所被刑事拘留7天。后据医院的尸检报告,这个市民本来就有心脏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死因与打斗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当地政府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畏首畏尾,没能主动在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披露出来,结果此事被极少部分网民利用网络空间散布谣言,把事件编造成十多名城管队工作人员围攻殴打一个市民而致其死亡的假新闻,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恶劣影响。当然,如果媒体能够迅速将最新的信息披露出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时段某一敏感的信息作出解释,将使民众对政府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就能有效能抑制小道消息的传播,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二、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之特征分析

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与开放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而成为网民抨击时政弊端和社会丑恶现象的集聚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通过网民的发帖被反映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的突发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爆发的事件可以看出,网络突发事件信息非对称性困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者言语顾虑少。

网民作为网络传播的参与者,是当今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把网络视为表达思想、传达社情民意、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之一。在网络社会当中,信息传递的渠道已不再是少数人或少数群体的专利,每个网民都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对某一社会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无须受某种权力的制约或依附于哪个权力中心,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也是不受约束的。网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不同的交流社区。在这当中,每个人无须经过谁准许,可以自由进入或自由退出。

在网络空间里,交互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舆论传播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民意表达方式。但是,网民的互动交往很有可能造成群体极化,从而引发突发性事件。其原因有三:一是网民的匿名性。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以及互联网放松了对网民的社会关系限制,网民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自己即使做出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事,难以追查到自己,也很难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时网民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政治无关,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且民众在群体事件中只要不做出过激行为,即不参与“打”“砸”“抢”,就不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胆子大了,毫无顾虑,较为自由地私下对事件加以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网民的责任意识淡薄。网民个体身处网络群体当中,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以整体出现的,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小,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网民的从众心态。许多网民参与动机不是很明确,甚至对社会事件的前因后果根本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有的网民只是感觉与自己的某些挫折经历相同或相似,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有的网民中途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也是迫于网络群体的压力。此时,网民的从众心理表现得十分明显,单个网民会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听从他们的摆布,做出与网络群体一致的行为。

互联网作为信息汇聚和分享的平台,其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无国界、进入门槛相对低。[7]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在虚拟世界中淡化了网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抛开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顾虑,身份、职业、地域、年龄等社会标识被隐藏,没有任何门槛,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能客观地反映真相,因此许多网民积极地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

(二)网民一呼百应。

网络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由于互联网跨越不同的地域和行业,也跨越城乡与年龄的界限,既没有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也不受年龄大小的约束。在网络时代,消息的传播广度与速度无法估量。正视舆论,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还真相于民众才是理性的选择。网民对某些公共事件的热议,既增加了社会对事件的关注度,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关切,从而推动了事件的发展。随着网络舆论传播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的真相越来越多地浮现出来,民众也越来越关注其发展态势。一个小事件发生之后,经过网民的加工处理和炒作,可能会变得无人不知。

目前,网上讨论社会事件多了,政府部门回复网友质疑的速度快了,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引起领导的重视了,这些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是好的社会发展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互联网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网络上的事件不足为信,直至问题扩大化并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已经形成难以收拾的被动局面。如:2008年的重庆和三亚两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联合罢运,之前没有明显征兆,只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的抗议。当有人把相关情况传布到网上,随后形成了两起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两个事件互相“感染”,强化了出租车司机的对抗性。又如:2008年的“周久耕事件”,其真正诱因就是一个政府官员,即南京江宁区原房产局长周久耕在会场上抽名贵香烟,导致一些房产开发商及网民把矛头指向官员的职务消费。[8]

(三)事件报道的草根性。

“草根”的英文翻译为grass roots,有学者认为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与政府或决策者相对应的势力;另一方面是与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草根”解释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群众的、基层的;第二层意思是乡村的、地区的;第三层意思是基础的、根本的。从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草根”就是指其身份特征,在底层社会生长、与主流精英群体有别、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成员。[9]在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基本上都有普通网民在场,他们可以用手机及其他摄影工具把整个事件发生时的场景记录下来。这为整个事件的发生留下了线索,也为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上“草根性”记者的跟踪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委也就不再扑朔迷离。因为每个参与事件的网民都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使得事件的真相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依靠民间的力量能够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同时也证明了互联网工具的优越性。

草根报道或草根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式的新闻,是普通民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技术手段参与新闻报道活动的产物。[10]草根报道所展示的平台主要是建构于互联网技术上的一些网络论坛,如博客、播客等。其中,博客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草根报道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官方的报道组织。草根报道之所以被冠以草根之名,主要是因为其平民化的特点,即:报道人是平民,报道内容的平民化,以及采集、制作和发布报道方式的平民化。草根报道缺乏主流媒体关注重大社会事件的能力,他们挖掘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细节,也是主流媒体无法覆盖的。例如“重庆钉子户”这则报道就是源自一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

网络已成为社会话语能量得到巨大释放的公共平台。[11]这个平台汇聚形成的网络舆论就具有草根性的特征。网络舆论不仅改变着我国社会的议题设置和议事规则,也对新闻业长期形成的职业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篇表达质疑意见的博客文章,一幅生动的现场照片,甚至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言,都将掀起一场难以想象的舆论风暴。当下,我国社会的舆论形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为“人人都是报道者”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其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报道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报道的现状,他们主动参与采集、制作、传播新闻的过程,服务于新兴自媒体。他们以社交娱乐网站Facebook和MSN个人空间为载体,充分利用博客、微信等个性化的“新闻传播”平台,为民众提供相应的信息。在媒体报道引发突发事件上,传统媒体的作用不能跟过去同日而语了,来自“草根媒体”的挑战也不是第一次了。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就是鲜明的例证。汶川地震的影像最早是被网民拍摄而上传到网络上的。那些亲历地震的博客作者,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博客空间不断更新自己的见闻,为民众知晓事件的真相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一人一媒体”转向“所有人传播”的局面得以实现。

(四)网民力量大。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及范围呈几何倍数增长。任何一个地方的新闻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全国性新闻甚至世界级新闻。[12]在平面媒体时代,媒体报道有严格的界限,地方新闻只能在地方媒体上报道,其受众一般局限在当地,而全国性媒体是代表全国报道的,其新闻价值是具有全国性的。当然,也不排除引人注目的地方性新闻上升为全国性新闻,但其数量与篇幅十分有限。因为那个时代对媒体的管制方法不一样,即某些消息在地方报纸上可以刊登,而全国性媒体是不允许报道的。如今主管部门对媒体的管制思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只要是具有全国性新闻价值的报道,不管刊登在什么小报上,都有可能成为所有门户网站的头条。目前,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联系着每一个受众和他们身外的世界,而网络的平等性又使网民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觑。

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网民群体越来越大,网民力量也随之增大,其中学生网民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占很大的比重。由于网民素质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网民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思想,也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汇合在一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谣传谣的现象。因此,对于网民这一群体,必须认真对待,绝不能忽略这个群体的力量,有的时候还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相反,那些对网络的声音听而不闻、骨子里瞧不起网民的同志,受到网民攻击的可能性更大。杭州“胡斌飙车案”就是明显的例证。这是发生于2009年5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的一起改装三菱车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由于某网民在网上造谣称受审的“胡斌”是替身,引发网民猜疑,误导公众舆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可以看出,不负责任的“70码”之说由于忽视了网民的力量,网民群起而攻之,使矛盾扩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一个问题不大的交通事故演变成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像“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西丰进京抓记者案”“瓮安事件”“黑砖窑事件”“多妻书记”“毒奶粉”“天价烟”等,个个事件都是如此,都是网民作用的结果。

正是因为网民作用的发挥,这些事件才得以按照公众的愿望发展,也体现了民众的期盼,从而进一步彰显了网络舆论的力量。

[1]李宛平.网络时代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1).

[2]谢晶仁.论网络突发事件的非对称性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杨金莲.论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研究[J].新闻采编,2009(5).

[4]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武和平.从“李刚门等事件中”看舆论失衡的非对称状态[EB/OL].(2012-07-13)[2016-04-20].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0713/c78779-18512556.html.

[6]安艳玲,陆根法.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

[7]周波.“互联网思维”给我们工作的几点启示[N].重庆日报,2014-09-11.

[8]郭奔胜,季明,代群,等.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J].瞭望,2009(22).

[9]曹英.村群体性事件中“草根精英”的生成、组织与动员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0]杨庆国.略论网络媒介中草根报道的兴起[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1]薛维军,曲波.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J].中国广播,2014(9).

[12]李锐,全晓林.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闻媒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13]张素敏.共筑网络安全需从日常做起[EB/OL].(2015-06-07)[2016-04-20].http://report.hebei.com.cn/system/2015/06/05/015656829.shtml.

责任编辑:张超

D305

A

1007-8444(2016)05-0673-04

2016-07-05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突发事件的非对称性困境及其处置机制研究”(14BGL212)。

谢晶仁(1967-),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对称性草根突发事件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草根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巧用对称性解题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草根论调